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治理“难点”变成增效“亮点”——浙江宁波市全面推广养殖尾水治理“象山模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9:11 1

摘要: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尾水排放所引发的水环境富营养化问题愈发突显。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具有间歇性、瞬间排放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水产养殖动物残饵、粪便及新陈代谢产物等,在以前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尾水会被养殖户直排入海,加剧了水产养殖池塘周边海域的富营养化污染。

随着海水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养殖尾水排放所引发的水环境富营养化问题愈发突显。水产养殖尾水排放具有间歇性、瞬间排放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水产养殖动物残饵、粪便及新陈代谢产物等,在以前的养殖过程中,养殖尾水会被养殖户直排入海,加剧了水产养殖池塘周边海域的富营养化污染。浙江省象山县、宁海县在海水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实践中探索并总结出一套“藻贝植”尾水治理模式,通过集成与协同藻类、贝类及植物的功能作用,将尾水中的营养物质高效转化为藻类、贝类以及植物的生物质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化利用。这一实践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象山模式”“宁海模式”,为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与示范经验。

日前,记者就“象山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情况采访了宁波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相关专家。

象山县是传统的渔业大县,海水养殖池塘面积5.7万亩、养殖主体512个,从业人员1142人。象山县海水池塘养殖通常采用虾蟹贝混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水产技术人员针对连片海水池塘的养殖技术特点优化“藻贝植”尾水治理模式,对尾水治理技术进一步细化,从而形成“象山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含量,在养殖过程中实现生态自净的目标,尾水排放时的水体营养盐含量相对较低。养殖户通过在进排水沟渠底播埋栖性贝类、水中悬挂生物球、水面放置耐盐植物生态浮床等,同时结合滩涂天然湿地的生态净化功能,构建专门的养殖尾水处理区域,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盐。象山县在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相结合的基础上,既解决了传统养殖模式中的尾水污染问题,又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路径。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院长郑丹告诉记者,“藻贝植”尾水治理模式通过将养殖尾水转化为海洋微藻的培养基,再利用微藻作为贝类养殖的天然饵料,同时结合耐盐水生植物与大型藻类对尾水营养物质的净化能力,提高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效果,在净化养殖尾水的同时,养殖户还能通过贝类增加收益。

从养殖户的角度来看,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是必要的,良好的水质不仅关系到养殖效益,还影响到鱼虾蟹的品质和最终的销售价格。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方式属于粗放生态养殖,基础设施多年未改造,海水没有成熟的治理模式。

象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周志强介绍,为了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进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象山县立足于加快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通过建设标准化尾水处理设施、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构建区域性尾水集中处理体系等举措,率先探索海水养殖尾水综合治理路径。从2018年开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象山县开始对连片30亩以上规模海水养殖主体开展养殖尾水治理,2024年已完成全部海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工作,覆盖面积5.7万亩。象山县希望通过可复制、低成本的生态化治理路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全省乃至全国水产养殖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针对大棚养殖、小棚养殖、沙蚕养殖等设施养殖尾水难处理、治理见效慢、水质常出现不达标等问题,象山县联合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专家研讨制定养殖尾水“一塘一策”整治方案,对海水养殖池塘进行分类整治,对长期治理、水质监测不达标的养殖池塘采取逐步退养的方式,进一步探索有效的尾水治理技术和模式。

象山县先后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象山县养殖尾水问题整改方案》《象山县养殖尾水治理整改提升实施方案》等,针对不同的养殖池塘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法。其中,象山县针对传统连片海淡水池塘养殖,采用异位或原位生态处理方法,有条件的池塘采用异位集中处理方式;针对设施养殖,采用“三池两坝”等方式,配备沉淀池、曝气池和生态处理池等;针对分散、规模以下池塘以及外塘养殖,采用池塘原位生态处理方法,即在水中悬挂生物浮球。

2022年以来,象山县每年制定并组织实施《象山县养殖尾水监测方案》《象山县涉养闸监测方案》。2024年,象山县按照《浙江省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执行和落实尾水治理工作,在152个尾水处理点和16个对照点共设183个监测站位作为监测对象。据统计,2018年~2022年,象山县共投入资金1329余万元,完成30亩以上海淡水池塘养殖尾水治理主体117个、面积近4.5万亩的改造,完成集约化养殖尾水治理主体(含育苗场)22家、面积近132.3万平方米的改造。2023年~2024年,象山县共投入资金1500余万元,完成新建海淡水池塘养殖尾水设施7497亩、更新改造养殖池塘尾水设施超过1万亩。

从2023年~2024年养殖尾水监测结果来看,象山县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总体符合标准,具有季节性波动特点,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氮等水质指标总体好于前一年。

“早在2014年养殖场开始建设的时候,公司就规划了养殖尾水处理区域,虽然挤压了一定的养殖空间,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养殖户和养殖企业受益。养殖尾水经过处理后,沉淀的残渣可作为有机肥,用于改善大量长期使用无机肥而硬化、酸化的土壤。”象山蓝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伊祥华介绍道。

在养殖尾水处理方面,象山宏顺水产发展有限公司则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70亩大棚养殖池塘的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开展“渠道区沉淀曝气+砂滤+臭氧+水质自动检测”大棚设施养殖尾水治理提升改造试点,从目前来看,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正常,水质基本能达到浙江省海水养殖尾水标准。

为了鼓励和支持养殖大户、养殖企业开展尾水处理,2024年,象山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象山县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象山县每年安排养殖尾水运维资金的标准为每亩50元,对养殖主体开展的养殖尾水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给予75%补助,其中每个养殖主体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对乡镇实施的养殖尾水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给予100%资金补助。2024年,象山县共下拨尾水运维经费324.45万元,用于及时修复尾水设施,保障养殖尾水设施正常运行。

2020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在实施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方面,农业农村部提出,要依托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推进池塘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开展放养滤食性鱼类、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等技术集成创新,降低养殖尾水处理成本,研究制定养殖尾水处理技术规范,推进尾水治理技术推广应用。指导养殖主体做好尾水处理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健全养殖尾水治理长效机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付费”原则,推动建立长期运行维护管理规则。借助各地养殖尾水排放标准的颁布实施,加快成熟技术凝练提升总结,推动形成规范标准,增强技术的可推广性和可借鉴性,提高技术应用覆盖率。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水产技术推广科科长黄呈炜表示,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以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为抓手,以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积极推广海水池塘养殖尾水综合利用、半循环式多营养层级生态养殖等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开展集中连片池塘、设施化池塘等养殖模式的养殖尾水治理试验,制订并发布了《海水池塘养殖尾水“藻贝植”处理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指导各地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运行及改造。2021年~2024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把开展养殖尾水跟踪检测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在宁波市130余家养殖企业开展生产全过程的尾水及养殖池塘水质检测,建立了尾水检测数字平台,日常检测工作中所积累的数据为下一阶段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继续深入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做好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的推广工作,宁波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下一步将积极推进集中连片养殖区标准化改造,出台《宁波市现代设施渔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实施方案》,以养殖尾水科学处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渔业设施化建设等为重点,对养殖区进行集中连片整合。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设施化提升,形成一批标准化、集约化、清洁化的养殖基地。

依托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宁波市将进一步强化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指引,推广海水池塘养殖尾水综合利用技术提升等示范项目,持续开展养殖池塘尾水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评估,对养殖尾水菌藻互作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推广外挂式平面流养殖平台,优化现有尾水治理模式和尾水再利用技术。

为了营造养殖全流程环境保护氛围,宁波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将多维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力度,纵深普及尾水处理技术,靶向宣贯浙江省《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核心指标,创新《致水产养殖户的一封信》等载体,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和法律法规解读,重点宣传科学清塘技术、规范用药要求及生态养殖补贴政策,培养养殖主体的绿色生产自觉意识。

作者:本报记者 马艳霞 胡婧

编辑:梁璟

来源:中国渔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