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悬崖村人分开半年了,这位成都建工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五建”)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保质期总工长,还是忘不掉老习惯。他总是提醒别人,钥匙要随身保管好。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摄影 华小峰
“放在自己身上。”女儿刚想把钥匙放在餐桌上,王文忍不住提醒。
与悬崖村人分开半年了,这位成都建工第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五建”)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保质期总工长,还是忘不掉老习惯。他总是提醒别人,钥匙要随身保管好。
2020年5月12日晚,王文挨个确认首批迁入的悬崖村人是否拿到了新房钥匙。从此,“钥匙”就成了他每天在工作群里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谈起与悬崖村人相处的日子,王文仍很激动
“交钥匙不是结束,但新的开始出乎意料。”
——2020年5月19日
悬崖村人迁入后,王文和大伙开的第一次周会,就成了倒苦水大会。
悬崖村人迁入的四个社区(沐恩邸、昭美、伊乌、南坪),全部由成都五建承建。在悬崖村人迁入后,成都五建特意留下精挑细选的工人22名,用于支撑保质期服务。这个人数规模,是其他同类型项目的两倍。
但超大规模的服务团队,在悬崖村人搬家初期还是招架不住。
“22名团队成员,当周平均每天出勤约5次。其中,锁匠、昭美社区工长刘长江累计出勤40多次。有一户悬崖村村民更是求助了八次。第二天,锁匠找来纸笔,在这户人家门口贴了一张‘出门带钥匙’的字条,仍然无济于事。”
“因为在悬崖村老家,村民从来没有锁门和出门带钥匙的习惯。搬到安装了防盗门的楼房后,他们出门扔个垃圾就无法回家。”
“因为不习惯使用门锁,导致很多人上个卫生间就出不来了。一周之内,十多户悬崖村人先后提出申请,要求拆除卫生间门。”
“真的太出乎意料了。”看着群里的工作日志,王文直摇头。他说,大伙都知道质保期的开头工作会很难,但难成这个样子还是大出意料。
那一天,大伙足足开了三个小时的会,一边劝慰自己“会好起来的”,一边根据自身经验想办法。
“累人又累心,啥时候是个头?”
——2020年11月10日
大伙想出的办法,是所有人取消休假,准备“熬下去”。毕竟,以往的经验表明,类似项目保质期开始,各类“小修小补”任务较为频繁。
相信时间会改变一切的王文,在悬崖村人搬家半年后,现实的教训太过骨感。
“过去半年,每人每天出勤五次左右,较迁入初期下降不明显。”
“6月,沐恩邸社区的一户人家,被邻居们投诉异味太大。工人和社区干部联合入户排查,发现男女主人刚刚买了冰箱。但他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家电开关,只记住了关电闸能够切断电源,导致冷藏的肉类发霉发臭。”
“7月,昭美社区另一户人家,一天内被邻居投诉四次。因为他家阳台上养了两只乳猪。”
“5月到9月,每周通下水道30多次。仔细了解,是因为在悬崖村时,大家习惯把垃圾丢在厕所边。”
“10月,一户人家投诉天然气‘没装好’。现场核实,他们照着短视频平台的教程做红烧肉时,油温过高起了火苗,半瓢冷水泼上去后,火势更大。”
“11月,一户悬崖村村民怒斥房子质量‘有问题’。现场察看,确认是户主在水泥地面和地砖上烧炭取暖,弄出了裂缝。”
辛苦奔波了半年,理想的结果没有到来。这一次,王文和大伙关起门来商量到了半夜,决定放手一搏。
“突然这么清闲了,真有些不习惯。”
——2023年11月10日
“一是需要时间,二是需要培训。”痛定思痛的王文,和大伙商量后决定主动出击。
2021年上半年开始,22名工区工作人员联动社区干部和楼栋长、网格员,挨个上门演练家电、门锁、自来水等使用方式。
即便是“送技术上门”,问题仍然不少。因为,大伙语言不通、受训对象大部分文化水平偏低,起初“教学”效果并不好。搬迁当年就已68岁的阿日子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由于年龄偏大,工作人员演示过的教程转眼她就忘,交代过的注意事项总是没法记住。
为了提高沟通效率,王文和同事们不约而同地学起了常用彝语。“比如,‘库四木沙’是‘新年好’。”在这个过程中,王文和同事们逐渐掌握了部分常用彝语。而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大伙决定采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安全范围内掌握基本的家电开关、门锁使用技巧。于是,在工作人员反复教学下,阿日子哈十三岁的孙子成了使用家电的小能手。
2022年初开始,悬崖村人求援的次数明显减少。“这说明大家都慢慢地适应了新生活。”王文说,等到了2023年年底,连续一周没有接到求援电话的工友们,变得有些不适应。
转过年来,眼见维修保养“业务减少”,成都五建开始分批撤离团队成员。今年1月,最后一批8名维修工人告别昭觉。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