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然到了践行大农业观的时代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8:00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大农业观。2015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3日发布,明确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我们认为,大农业观是对农业的一个新的认识,是新时代的农学思想,也是中国实现农业

隋福民 李冰心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强调大农业观。2015年12月,他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23日发布,明确指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我们认为,大农业观是对农业的一个新的认识,是新时代的农学思想,也是中国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甚至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理论。

从字面上看,大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大”字。一般我们会认为,它仅仅用于区别过去的小农业,即种植业。大农业包含农、林、牧、渔业。如果把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农业的系列讲话联系起来理解,这个“大”字的内涵更为丰富和厚重,笔者认为,可用三重意蕴加以概括:第一,“大”字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第二,“大”字体现了农业的多样性。第三,“大”字突出了农业的科技性。

当前,中国已然到了践行大农业观的时代,我们的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

首先,从需求的层面看,我们已经到了可以消费多种类农产品的时代,也到了需要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的时代。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身规律看,需求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力牵引。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实际上也说明了需求的重要性。而且,在吃穿住行的需求中,吃排在了第一位。人们对生活的基本要求也是吃饱穿暖。当然,需求能够得以满足是因为农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粮食以及肉类的供给,与之前狩猎采集相比,可获取更多的能量来源。种植和养殖的种类以及相关技术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也有着地区间的交流,从而让每一个地区都会获得新的变化。

需求是没有止境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对于粮食、水果、蔬菜、畜禽产品,富裕起来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口感、新鲜度以及营养价值,追求更高品质的农产品消费。人们对于农产品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于农业的文化休闲需求也日益增大。农业不仅要提供农产品,还要成为农耕文明和文化的传播载体。这些都体现了需求对于农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其次,从供给层面看,当下我们通过科学技术、体制机制等手段也可以让农业生产的潜能发挥出来。在技术的加持下,林地、草地、江河湖海等在内的全部国土资源,均成为人们获取能量的空间。通过开发大资源,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和蛋白,进而满足人们对大食物的需求。在科技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分工可以更细,可以创造很多新组织、新业态完成合作的使命,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中国较早形成发达的农业文明,中国的农业生产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农户是主要生产主体,在从事种植业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兼业。在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条件下,农户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非农业方面的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户有了更多的外出务工行为和就近去工厂上班的行为。由于农业的劳动力不断流出,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涌现。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也有了进一步优化的可能。为了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品牌化、创意化和差异化都成为重要的手段。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厚价值链,可以让生产经营主体获得更多的收益,从而也能创造出符合未来需求结构升级的农产品和文化产品,农业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