老农荒山逆袭 1500亩荒坡年销975万,每亩净赚5600元的种植生意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9 21:57 2

摘要:皖北平原的四月,江淮地区的薄荷叶正舒展新绿。在亳州市谯城区的一处坡地上,52岁的张建国蹲在田垄间,手指轻抚着叶片上细密的绒毛。这位有着七年中药材种植经验的老把式,正用实践印证着一个农业转型的新方向——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坡,如今已成为年销售额过千万的薄荷种植基地。

从荒山到绿洲:一位种植户的薄荷创业经

皖北平原的四月,江淮地区的薄荷叶正舒展新绿。在亳州市谯城区的一处坡地上,52岁的张建国蹲在田垄间,手指轻抚着叶片上细密的绒毛。这位有着七年中药材种植经验的老把式,正用实践印证着一个农业转型的新方向——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坡,如今已成为年销售额过千万的薄荷种植基地。

一、品种选择

2018年,张建国面对家中闲置的1500亩荒山地陷入沉思。传统小麦种植每亩年收益不足千元,而随着《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的出台,中医药产业的年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2%,薄荷作为药食同源的大宗品种,其提取物薄荷脑在医药、日化、食品等领域的年需求量正以8%的速度递增。

为何选择薄荷?这位老农用数据说话:薄荷适宜生长温度25-30℃,可耐受-15℃低温,在pH值5.5-7.5的土壤中均可种植,江淮地区年均1800小时的光照时长更是天然优势。

二、成本管控

荒山地改造初期,张建国算了一笔精细账:每亩年租金200元,较熟地流转成本降低60%;采用根茎繁殖法,每亩用种量60公斤,种苗成本240元;机械化深耕配合人工除草,每亩田间管理费用控制在300元以内;有机肥替代化肥,每亩投入150元,病虫害防治利用生物制剂,成本仅50元。综合下来,每亩前期投入900元,较同类中药材降低20%。

三、田间管理:细节决定产量的农业哲学

在种植基地的育苗区,张建国展示着他的"三段式"管理法:春季移栽时,将越冬根茎截成10厘米小段,按30厘米行距开沟定植,覆土3厘米后浇透定根水;夏季头茬采收后,及时补施氮磷钾复合肥,促进新芽萌发;秋季末茬收割前20天,控制灌溉频率以提升薄荷脑含量。病虫害防治是关键环节。2020年的锈病疫情让他记忆犹新:"连续阴雨导致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我立即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配合清除田间病残体,7天内控制住病情。

四、收益结构

薄荷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全株利用:头茬叶片含油量最高,晒干后以12元/公斤供应药企提取薄荷脑;二茬植株可作香料原料,3元/公斤批量销往食品加工厂;秋季采收的种根除自留种外,以3.5元/公斤的价格供应周边农户,每亩种根产量可达1000公斤。数据显示,张建国的基地每亩年产值6500元,扣除成本后净利润5600元。2024年,1500亩基地实现销售额975万元,其中种根销售占比达30%,形成"种植-加工-种苗供应"的产业链闭环。

五、产业前景

随着电子烟、天然护肤品等新兴领域的需求爆发,高纯度薄荷脑的价格已从2019年的80元/公斤上涨至2024年的120元/公斤。

对于新手,他给出务实建议:"先试种50亩,掌握本地气候特点。山东、河南的沙壤土,江苏的冲积土,云南的红壤都能种,但必须保证年均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或具备灌溉条件。

从传统种植到特色农业,从分散经营到规模化管理,从初级产品到全产业链开发。当越来越多的"张建国"出现,中药材种植不再是靠天吃饭的行当,而是充满技术含量与商业智慧的现代产业。这片绿色的海洋,正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来源:乡村二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