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克己,方能成己”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8:00 1

摘要: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常抓常新的时代课题。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思想。《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凝炼,其核心思想“立志为先”“省察克治”“事上磨炼”等,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

陈艳飞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的永恒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常抓常新的时代课题。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思想。《传习录》作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集中凝炼,其核心思想“立志为先”“省察克治”“事上磨炼”等,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立志为先:筑牢党性修养的信仰根基

在王阳明的心学体系中,志之于人,犹如根之于树。人若无志,生命与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并无二致。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多处揭示了立志的重要性和途径,他将立志视为“紧要大头脑”,认为立志是为学之“根”,“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那么,如何立志呢?王阳明认为,立志首先要高远,“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立志如播种,种下“鸿鹄之志”会使为学结下硕果,种下“平庸之志”则难有所成。其次,立志贵专一。立志犹如种树,“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志向一旦确立,就不能轻易改变。再次,立志须用功。“立志用功,如种树然……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唯有下到至诚功夫,才会实现远大志向。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志,看似缥缈,实则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是对本心的坚守与孜孜以求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所立的“圣人之志”,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省察克治:永葆党性修养的纯洁本色

省察克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原则方法。在王阳明心学中,省察克治是为学与修身之核心功夫,它强调通过内省体察、克制私欲,恢复心之本体,实现“存天理,去人欲”的至高境界。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对省察克治进行了深入阐释,认为省察克治根本上是要去除私欲,使得心中纯然是天理,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私欲如地上的灰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为仁由己,要想去除私欲,同样“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怎样才是为己之心呢?王阳明认为,必须做到“才有一毫非礼萌动,便如刀割,如针刺,忍耐不过,必须去了刀、拔了针。这才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只有付诸实行,如“去盗贼”般坚决彻底,才能克除私欲,否则私欲会如“众恶相引而来”。克除私欲,不仅要依靠自己,还需要朋友责善发力。王阳明认为,“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面对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导之”,尽力劝导鼓励,以回归正途。

省察克治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根本方法,更是保持党性纯洁的必然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省察克治的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公私关系。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放弃自省,任由贪欲滋生,将手中的公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有的身居高位,在别人的恭维奉承中迷失自我,无暇检视内心;还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将自省自警流于形式,成为“阴阳两面人”。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必须做好“省察克治”之功。

事上磨练:锤炼党性修养的过硬本领

事上磨练是党性修养的必经之路。王阳明非常重视知行合一,认为“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而要达到知行合一,就必须练就“事上磨”的真功夫。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在提升个人修养过程中,静坐修心固然重要,但真正的功夫在于动中炼心。否则,“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一味求静的功夫看似在收敛,实则却在放纵心体。事上磨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不管有事无事,只一意培养本原”。在《传习录》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的弟子陆澄,突闻儿子病危,心中难以纾解。王阳明却认为:“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时磨练。”德不可以徒明也,只有在事上磨心,心上见事,才能明达天理、知行合一。

个人修养须在事上磨,党性修养亦是如此。党性修养是一种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硬功夫,没有捷径可走。然而,当前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仍存在着“不愿磨、不敢磨、不会磨”的问题:面对复杂矛盾,有的选择回避绕道,缺乏担当精神,不愿磨;在关键时刻和重大挑战面前,有的畏首畏尾,不敢磨;还有些则安于现状,闭门修养,难以适应形势要求,不会磨。实践是思想觉悟的试金石,也是党性修养的磨刀石。增强党性修养,必须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结合起来,坚持“事上磨练”。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