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列宁战友:“锤子”莫洛托夫,苏联开国元勋的世纪谢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7:30 1

摘要:1939年8月23日23时45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条约的签署厅内,莫洛托夫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上签下了他的名字。这份条约的签订不仅重新划定了东欧版图,更确立了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历史地位。

1939年8月23日23时45分,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条约的签署厅内,莫洛托夫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上签下了他的名字。这份条约的签订不仅重新划定了东欧版图,更确立了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的历史地位。

与列宁时期的革命家一样,莫洛托夫这个名字只是化名,他的原姓氏为斯克里亚宾 。“莫洛托夫”则是他后来采用的革命代称,在俄文里有“大锤”之意,常用来表示意志坚定,跟斯大林“坚硬的钢铁”有异曲同工之妙。

据资料记载,莫洛托夫本人出身平凡,父亲是个商店小伙计,家族也没有什么显赫的背景。1902年,在革命思想的感召下,还是学生的莫洛托夫就毅然加入了反沙皇的队伍,在家乡积极宣传资产阶级革命。1906年,年仅16岁的莫洛托夫被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所吸引,加入了当时称作“社会民主工党”的组织,这也就是后来的“布尔什维克” 党。

尽管在一众革命家里显得年纪尚小,但莫洛托夫还是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果敢昂扬。据资料记载,莫洛托夫本人不仅思维敏捷还文笔出色,能写出一手高质量的好文章。正因为如此,在19岁时莫洛托夫就被选入了《真理报》担任编辑职务,专门撰写俄国革命文章,成为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官方的笔杆子。在那个文盲众多的时代,莫洛托夫更是被视为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未来之星,前途格外远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布尔什维克党趁机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传播红色革命思想。也就是在这一期间,莫洛托夫结识了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等后来的苏联领导人。他因文笔犀利,外形帅气,深受列宁的喜爱,很快就被委任负责莫斯科的地下党组织。年纪轻轻就能手握大权,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不多见的。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年仅27岁的莫洛托夫就负责组织了起义活动,在革命中很快成长为了苏俄的领导人之一。十月革命成功后,莫洛托夫顺利成为了苏俄政治局候补委员,正式进入了苏俄的领导核心。此后,莫洛托夫在苏俄国内战争中专门负责了红军的后勤保障,展现出了强硬的组织能力,多次受到了列宁的赞扬。

列宁逝世后,莫洛托夫继续保持了自己在苏联国内的政治地位。从1926年起,莫洛托夫就坚定的站在斯大林一边,成为了斯大林的亲密战友。到了30年代后期,莫洛托夫更是出任了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成为了苏联事实上的“二号人物”。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审时度势确实很重要。如果没有睿智眼光的话,恐怕莫洛托夫也在大清洗期间难逃其他战友的厄运。

在1938年到1953年期间,莫洛托夫堪称是苏联外交的代言人,他凭借着出色的外交智慧帮助苏联度过了二战艰难时期。根据德国解密的文件显示,在1939年8月谈判期间,莫洛托夫坚持在条约中明确划分芬兰、波罗的海国家和波兰势力范围,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利益。德国外交官舒伦堡后来在电报中向柏林报告称:“苏联代表每分钟都在计算地理坐标。”可见莫洛托夫本人在外交方面的强势。

莫洛托夫确实很适合当外交家,无论在哪方面都称得上是智慧过人。苏芬战争时期,苏联因在战场上大肆投掷集束炸弹,引发了欧洲的集体抗议,而负责对外交往的莫洛托夫则巧妙狡辩道:“我们丢下的不是炸弹,是给赫尔辛基贫困工人的面包。”

二战期间还有一件趣事。当时芬兰军队为了对抗苏联坦克,大量制造了燃烧瓶这种一次性武器,因其外表棕黑,被芬兰军队称作“莫洛托夫的鸡尾酒”,如此取名也算是小小的表达了一下对莫洛托夫的不满。这种武器在伏击战中给苏联坦克造成了巨大威胁,令苏军忌惮不已。后来苏联人也将燃烧瓶方法学去,专门用于在二战中对抗德国军队。

在二战战局胶着期间,莫洛托夫甚至不顾危险,亲自乘坐轰炸机飞往英国会见丘吉尔。丘吉尔对他评价颇高,认为他本人强硬睿智,说话滴水不漏,在公务交往中几乎不带个人感情,就连说祝酒词时都“像在生气”,一心尽力为苏联争取国家利益,这让丘吉尔对他印象极为深刻。

1942年5月,在访美期间,莫洛托夫迫使罗斯福同意将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优先供给苏联,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占比从1941年的7%跃升到了1943年的23%。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莫洛托夫更是亲自划定了苏军的推进路线,以此来确保战后苏联的势力范围不受侵犯。

据资料记载,莫洛托夫能受到信任的原因是他完全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事事都要请示。正因为如此,他本人的工作方式深受斯大林的喜爱,他频繁请示的谦虚作风,让斯大林始终牢牢掌握着外交权。事实上,他在外交方面所说的很多话实际上就是斯大林的电报内容,自己个人的观点很少。

不过,二战结束后,莫洛托夫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陷于政治斗争无法自拔。据克格勃的资料记载,从40年代起,莫洛托夫一家就经常遭到秘密跟踪、窃听,一家人生活得战战兢兢。

虽然斯大林很信任莫洛托夫,但整个苏联高层都清楚,莫洛托夫缺乏在苏联地方长期工作的经验,不具备担任一把手的能力。他最大的价值就是在于对斯大林的忠诚,所以其他苏联高层仅将他视为可靠的老革命,认为他本人不具备争储威胁。

斯大林去世后,莫洛托夫很快就被赫鲁晓夫再次启用了。但时间不长,1957年因为反对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政策,莫洛托夫与赫鲁晓夫产生了争执。于是他联合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人共同组成了“反党集团”,试图罢免赫鲁晓夫,失败后被开除出了苏联中央委员会,降职担任苏联驻蒙古大使,后面更是被流放到了哈萨克斯坦。

莫洛托夫从苏联政坛下台后,生活很低调,几乎不参加公开活动。据资料记载,莫洛托夫常做的事情就是去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资料,若非是深交的朋友,很少有人能认出他曾经是苏联的二号人物。尽管晚景惨淡,可莫洛托夫依旧坚定的支持斯大林,他绝不承认斯大林曾经“犯错”,认为那些都是特殊时期造成的,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问题。

据资料记载,莫洛托夫在1969年的口述回忆录中曾这样描述斯大林:“斯大林是列宁事业的继承者,他的领导是苏联在战争中胜利的关键,历史将公正评价他的贡献。”

1986年11月8日,莫洛托夫在莫斯科逝世,享年96岁,他是列宁的战友中最长寿的一位。他的一生既见证了苏联的强势崛起,也亲历了苏联人民在严酷战争中的顽强不屈。

来源:历史小博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