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当前气候条件和西葫芦生长阶段,以下是针对性的防治技巧,重点强化病毒病、白粉病、灰霉病及蚜虫的防控:
结合当前气候条件和西葫芦生长阶段,以下是针对性的防治技巧,重点强化病毒病、白粉病、灰霉病及蚜虫的防控:
一、病毒病:
1. 蚜虫防控是关键
物理+生物双拦截:田间悬挂银灰色地膜条(间距1米)驱避蚜虫,同时释放瓢虫(每亩1000头)或喷施0.5%苦参碱水剂800倍液(生物防治优先)。
化学药剂精准打:蚜虫初发期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内吸性强,持效期20天),重点喷叶背及嫩梢,避开高温时段施药。
2. 病毒病应急处理
配方组合:发病初期用20%吗胍·乙酸铜500倍液+0.1%硫酸锌+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增强抗病毒能力),5天1次,连喷2次。
病株处置:发现卷叶、花叶植株立即拔除,穴内撒生石灰消毒,周边植株喷施5%菌毒清水剂300倍液保护
二、白粉病:雨前预防,药剂轮换
1. 气候预警与预防
雨前喷药保护:5月多雨时段,提前喷施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持效期15天)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00倍液(广谱保护),重点覆盖叶片正反面。
2. 抗性管理
轮换用药:交替使用25%戊唑醇水乳剂2000倍液(三唑类)和40%氟醚菌酰胺悬浮剂3000倍液(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延缓抗药性产生。
高温期安全用药:避开正午高温,选择早晚喷施,避免嘧菌酯等药剂在强光下引发药害。
三、灰霉病:控湿摘花,阻断侵染
1. 湿度精准调控
通风技巧:晴天上午通风1小时降低湿度,阴雨天优先开顶部风口,避免叶面结露。
浇水管理:采用膜下滴灌,5月每7-10天浇水1次,避免大水漫灌。
2. 药剂与农事结合
蘸花加药:蘸花液中添加0.1%速克灵(1斤蘸花液加1克药剂),同时摘除残败花瓣(灰霉病菌主要侵染点)。
发病后处理: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1500倍液喷雾,重点喷施幼瓜和花器,5天1次,连喷2次。啶酰菌胺吡唑酯悬浮剂效果也不错
四、蚜虫与白粉虱:黄板诱杀+内吸性药剂
1. 成虫期立体防控
黄板诱杀:每亩悬挂40-50块黄板(板面朝东西方向),悬挂高度与植株顶部齐平,每周更换1次。
药剂组合:用10%吡虫啉2000倍液+25%噻嗪酮1000倍液(杀成虫+灭卵),噻虫嗪,螺虫乙酯,呋虫胺等重点喷叶背,5天1次,连喷2次。
2. 生物防治补充
天敌释放:蚜虫发生初期释放蚜茧蜂(每亩2万头),白粉虱可用丽蚜小蜂(每株10头),7天1次,连续3次。
五、田间管理增效技巧
1. 地膜与间作
银灰地膜覆盖:定植时覆盖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的同时降低土壤湿度。
大蒜间作:每两行西葫芦间种1行大蒜(间距30厘米),其挥发物抑制蚜虫和白粉虱。
2. 精准施肥
苗期促根:定植后喷施海藻酸水溶肥500倍液,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花期补硼:初花期喷0.1%硼砂+0.3%磷酸二氢钾,减少畸形果并提升植株抗逆性。
3. 应急处理口诀
连阴雨天:不浇水、多通风、喷粉尘剂(如5%百菌清粉尘剂),减少叶面湿度。
虫害爆发:成虫期傍晚喷、幼虫期清晨喷,药剂交替使用(如噻虫嗪+阿维菌素),避免抗药性
六、最新药剂与技术参考
氟醚菌酰胺:对白粉病、霜霉病高效,发病初期用40%悬浮剂3000倍液,安全间隔期3天,每季最多用3次。
氨基寡糖素+锌肥:病毒病预防期用5%氨基寡糖素1000倍液+0.1%硫酸锌,增强植株抗病毒能力。
啶酰菌胺:灰霉病防治用1000倍液,5-7天1次,配合通风和打老叶效果更佳。
通过“预防为主、精准用药、生态调控”的综合策略,可有效控制当前西葫芦主要病虫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产量和品质。建议定期巡查田间,结合当地植保部门最新指导调整方案。
来源:科学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