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分支,以细腻严谨的笔触、精致典雅的设色和写实性造型为特征,其技法演变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随时代审美、材料工艺和文化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文/盛唐
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分支,以细腻严谨的笔触、精致典雅的设色和写实性造型为特征,其技法演变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随时代审美、材料工艺和文化思潮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一、先秦至唐代:技法雏形与重彩奠基
•起源与早期形态(战国至魏晋)
工笔画的源头可追溯至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以毛笔勾勒线条为骨架,平涂色彩,造型稚拙却确立了“以线立形”的基础。魏晋时期,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线条技法细化,出现“高古游丝描”,如春蚕吐丝般细腻,色彩开始运用矿物颜料石青、石绿、朱砂,层层叠加,奠定重彩工笔的基调。
•唐代:技法成熟与多元发展
唐代国力强盛,宗教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和宫廷绘画兴盛,工笔画技法趋于成熟。吴道子创“兰叶描”,线条粗细变化增强动感;周昉《簪花仕女图》展现“淡彩薄染”与“肌肤晕染”技法,通过白粉打底、赭石分染表现肌肤质感;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以石青、石绿浓艳敷色,结合“勾勒填彩”形成工整富丽的风格。此时,“三矾九染”(以矾水固定色彩、多次渲染)的设色技法初步形成,追求色彩的层次与厚重感。
二、宋代:院体工笔的极致精微
宋代时期宫廷画院鼎盛,工笔绘画在“格物致知”的理学思潮影响下,时常追求“形神兼备”的极致写实,技法达到巅峰:
•线条:精准与程式化
线条分类细化,出现“十八描”体系(如铁线描、琴弦描),根据物象质感选用不同描法(如花瓣用游丝描,衣纹用铁线描)。李公麟《维摩演教图》以白描纯用线条塑造形体,展现“骨法用笔”的高度凝练。
• 设色:典雅与层次
摒弃唐代浓艳,转向清淡雅致,发展“分染”“罩染”“接染”等技法:分染以淡色逐层叠加表现明暗(如花瓣根部加深),罩染用透明色统一色调,接染则在湿色中衔接不同色彩(如花瓣红紫过渡)。《千里江山图》以石青、石绿为主,结合赭石打底,通过多层薄染实现色彩的温润通透。
•材料与细节:极致讲究
画绢追求细密光洁,颜料的研磨更精细,有些甚至加入金粉、珍珠粉增强质感;禽鸟羽毛以“丝毛法”逐根细描,花卉叶脉以“勒筋”技法勾勒,连露珠、光影都细致刻画,达到“纤毫毕现”的写实境界。
三、元明清:文人意趣与技法融合
•元代:文人画冲击下的转型
元代文人画兴起,工笔画融入“写意”精神,技法从“重形”转向“重韵”。赵孟頫《秀石疏林图》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兼具工致与书写性;钱选“复古派”工笔花鸟淡彩轻染,追求“士气”,弱化院体画的匠气。此时“工写结合”初现,如边鸾花鸟画以工笔绘花、写意画叶,开启新路径。
•明代:重彩与没骨的双轨发展
仇英继承宋代院体绘画风格,《汉宫春晓图》线条刚劲流畅,设色浓丽而不失典雅,发展“沥粉贴金”增强装饰性;陈洪绶人物画夸张变形,线条方折顿挫,开创“高古奇骇”的风格。同时,恽寿平创“没骨法”,摒弃线条勾勒,直接以色彩晕染造型(如《花卉册》),通过水分控制实现花瓣的虚实过渡,推动工笔向“以形写神”的意象化发展。
•清代:宫廷工笔与民间世俗化
宫廷画家如郎世宁融合中西技法,引入透视、光影和解剖学,工笔人物面部以淡色多层烘染表现立体感,背景山水却保留传统青绿,形成“中西合璧”风格。民间年画(杨柳青、桃花坞)则简化工笔流程,以套色木版结合手工填色,色彩鲜艳明快,造型平面化,适应大众审美需求。
四、近现代:多元创新与当代转型
20世纪以来,工笔画在西学东渐与现代艺术思潮中突破传统框架:
•技法融合与材料拓展
徐悲鸿、蒋兆和将西方素描明暗法融入工笔人物,如《愚公移山》以线条勾勒结合体面渲染;林风眠吸收水彩技法,色彩交融自然,画面朦胧含蓄。当代画家如何家英、江宏伟进一步创新,运用“撞水撞粉”(色彩与水、粉碰撞形成肌理)、“揉纸法”(制造斑驳效果),材料上引入丙烯、矿物颗粒、箔类,甚至在宣纸、麻布、木板上创作,拓展工笔的表现维度。
•题材与语言的现代化
从传统花鸟、人物、山水,转向都市生活、抽象意象、观念表达。如罗寒蕾的工笔人物聚焦现代女性,线条简洁锐利,色彩平面化;徐累将工笔与装置、符号学结合,营造超现实意境,体现工笔画从“再现”到“表现”的观念转变。
五、技法演变的核心逻辑
1. 线条:从“勾勒塑形”到“笔墨表意”
线条从单纯造型工具发展为承载情感与书法意趣的语言,宋代的精准、元代的书写性、清代的个性化,直至当代的抽象化,始终是工笔的灵魂。
2. 设色:从“随类赋彩”到“主观营造”
从唐代重彩的富丽、宋代淡彩的典雅,到没骨法的“色即是形”,再到当代对色彩构成、肌理效果的探索,设色始终服务于时代审美。
3. 材料与工具:从“传统受限”到“无限可能”
绢帛到宣纸、矿物颜料到综合材料,工具的革新直接推动技法突破,如宣纸的吸水性催生“渲染渗化”效果,新材料释放工笔的当代表现力。
4. 功能:从“政教审美”到“多元表达”
从宫廷纪实、宗教传播到文人抒情、大众装饰,再到当代观念艺术,工笔画技法始终随社会需求演变,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工笔画的技法演变,本质是“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坚守“以线为骨、以染为韵”的核心传统,又不断回应时代精神,在写实与写意、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拓展边界。这种持续的自我更新,使工笔画成为中国艺术中既具历史厚度又充满当代活力的独特门类。
编辑/范扬
出品/现代艺术
学术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支持:新华网、人民网、腾讯新闻、网易新闻。
特别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艺术爱好者参考,如有异议请联系刪除。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