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滴—滴—滴—”,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监护仪的电子音就是生命的钟表,24小时、365天,不曾有一刻停歇。EICU护士和春光动作精准而温柔地调整呼吸机参数、俯身为一位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翻身……
职业如围城,困守其中者渴盼片刻喘息,而城外过客只见那一袭白衣的荣光。
有研究表明,在我国,每10名护理人员中,就有近5人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煎熬,其中,ICU、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倦怠率最高,达55%—65%。
“滴—滴—滴—”,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学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监护仪的电子音就是生命的钟表,24小时、365天,不曾有一刻停歇。EICU护士和春光动作精准而温柔地调整呼吸机参数、俯身为一位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翻身……
“农忙一结束,病人就扎堆来了。我们科14张床位,基本满员。”11年前的5月12日,和春光正式加入了南丁格尔的队伍,开启了守护生命的征程。
和春光说,农忙后和寒冬腊月,是科室最忙的两个时段。他顿了顿,说:“其实很多病人农忙前就有症状了,但总想着‘等忙完这一阵再说’,结果一等就成了急症、重症……”
“有时候,我们拼尽全力,也只能目送生命离开。”回想起第一次在EICU值班,和春光眼看着自己照护的病人一点点消失生命体征,难过、遗憾、害怕……多种情绪笼罩着他,久久走不出来。
“时间长了,慢慢也淡然了。”和春光嘴上说着看惯生死,可是几天前,眼看着一名8岁的小女孩突发急症,都没有来得及抢救,人就没了,他还是会难过地掉眼泪。“小孩精瘦,8岁,42斤,也就比我孩子大几岁……”
“遇见难受的事,就去跑步,让自己累一累,释释压。”从2019年开始,他穿上跑鞋,成了一名马拉松跑者。可是,职业使然,就连跑步,他也选择当“急救兔子”——马拉松赛事急救志愿者,在赛道上随时准备为突发状况的选手实施急救。
去年,他一共参加了7场马拉松比赛,其中5场是作为急救跑者的身份踏上赛道。在一次马拉松赛道上,他曾与同事孔超配合,用胸外按压和AED除颤仪,成功挽救了一名猝然倒地的选手。在菏泽马拉松赛道上,他遇到一位出现中暑症状的老太太,在简单药物补给和物理降温后,担心老人独自坚持有风险,他放慢配速,一路陪护她安全抵达终点。
每次参赛,和春光的背包里总比别人多一份重量——他的定制急救箱里装着速效救心丸、降温喷雾、绷带等应急药品。同为护士的妻子揶揄他,“你这哪是减压,根本是加班嘛。”他笑着回一句,“习惯了,看见有人需要帮助,身体比脑子反应更快。”
如今,和春光又有了新的减压爱好——摩托骑行。当头盔镜片落下,引擎声盖过监护仪的余音,那个在病房里一丝不苟的男护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沿着山道飞驰、对着山谷大喊的追风骑士。不过,和春光说自己骑行“很怂”——“遇见不好的路,我就立马减速,绝不逞能压着弯儿过去,因为我害怕,我在急诊科干得多见得多,我永远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研究显示,坚持锻炼的医护人员,出现严重倦怠的比例显著降低。跑步锻炼、摩托骑行,犹如围城上的透气孔、减压阀,在山一大二附院,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加入到这个行列。
在EICU这个离生死最近的地方,和春光既触摸过生命最坚韧的力量,也感受过人性最复杂的温度。“护士,就是一个出力不讨好的工作。”他苦笑道,技术岗的身份掩盖不了服务岗的本质。可是,“当看着病人在医护人员救治下慢慢恢复,听到他们带着颤音的感谢时,又觉得一切都值了。”和春光喜欢被肯定的感觉,他有个特殊的“成就系统”:献血证上即将突破4000毫升的数字,意味着能多救几个人,也意味着更多景区会对这位“热血天使”敞开大门;手机里不断累加的志愿服务时长,记录着他在幼儿园教孩子做心肺复苏时收获的“超人叔叔”称号;在科室里,他是随叫随到的“万能葱花”,同事一声“和春光”,他就小跑着出现在搬运物资的电梯口。
或许,这便是在生死边缘疾驰人的模样——会疲惫会伤痛会恐惧,可每当有人需要,他们就会将情绪隐藏于“白衣”之下,把肩上的使命融入奔跑的步伐。(本期话题由泰山学院文传学院耿良琦、宋雨晗、王冰洁共同参与完成)
记者:秦承娇
编辑:陈奕如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