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作出的贡献,将其诞辰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就在当时中国东北的吉林城,护士这一职业已经出现,只不过与西医医院一样,护士出现在城中的时间并不长,人数也不多——在市民眼中,护士还是一个令人感到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作出的贡献,将其诞辰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就在当时中国东北的吉林城,护士这一职业已经出现,只不过与西医医院一样,护士出现在城中的时间并不长,人数也不多——在市民眼中,护士还是一个令人感到新奇且陌生的职业。根据史料记载,吉林城最早护士出现于一所基督教教会医院——高大夫医院。
史载:清光绪十年(1884年),英国哀差会(即英国基督教爱尔兰长老会Irish Presbyterian Mission)始有传教士抵达吉林城传教。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哀差会传教士高积善(James Greig)来到吉林城,一边传教,一边针对吉林城相对落后的医疗状况,着手利用教会补贴建立新式西医院。1896年基督教吉林施医院在东莱门外正式成立(施医院即免费医院,当时主要收治男性病人,原址位于今江城广场北侧)。但几年后,在义和堂运动中,吉林施医院被毁。1902年,高积善返回吉林城,重新将医院建起。
再后来,高积善又与英国女大夫孔源华合作,建立了专收女病人的女施医院,就此,原来的施医院也改称为男施医院(两座相邻医院都是平房)。1929年英国医士黄美丽女士到吉林,捐资为女施医院修建了楼房(高美丽女士纪念楼),设病床40张。随着信誉提高、病患增多,医院开始收费,于是院名中的施字被去除,两所医院分别改称男医院和女医院(医院每年接受外国教会的拨款和捐助约占该院总收入的1/7)。1934年至1935年间,男医院平房被拆除,修建了新楼(设病床60张),并以连廊的与女医院的楼房相连,诊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早在1926年,高积善就已退休并离开吉林去新西兰定居,但是由于他的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吉林百姓尊敬,不仅施医院很早就被俗称为高大夫医院,甚至连高积善居住的胡同,也被叫作高大夫胡同。1927年,英国医生林瑞德接任院长后,对高积善为医院奠定的信誉十分认可,故而1936年两所医院合并时,院名便正式定为高大夫医院。
自成立之日起,高大夫医院就为吉林地区“播下了西医学的种子”,通过免费治疗,让吉林人民在中医之外了解并接受到中医之外的现代诊疗。高大夫医院还以博大的胸怀,吸引来大批中外医务工作者来此工作,其中金庆扬、吴玉春、郭路加、信致民等皆为声望颇高的名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大夫医院还为吉林地区带来了“护士”这一全新的职业。在吉林城,虽早早就设有官医院(附设医学院),但此医院主要以传统的中医为主,病患到院就医,并没有护士照顾。在高大夫医院则不同,——医院不留家属陪患,护士在提供专业医疗护理服务时,还如对亲人一样为患者擦浴、接递大小便器,这为医院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其实,有感于吉林地区医疗护理领域的薄弱,高大夫医院在成立伊始就着手进行医助和护士的培养。从1896年开始,高大夫医院在医院楼内举办医助培训班(医助培训班前后办八届,1934年停办),招收学员共165人,学制5年,不收学费,培养西医医助,考试合格者发给爱尔兰苏格兰长老会签发的医师证书。
1934以女医院为依托又开办了高级护产职业学校。由英籍护士长左文卿主持,收女性学员,四年制,学习与临床实践结合,三年考试合格发给护士毕业证书,再学习一年,合格后发给助产士毕业证书。这些培训班为吉林市乃至吉林省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医护人员。更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学员在学习期间半工半读,不仅不收学费,医院还供给伙食和生活补贴。
吉林市解放后,因革命战争需要,高级护产职业学校改为二年制护士职业学校(其中十八班为东北卫生部责成医院代培)。因1950年2月26日医院员工声明,脱离教会,11月13日吉林省卫生厅接管医院,改名群众医院,故而十九班至二十一班的学员则有公立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属性。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开始后,高大夫医院积极组织医疗队,其中“十八班、十九班的部分学生和二十班全部学生被调往九台、公主岭、丹东市,参加医院工作,有的直接去朝鲜战场参加战勤”(《吉林市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1954年群众医院与省立医院(今中心医院)合并,成为内科住院病房。
在吉林市收藏家高新宏先生手中,收藏有数张以高大夫医院护士为主角的合影照片。在这些拍摄于1951年的照片中,现代人可以看到高大夫医院古雅的建筑、幽静的庭院,以及写有“高大夫”之名的医院和学校的牌匾。尤其是时隔七十四年,于国际护士节再看照片上每个人的音容笑貌,一股特殊的感染力不觉扑面而来——无论是欢聚还是出征朝鲜战场,张张面孔竟都洋溢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自信与豪迈!
特别鸣谢高新宏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来源:吉林乌拉永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