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山东作为“农业第一大省”肩负着打造“齐鲁样板”的时代使命。在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山东作为“农业第一大省”肩负着打造“齐鲁样板”的时代使命。在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放眼齐鲁大地,枣庄市中区勇立潮头、实干争先,正通过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新实践,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市中模式”,在齐鲁样板的广阔画卷中描绘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5月11日,在枣庄市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市中区五大极具突破性的特色项目集中亮相,多点绽放串联起属于市中区的乡村振兴密码,成为全市乃至全省乡村发展的示范窗口。
五大项目集中亮相,勾勒乡村振兴示范窗口
市中区在此次工作推进会上亮相的五大特色项目,既有农业产业升级的硬核支撑,又有农文旅融合的创新探索,形成多元并进的振兴矩阵。
其中,孙枝鸡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项目依托本地优质种源,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专业技术研究中心,引入标准化、智慧化养殖模式,打造从农场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杜庄桃源里农文旅综合体项目巧妙融合“农业+文旅”基因,深度挖掘生态、文化、研学等资源富矿,打造出集农业提升、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娱游、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文旅IP,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
辣子鸡美食文化城项目凭借“五个一”工程——辣子鸡美食文化城、辣子鸡创新研究院、枣庄美食产业协会、辣子鸡产业联盟、辣子鸡直播基地,构建起研发、生产、销售、推广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持续放大枣庄辣子鸡的品牌光芒。
“板泉山居”项目则精准把脉乡村发展需求,将闲置农房变废为宝,精心打造核心业态区、荀子学堂、研学堂等特色区域,实现从“空心村”到近郊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变,让“沉睡资源”变身年收益300万元的“网红打卡地”。
晟达菲尔大健康高端食品产业园专注高端食品加工,凭借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全省首条万吨级NFC无菌冷灌装生产线在此落户,日生产能力达200吨,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高端活力。
在市中区的广袤田野上,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拔节生长,将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精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澎湃势能,重塑现代农业产业新版图。
时间回到今年3月,在市中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区委书记宋磊明确提出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进一步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市中区以铿锵步伐践行发展承诺,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勠力同心,将时间倾注于真抓实干与高质量发展之中。从田间地头到产业园区,从政策制定到项目落地,处处涌动着拼搏奋进的热潮。
如今,市中区的乡村振兴事业迎来全面升级。以全产业链融合为核心理念,乡村与产业之间的纽带愈发紧密,形成无缝衔接、协同发展的全新格局。
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立足新发展阶段的市中区,要想在乡村振兴上焕发更大能量,就必须要有契合时代要求的全新打法。
深入探究市中区五大特色项目,“项目新、市场化、可持续”三大特点尤为突出,勾勒出乡村发展的振兴图谱。
在项目新方面,五大乡村振兴项目中四个是2025年新建项目,其中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项目晟达菲尔大健康高端食品产业园更是2025年新投产项目。这些拔节生长的“产业新苗”,以蓬勃之势激活市中区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市场化运作是这些项目的另一显著优势,五大项目均采用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分别由3家国企、6家共富公司和1家民营企业利用自筹资金或通过融资全额投资建设,有效盘活了社会存量资本,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和运营机制。
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项目始终,五大项目历经过多次立项研判、组建运营团队,构建起全链条可持续运营体系,可实现全周期稳定收益,真正实现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梳理市中区的乡村振兴实践,处处彰显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智慧,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参与”的长效机制,让乡村真正成为要素汇聚的强磁场、创业创新的沃土。资本、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在这里加速集聚,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当项目建设筑牢产业根基,当三产融合激活发展动能,当创新机制破解要素瓶颈,市中区正将产业链做长、创新链做活、价值链做高、生态链做优、共富链做实,让每个乡村都活力迸发,让广袤田野充满希望。
这不仅是市中区在乡村振兴中的探索与作为,更是市中区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提交的一份“时代答卷”。
示范引领,从“市中模式”到“中国方案”
事实上,近年来市中区聚焦“一廊一带三环五区”总体布局,大力实施“五片五链五行动”,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质富民、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乡村治理提效赋能,全面绘就乡村振兴发展新图景。
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产业振兴始终是市中区破题的关键抓手。一方面,市中区实施“辣子鸡、休闲食品饮品、种业种苗、社会化服务、农文旅5链共建”,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围绕重点领域和特色优势,今年新建28个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达27.8亿元。
另一方面,市中区实施“农业龙头企业提振行动”,去年以来,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到81家;新增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17家,实现营收近15亿元,增幅16%;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营收28.2亿元,增幅12%。
在数字化转型与品牌建设方面,市中区同样步伐铿锵——成功获评全省首批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孙枝鸡入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西王庄皱皮辣椒入选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枣庄辣子鸡产业带入选省电商产业带,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矩阵加速形成。
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是乡村振兴的最终指向。市中区在全市率先消除村集体经济收入20万元以下村,50万元以上村达到67个,占比超60%,其中100万元以上村突破20个,实现村均收入近80万元。
市中区的乡村振兴之路,不仅满足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更代表着中国乡村振兴的时代新貌。
当此次推进会落下帷幕,新征程的号角已嘹亮吹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切实把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市中区委书记宋磊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的讲话,既是庄严承诺,更是行动指南。
放眼未来,市中区将以更高政治站位、更宽视野格局,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全力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市中模式”,让先行示范的标杆效应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壮阔版图上进一步凸显。
来源:枣庄市中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