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于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学说也从过去流行的静脉曲张学说转变为肛垫下移学说,即痔是肛垫组织发生病理性肥大、脱垂、下移及皮下静脉丛血流淤积而成的团块。
民间有“十人九痔”的俗语,足见痔发病率之高,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
关于痔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学说也从过去流行的静脉曲张学说转变为肛垫下移学说,即痔是肛垫组织发生病理性肥大、脱垂、下移及皮下静脉丛血流淤积而成的团块。
痔有内痔、外痔、混合痔之分,内痔好发于膀胱结石位3、7、11点,以便血、脱出、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脱出程度临床可分4期。
外痔发生于肛管齿状线以下,以疼痛、异物感、肛门坠胀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外痔病理性质临床上可分为结缔组织性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炎性外痔四种类型。
混合痔则兼有其两种症状及体征,复杂性混合痔是指具有2个及以上点位的混合痔,痔的病情程度不同,对应的治疗方式也随之不同。
关于痔病的治疗,中医治疗方法包括内治法和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 疗效显著。
其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中医外治法治疗痔病最早见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传统医书《五十二病方》,其中粗略记载了敷药法、热熨法、熏痔法、结扎法等手术方法。
汉代至魏晋时期出现猪胆汁灌肠、肛门栓剂、艾灸法、 导引、针刺等多种外治疗法,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并不断改进。
至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发展迅猛,尤其是“正宗派、心得派、全生派”此三大外科流派的医家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学术主张。
正宗派陈实功首创“三品一条枪”枯痔疗法,以及以白矾、轻粉、砒霜等药物组成的枯痔散。
中医痔瘘外治法(包括熏洗法、敷药法、枯痔法、结扎法、挂线法等)沿用至今,仍被列为世界先进医学之一。
(1)熏洗法,其作用机理是通过药液蒸汽熏蒸,利用物理温热效应扩张皮肤毛孔及血管或通过药液反复浸洗患处,使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作用于患部并被其吸收,发挥疗效。
(2)敷药法,其作用机理是将中药捣碎、研磨成粉末或加辅料制成油膏或散剂,将其涂抹或湿敷于患处,使药力直达病所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操作简单, 疗效显著,患者依从性好。
( 3)纳药塞肛法,其作用机理是将药物制成栓剂或膏剂涂于纱条表面,再将其纳入肛门内,使其融化局部吸收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混合痔保守治疗的患者, 因口服药物具有首关效应,仅少量药效直接作用于肛门局部,故多选用痔疮膏配合痔疮栓剂使药物直达病灶,提高疗效。
(1)枯痔疗法,枯痔疗法包含枯痔散和枯痔钉两种治疗方法。
其作用原理是使用具有一些强腐蚀性或刺激性作用的药物,如砒霜、硫磺等,通过外敷或注射,使痔核血管闭塞腐蚀坏死逐渐萎缩脱落。
枯痔疗法腐蚀性强且有剧毒,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但在偏远农村或民间偏方中可能还有所应用,目前使用较多的内痔硬化注射术及软化注射术,如消痔灵、芍倍注射剂便起源于此。
(2)结扎疗法,中医治疗痔病最早、最有效且沿用至今的手术治疗方法便是结扎疗法,如《太平圣惠方》中用蜘蛛丝结扎痔核,使痔核自然脱落。
其作用机理是用药线、肠线或乳胶圈结扎痔核的根部,断其血供,使痔核缺血坏死,最终自然脱落,与此同时,结扎线也具有缓慢切割的作用,痔核缓慢切割的同时创面也迅速愈合。
此法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方便有效、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手术术式如传统外剥内扎术、自动弹力线痔疮套扎术和贯穿结扎法,便是由中医传统结扎疗法发展而来。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整体,机体每个构成结构如气血、津液、经络、脏腑、形神、官窍都协调统一, 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能相互影响,有机协调。
中医外科学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大分支,自古以来都是从“外之证必根于内”、“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内外整体观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
无论是中药外用法还是手术疗法, 都追求整体与局部的辨证统一。
痔的现代基本治疗原则与这一传统观念是不谋而合的,主张手术不是唯一治疗痔疾的方法,轻浅小疾可中药内服外用,慎防外科手术一刀切。
另外,中医学认为手术是一种驱邪外出的治疗手段,驱邪必伤正。 即使必要时需外科手术,也当爱护正常组织,减少对机体的损害。
切除痔病理组织的同时,也耗伤了人体气血精液,导致气机逆乱、血流瘀滞,因此,如何做到驱邪不伤正,既清除病理组织,又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是痔手术的重点和难点。
肛门修整术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将痔的手术精细化、微创化,在解除症状、消除痔核的同时,维持肛门形态平整及肛门功能完整,这也符合现代医学微创外科的发展理念。
关于痔的发病机制,以往观念认为痔是直肠下端黏膜和肛管及肛周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张、弯曲而成的静脉团。
最新观念认为痔是肛垫组织发生病理性肥大、脱垂及肛周皮下静脉丛血流淤积而成的团块,除此之外还有血管增生学说、细菌便秘学说、痔动脉分布学说等。
然而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因此痔病的预防与治疗仍是一个难题。
目前痔的治疗原则依旧遵照2002年版《痔诊疗暂行标准》执行,该标准主张没有症状的痔无需治疗,痔的治疗目的在于解除或减轻临床症状,且解除症状较消除痔体更有意义。
对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目前大多采取保守综合治疗,如饮食调理,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稀软通畅。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可适当配合药物辅助治疗,如口服中药、中药熏洗、痔疮膏和痔疮栓等,对于出血、疼痛的患者可随症使用凉血止血、抗炎消肿药等。
此外,还可采用红外线照射、激光疗法、冷冻疗法、注射疗法等一系列物理疗法等,临床分期为Ⅳ、Ⅲ期的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
对于手术治疗的病人,也当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等。
关于痔的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是传统外剥内扎术(M-M术), 其操作要点是在外痔边缘作尖端向外的“V”形切口。
沿皮下与内括约肌间隙向上潜行剥离痔核至齿状线以上3mm,止血钳或弯钳钳夹内痔基底,再以丝线结扎, 剪掉外痔部及2/3内痔部。
结扎痔核的血供受阻,痔核可缺血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传统外剥内扎术虽由Miles在1919年首次提出,后经英国人Milligan 和Morgan不断改良,但该术式核心机理与中医痔瘘学中的结扎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混合痔术后疼痛不可避免,究其原因,多因素均可导致其发生发展,具体如下:
肛门部的特殊生理结构,即齿状线以下的肛管周围皮肤感觉神经末梢丰富,手术操作在剥离或切除痔核的同时,也损伤了部分血管。
神经及括约肌等正常组织结构,诱使神经感受器敏锐传导、括约肌痉挛,导致肛周血液循环障碍, 肛周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加剧疼痛;
开放性创面,外界理化因素反复刺激末梢神经产生疼痛,如温度、药物等,混合痔术后会因止血及引流所需,于肛管内填塞纱布或引流条,若填塞过多或压迫过紧,诱使内括约肌痉挛产生疼痛;
术后排便或换药刺激,大便或消毒棉球反复刮擦创面产生疼痛,麻醉因素,精神因素,患者过于紧张焦虑,痛阈降低产生疼痛,术后创面形成瘢痕压迫神经,产生神经病理性疼痛。
出血:混合痔术后出血可分为原发性出血和继发性出血,原发性出血是发生于术后 24小时内,大多因为术中操作不当,止血不彻底所导致,如因痔核过大而结扎不紧,结扎线易滑脱等。
继发性出血发生在术后24小时以后,其出血原因主要是术后创面暴露,围术期管理不当易诱发出血,如便秘患者剧力努挣、活动不当使血痂脱落等。
水肿:水肿是混合痔术后常见并发症,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有:
术中血栓静脉团剥离不彻底,静脉与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水肿,术中切口过多,皮瓣保留过少致使淋巴回流障碍。
围术期管理不当,如便秘、感染等,多因素导致的肛门括约肌持续性收缩,致使肛门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受阻,血管通透性增大,组织渗出增多。
来源:单体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