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护士天团 “开挂” 啦!徒步、科研样样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08:36 1

摘要:在守护生命的竞速赛中,护士们以温情、果敢和专业的姿态,编织出一张坚韧的经纬网。在“5·12”国际护士节之际,我们深入探寻多位护士的故事,他们中,有人坚守一线十八载,有人深耕科研突破创新,有人在细微关怀中传递力量。他们是万千护士的缩影,虽身处不同的战场,却肩负着

在守护生命的竞速赛中,护士们以温情、果敢和专业的姿态,编织出一张坚韧的经纬网。在“5·12”国际护士节之际,我们深入探寻多位护士的故事,他们中,有人坚守一线十八载,有人深耕科研突破创新,有人在细微关怀中传递力量。他们是万千护士的缩影,虽身处不同的战场,却肩负着相同的使命,以专业的技术和温暖的态度,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崇高初心。

用马拉松精神跑好儿科护理的“赛道”

清晨5点,刘彩红换上了跑鞋,开始她一天中的第一个“护理”——护理自己的身体。这位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的资深护士,用晨跑来开启一天的工作。“跑步让我保持充沛的精力,面对孩子们时更有耐心。”刘彩红说这番话时,整个人散发着蓬勃朝气。

2010年,刘彩红踏入护理行业,一干就是15年。选择儿科,源于她对孩子们的特殊情感。“每次看到小患者康复后甜甜的笑容,就觉得所有辛苦都值得。”她回忆起2020年在梅林后山徒步时的偶遇:“一位家长远远就认出我,说他孩子从小到大看病都找我,那一刻特别感动。”

在儿科工作,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与专业敏锐度。刘彩红记得一个惊心动魄的案例:不久前,一个8岁孩子在注射脱敏针后出现过敏性休克。“孩子说喉咙不舒服时,我立即意识到可能是喉头水肿。”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她迅速备好抢救药物,在医生下医嘱的3~5分钟内就完成了急救处置。“现在想起来还后怕,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常态。”她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却坚定。

面对压力,刘彩红有自己的调节方式——跑步。她从500米、800米慢慢跑起。“最初只是为了减肥,没想到爱上了奔跑的感觉。”如今,她已经完成了15个马拉松,全马最好成绩达到3小时06分。

“跑步和护理很像,都需要耐心和毅力。”刘彩红这样理解二者的共通之处,“马拉松要合理分配体能,护理工作也要学会分配精力;跑步要预防受伤,护理要预防风险。”每周4~5次、每次15公里以上的训练,不仅让她保持了良好的体能,更培养了她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品质。

“很多同事看到我跑步,也开始尝试,大家互相鼓励打卡。”刘彩红笑着说。这位“马拉松护士”用脚步丈量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在儿科护理这条“长跑赛道”上,她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刘芮芳

以徒步磨炼意志做神经内科“导航者”

“血压左右手相差60多毫米汞柱?这不对劲!”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刘芮芳的这声疑问,挽救了一位患者的生命。这个发生在多年前的案例,至今仍被科室传为佳话。“护理的价值不仅在于执行医嘱,更在于专业的观察与判断。”刘芮芳说这话时,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

2007年进入护理行业的刘芮芳,最初对这个职业并不了解。“实习时带教老师的人文关怀让我深受触动,从此决心脚踏实地做好护理工作。”18年来,她从一名普通护士成长为护士长,角色转变带来更大的责任。“现在不仅要保证当班安全,更要统筹全科室的护理质量。”每天早晚查房,识别风险点,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这样的工作节奏让她倍感压力。

压力之下,刘芮芳找到了释放方式——徒步。2011年,体重仅70多斤的她为了增强体质开始接触徒步。“第一次参加磨房百公里徒步,走到70公里时在大梅沙哭了。”她回忆道:“一位同行的警察大哥鼓励我——‘已经坚持了70公里,为什么不看看自己到底能走多远?’”最终,她哭着走完了全程。“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从此,徒步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从深圳的塘朗山、梧桐山,到香港的麦理浩径,再到云南和尼泊尔,她用双脚丈量着山川大地。徒步不仅锻炼了她的体魄,更磨炼了她的意志。“在神经内科工作,经常遇到危重病人,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作为护士长,刘芮芳经常组织科室同事一起徒步。“走出医院,接触大自然,对缓解压力特别有帮助。”她说,“护理工作就像徒步,有时候很辛苦,但坚持下来就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这位“徒步护士长”用脚步丈量着生命的高度,用镜头记录着护理的温度,在神经内科这个“生命中枢”里,她既是专业的导航者,也是温暖的守护者。

石兰萍

用乒乓哲学演绎护理管理的“智慧对弈”

“打球要有预判,管理也是如此;球有起有落,人生也是这样。”在深圳前海泰康医院的办公室里,助理院长石兰萍正在用乒乓球比喻护理管理。这位有着40多年护理经验的“护理老兵”,举手投足间尽显专业与智慧。

从一线护士到护理管理者,石兰萍见证了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历程。“过去在一线只关注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管理后要考虑整个护理体系的建设。”她带领团队开发了一套全新的智慧护理系统,将护理实践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

“我们要与国际接轨,做专业的护理,而不仅仅只是经验式的管理。”她推行的“双导师制”和“卓越护士成长手册”,为年轻护士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护士的核心能力是看家本领,必须夯实基础。”她经常这样强调。

工作之外,石兰萍是一位乒乓球爱好者。2015年,近50岁的她开始学习这项运动。“乒乓球是精细活,对反应和预判要求很高。”尽管起步晚,但她坚持每周打球2~3次,一打就是10年。

“乒乓如人生”是石兰萍常说的话。“打球让我学会了不要急于出手,要先判断清楚。”这种思考方式也影响了她的管理风格。她将乒乓球的“预判”理念应用于护理风险管理,“要敏锐地发现问题苗头,提前做好防控。”她还将基本功的重要性引申到护理培训:“基础决定上限,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再好的发展都是空中楼阁。”

在石兰萍的带领下,深圳前海泰康医院的护理团队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鼓励护士既要精进专业,也要培养健康爱好。”她用小小的球拍,击打出了护理管理的“智慧对弈”,演绎着专业与生活的完美平衡。

张小明

科研赋能临床的急诊科男“天使”

从急诊科里的男护士,到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复合型人才,十年间,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副护士长张小明抢救和科研两手抓,以坚定步伐践行守护生命的使命。

2024年,张小明所在的团队以《基于急诊护士主导的5分钟社会救援圈建设与应用》获评“深圳市2024年度护理质量管理十佳案例”,并受到央视新闻关注报道。这个创建于2017年的“宝安模式”,通过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业指引、社会参与”全覆盖的社会急救体系,推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出院率提升至6.31%,远超全国1.2%平均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016年,硕士毕业的张小明进入宝安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面对以急重症患者居多、节奏快、变化多的急诊工作,张小明意识到科研对临床护理的重要意义。2020年,他赴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护理学博士学位。

2023年博士毕业后,面对各大平台抛来的橄榄枝,张小明选择回到宝安区人民医院。“正是因为在宝安工作过,才更清楚这里对医疗的重视和发展,以及对医疗人才的大力支持,而且我的成长离不开医院的悉心培养。”张小明说。

2024年,张小明作为“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骨干之一,将应急培训模式深化为示范化精准式,显著提升实施效能。同年,宝安区人民医院成立由张小明担任组长的护理科研小组,通过系统化培训机制带动团队发表多篇SCI论文。

当前,张小明持续深化博士期间在老年慢病方向的研究,不断为医院老年患者肌少症、认知衰弱等领域的临床护理提供方向性指导。

张小明表示,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该回归到患者身边,他将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从科研中找答案,在临床中解问题。

李 单

用专业点亮希望的“95后”活力新秀

走进福永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显眼处的电子屏幕正循环播放着肛肠健康科普小视频。画面里在讲解的是科室里的“95后”护士李单。

2018年,怀揣着对护理事业的满腔热忱,李单独自一人从内蒙古包头市踏上南下的列车,来到广东深圳,在福永人民医院中医肛肠科开启了她的护理生涯。

“每当看着患者笑着走出医院,内心尽是满足。”李单说道。肛肠科病情虽相对较轻,但手术部位的特殊性,让护理工作多了几分不易,不仅要细心呵护患者的身体,还要给予他们最贴心的关怀。初入职场时,面对那些看似“琐碎”又常被忽视的疾病,李单也曾感到迷茫。直到遇到一位来自宁夏的患者,彻底改变了李单的想法。

那是一位患有高位复杂性肛瘘的患者,此前已经历过8次手术。术前接触时,李单和同事敏锐察觉到患者满心的焦虑。为了帮助患者重拾希望,李单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在科室设一个图书角,同时还鼓励这位患者参加读书分享会。分享会上,患者渐渐放松了下来,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芒,那一刻,李单深深体会到:护理的意义,在于倾听患者内心的声音,用理解与陪伴点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从那以后,工作之余,李单常陪伴患者谈天说地,分享生活点滴。

在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李单还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专业的健康知识更加通俗易懂,走进百姓生活。科室的患者感言墙上,留存着患者对李单的称赞:“护士李单女士工作技能表现优秀,热情耐心,感谢精心治疗与陪护”。又是一年护士节,李单感慨万千:“宝安是一座充满青春活力的城市,我愿用自己的青春和专业,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健康,为医疗事业添一份力。”

柏 艳

坚守18年的“生命守护者”

“用双手传递温度,用真心守护生命”,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士柏艳用18年的护理生涯践行着这句誓言。从急诊室到心血管病房,从医院到社区,柏艳始终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2007年,柏艳怀揣憧憬踏入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现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启与生命同行的旅程。职业生涯前13年,她扎根急诊科。一个雨夜,浑身是血、意识模糊的建筑工人因车祸被送医,柏艳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全力配合手术。当患者的手逐渐回暖,监护仪发出规律声响,柏艳深刻体会到护理初心不仅是挽救生命,更是给予患者尊严与希望。

2020年,柏艳转至心血管病科。面对长期患病的老人,她不仅关注治疗,更注重心灵抚慰。独居老人张伯因家属在香港,长期住院情绪低落,柏艳每天查房时耐心倾听他的诉说,还特意煮张伯爱吃的荠菜饺子。出院时,张伯感慨“你比药还管用”,让她明白护理的温度藏在细微关怀里。

工作之余,柏艳积极投身专业创新,通过竞赛、论文提升技能。2023年,她转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将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至家庭,从救治转向预防。回顾18年征程,柏艳表示护理工作不仅让她精进专业,更让她领悟生命守护的真谛,她愿继续当好“健康导航员”,用专业与温情守护更多人的健康。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吴智欣 黄馨莹 黄励铮

来源:深圳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