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平台化生存”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08:00 1

摘要:在吃饭时享用“电子榨菜”,跑到小红书上查询一切,用美颜滤镜开启直播……媒介化与平台化成为当下青年人群生活与工作的常态。对青年群体来说,平台不只是内容的容器,更是青年群体自我的延伸。青年人群适应了平台化的生存模式,并对参与平台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乐此不疲。

孙萍 何锦娜 刘姿君

在吃饭时享用“电子榨菜”,跑到小红书上查询一切,用美颜滤镜开启直播……媒介化与平台化成为当下青年人群生活与工作的常态。对青年群体来说,平台不只是内容的容器,更是青年群体自我的延伸。青年人群适应了平台化的生存模式,并对参与平台文化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乐此不疲。

对平台的“黏性使用”是当下青年人的日常。当下中国的青年人群以数字平台长时在线与高频使用建构了自己的日常生活。自我平台化昭示着青年群体对平台运作规则与价值体系的双重内化。当短视频平台携着“算法驱动”与“自由创意”两面大旗进入传媒的生产空间,成为内容生态的重要一极之时,作为主力参与者的青年群体也越来越习惯于主动猜测、想象不可见的流量规则与算法规制,并按照想象的规则逻辑来生产、发布符合平台调性的内容,以期在可视化、数据化的评判机制中获得更好的反响。

无论从抖音“记录美好生活”的标志性宣传语,还是快手“记录世界、记录你”、小红书“标记我的生活”等一众平台的标语来看,在平台社会之中,青年群体被鼓励持续采集、积极记录与公开发布个人生活。海量的用户与题材加剧了激励背后的竞争性,也是因此,平台可见性呈现的背后其实有着鲜明的区别、划分机制。它潜藏着偏好,且对生产者进行了隐蔽的驯化,甚至改变了青年群体在平台上生产、搜索、消费与分享等行为的具体方式。对广大的内容生产者而言,对于平台规则的想象与内化已经由一种专业感变成了不自觉的日常行为。除了对规则的内化,青年人也在心理与意义层面对平台进行内化,而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基于平台机制的价值观念的塑造,它的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量化自我与保持互联。

首先,青年群体习惯于“量化自我”的新常态。在今天,青年群体不仅习惯于在社群与软件中完成任务导向的打卡,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富有成就感地主动展示运动燃烧掉多少卡路里、分享自己专心投入了多长时间的学习,也乐于看到支付宝年度账单、网易云音乐年度报告与bilibili时光机等年终总结式的数据报告。量化自我正在成为自我平台化的一个注脚,通过数据的分享与互动,青年群体也在形成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存在感和对于自我的价值感知。

其次,青年群体展现出了对于保持连接的热切需要。这是平台日常化带给他们的另一份重要意义。可以说,青年群体正遵循着“连接”的平台逻辑来组织自我的日常生活,展现出自我平台化的结果。人是社交性的动物,青年人尤其如此,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习惯于随手拍摄、随手记录、随手上传。与他人分享的冲动与渴望一直都在。通过记录自我与周边,青年人希望以内容的形式将自我和他人,又或是更遥远的世界相连。

保持连接的心理状态延续到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手机没电就会焦虑,发出去的图文没人点赞评论会紧张。青年人在微博热搜榜中关注一样的趋势热点,陌生人之间也可能会因为一条有趣的图文相遇在内容的评论区。大家在微信群里一起团购接龙,在公益平台中为他人捐款,这一切有赖于连接与分享的冲动。连接让一切成为可能,青年群体对日常生活的实践也正是在这种充满连接的渴望中呈现出自我平台化的鲜明色彩。

需要看到的是,“平台日常化”虽然讲述着平台隐入青年世界后的表现与影响,但这样的日常影响却日益显性。对平台文化生产与消费的追捧展现了当下青年人普遍却又强烈的世界观——渴望表达,希望连接。在青年人的平台化生活中,他们看见别人的同时也照见自己,多重不同的空间被叠合压缩进一块屏幕,身在此处,面对的却是更遥远、更“精彩”的其他。自我的感知有时膨胀,有时畏缩,而时代的震荡传导在青年的日常之中,转向平台的表达成为青年突破外界束缚、重建个体自主性的新路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