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闪耀之星:真德秀,理学复兴的扛旗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8:44 1

摘要:在南宋时期的福建浦城仙阳,一个贫寒家庭迎来了一位日后在理学和政坛都熠熠生辉的人物 —— 真德秀。他出生于 1178 年,原字实夫,后改字景元、希元 ,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真德秀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在南宋时期的福建浦城仙阳,一个贫寒家庭迎来了一位日后在理学和政坛都熠熠生辉的人物 —— 真德秀。他出生于 1178 年,原字实夫,后改字景元、希元 ,号西山,世称西山先生。真德秀本姓慎,因避孝宗讳改姓真。

真德秀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4 岁开始读书,便能过目成诵。他对学习的热爱近乎痴迷,据记载,他上小学时,夜里归家还把书放在枕边,常常在蚊帐中秉烛夜读,以至于蚊帐都被蜡烛熏成黑色。当同龄孩子在嬉戏玩耍时,他却手不释卷,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15 岁时,父亲的离世给家庭带来沉重打击,但在母亲吴氏的辛勤操劳和全力支持下,真德秀得以继续求学。同郡的杨圭赏识他的才华,将他带回家中与自己的子女一同学习,还把女儿许配给了他。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出众的才华,真德秀 18 岁考中举人,21 岁时,即庆元五年(1199 年),真德秀进士及第,踏入仕途,被任命为南剑州判官 。此后,在开禧元年(1205 年),他又成功考中博学宏词科,进入福建安抚使萧逵幕府任职。开禧三年(1207 年),真德秀被召为太学正,前往京城任职,从此在学术和政治的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在京城的官场中,真德秀先后担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沂王府教授、学士院权直等职,每到一处,都积极建言献策,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嘉定元年(1208 年),真德秀转任为博士,召试学士院后改任为秘书省正字兼检讨玉牒。次年,他被任命为校书郎,当廷论对时,勇敢地向皇帝进言,指出当时发生的自然灾害都是因为贪官污吏所导致的结果,言辞恳切,毫无畏惧。不久后,他又兼任沂王府教授、学士院权直等职位,在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积极为朝廷出谋划策。

在嘉定三年(1210 年),真德秀升迁为秘书郎,他深知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于是进言劝诫皇帝要选用人才,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次年,他升迁为著作侍郎,然而,他的才华和正直却引来了同僚的嫉妒和攻击。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真德秀展现出了非凡的气度,他不和这些人计较,始终专注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之后,宰相想要任用真德秀,但受到了言官的反对,他虽极力推辞,却也难以避免地卷入了朝廷的权力纷争之中,最终兼任礼部郎官一职。

嘉定五年(1212 年),真德秀被任命为军器少监,后升任权直。次年,他迁为起居舍人,再次向皇上进言,言辞诚恳地请求皇帝勤访问、广谋议、明黜陟,希望皇帝能够积极了解民情,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官员的升降赏罚,以振兴国家。当时,钞法楮令颁布,许多人因互相告发而获罪,但由于畏惧权势,没有人敢将真实情况上报给皇帝。真德秀得知后,毅然上书表示钞法楮令的弊端,他的建议最终被皇帝采纳,那些被没收财产的人也逐渐得到了归还,百姓们对他感激不已。不久,真德秀兼任太常少卿一职,后作为登位使前去金国道贺。然而,在到达盱眙时,他得知金人内变的消息,出于安全考虑,不得不返回。此次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边防的重要性,于是向皇帝进言,表明盱眙是天然屏障,要利用其进行练兵,还提出要重视边防,加强国家的防御力量。

当时,权臣史弥远把持朝政,用爵位和俸禄招揽人才,结党营私,朝廷上下一片乌烟瘴气。真德秀对此感到极度不满,他不愿与这样的权臣同流合污,于是请求离去,出任秘阁修撰、江东转运副使。后来,山东盗贼兴起,而朝廷依旧和金人交好,对局势的变化视而不见。真德秀为此进言,希望朝廷能够重视局势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然而,他的建议并未得到重视,反而被皇帝调任至江东。尽管遭遇挫折,但真德秀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实事。

真德秀作为朱熹的再传弟子,在理学传承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朱熹后学中较有影响力的人物 。他对朱熹极为推崇,尊其为 “百代宗师”,并自谓对朱学 “尝私涉而有所得”。朱熹在儒学中能够占据崇高地位,除了自身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外,也与真德秀和魏了翁等人的宣扬密不可分。

在 “庆元党禁” 期间,理学被斥为 “伪学”,遭到严厉打压,许多理学家受到迫害,学术活动也被迫转入地下。然而,真德秀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以传承和弘扬理学为己任,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着对理学的信念。他四处讲学,传播朱熹的思想,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聆听。他的讲学风格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能够将深奥的理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听众深受启发。在他的努力下,许多人重新认识和接受了理学,为理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真德秀用大半生时间积极鼓吹理学,关于理学方面的著述也很丰富。其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读书记》中,这部著作 “以六经、《语》、《孟》之言为主”,分甲记、乙记、丙记、丁记四个部份。“甲记曰性命道德之理,学问知行之要,凡二十有七卷;乙记曰人君为治之本,人臣辅治之法,凡一十有二卷;丙记日经邦立国之制,临政治人之方…… 丁记曰语默出处之道,辞岁取舍之宜” 。他把这部书视为人君治国的理论依据,十分自信地说:“如有用我,执此以往”,又曰:“他日得达乙览,死无憾矣。”

《读书记・乙记》上编是《大学衍义》,真德秀在朝作经筵侍读的时候,特将《大学衍义》进呈理宗皇帝,并逐章逐句向理宗进行讲解和发挥,希望通过这个办法去指导最高统治者用理学思想治理国家。他在《大学衍义自序》中阐述了《大学》对于为人君者和为人臣者的重要性,认为《大学》是 “百圣传心之要典”,是 “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 。在真德秀的诱导下,理宗皇帝深受感动,对《大学衍义》称赞有加,称其 “备人君之轨范焉”。《大学衍义》也为后世帝王所重视,元武宗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明太祖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壁” 。

真德秀还通过对经典的注释和解读,进一步阐发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他的注释注重义理的阐释,力求准确传达经典的原意,同时又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的这些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理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真德秀和其他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下,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渐恢复了生机,并最终确立了其正统地位,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嘉定十六年(1223 年),真德秀再次回到京城,担任起居舍人兼太常少卿。此时的他,已经在理学的研究和传播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声名远扬。嘉定十七年(1224 年),宁宗驾崩,宋理宗即位。真德秀凭借着卓越的才学和崇高的声誉,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后又升任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 。在这个重要的职位上,他有了更多的机会向皇帝进言,也更加积极地推动理学在朝廷中的传播。

宋理宗本为一个普通的赵氏宗子,由于权相史弥远宫廷政治斗争的需要,被拥立为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长达 20 年的 “端平一淳祐更化” 改革,试图中兴宋室。史党被罢黜后,宋理宗面临新的问题,那就是用什么样的人来替代史党,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理学人士在这时受到了理宗的青睐。发源于北宋的理学,此时在民间已经有了广泛的影响力。理学所强调的 “存天理,灭人欲”“正心诚意” 等观点,理宗也很赞同。宋理宗认为,如果自己推崇理学,不仅能够拉拢士人,让他们去清除史党在朝中的影响,而且有利于君主加强对臣民的统治。因此宋理宗起用了真德秀、魏了翁等推崇理学的官员。

宝庆元年(1225 年),真德秀兼任侍读,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将自己精心撰写的《大学衍义》进呈给宋理宗。在进呈此书时,真德秀怀着无比的热忱和期待,他深知这本书对于国家治理和君主修养的重要性,希望宋理宗能够认真研读,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此后,他更是逐章逐句地为宋理宗进行讲解和发挥,在讲解过程中,真德秀旁征博引,不仅引用经典中的语句,还结合历史上的兴衰成败案例,深入剖析其中的道理,力求让宋理宗能够深刻理解理学的精髓。他的讲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让宋理宗听得津津有味,深受启发。

在《大学衍义自序》中,真德秀阐述了《大学》对于为人君者和为人臣者的重要性,他认为《大学》是 “百圣传心之要典”,是 “君天下之律令格例也,本之则必治,违之则必乱”。在真德秀的诱导下,宋理宗深受感动,对《大学衍义》称赞有加,称其 “备人君之轨范焉”。从那以后,宋理宗对理学的兴趣愈发浓厚,他开始更加深入地研究理学经典,并且在朝廷的政策制定和官员选拔中,逐渐融入了理学的思想。他下令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入祀孔庙,并封朱熹为信国公,确立了程朱理学的官方正统地位 。

真德秀进呈《大学衍义》并为宋理宗讲解这一举措,对南宋乃至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南宋时期,它进一步推动了理学的发展,使得理学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许多学者纷纷投身于理学的研究和传播,形成了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同时,理学的传播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对后世而言,真德秀的这一贡献为理学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学衍义》成为后世帝王必读的经典之一,元武宗曾说:“治天下,此一书足矣”。明太祖朱元璋 “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宋濂举《大学衍义》,乃命大书揭之殿两壁” 。此后,《大学衍义》一直是明代诸帝经筵讲学的主要教材之一。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平二年(1235 年)五月,真德秀在他五十八岁这一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让南宋朝廷失去了一位忠直的大臣,让理学界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传承者和推动者,也让无数百姓失去了一位关心他们疾苦的好官。宋理宗听闻他的死讯后,深感悲痛,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赐谥号 “文忠” ,以表彰他一生的功绩。

在政治上,真德秀始终秉持着 “廉、仁、公、勤” 的行政准则,以经世惠民为己任。他关心百姓的疾苦,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在江东转运副使任上,他积极组织赈灾,废除太平州私自创设的大斛,减轻了官府和地主对农民的超额剥削;在泉州知州任上,他实行优惠政策,减免不合理征税,繁荣了商业,增加了税收,还镇压海寇,整顿和加强了海防;在潭州知州任上,他实施惠政,废除榷酤制度,免征苛重酒税,停止加收斛面米,免去和来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他的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尊敬。

在学术上,真德秀作为朱熹的再传弟子,为程朱理学的复兴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用大半生的时间积极鼓吹理学,著述丰富,其代表作《大学衍义》更是成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他对理学的传播和推广,不仅在南宋时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思想。

真德秀的一生,是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为传承和弘扬理学不懈努力的一生。他的思想和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南宋时期的历史天空,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在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永不放弃。让我们铭记这位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从他的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