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09:25 1

摘要: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是一个历史人物。要研究他,我们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全部廓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如果有一些话对某些有信仰的人有点刺耳,那我说一声:“请原谅!”信仰与科学有时候会有矛盾的,正如鱼与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是一个历史人物。要研究他,我们必须把笼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团团神话迷雾,全部廓清,还他一个本来面目,这是我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职责。如果有一些话对某些有信仰的人有点刺耳,那我说一声:“请原谅!”信仰与科学有时候会有矛盾的,正如鱼与熊掌不能得而兼有一样。

1.释迦牟尼所处的年代

释迦牟尼,他的名字梵文是kyamuni,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部落的名字,并不是他的真名。释迦牟尼的真名是“悉达多”,梵文Siddh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译“吉财”或“一切义成”。

当时在印度北部有十六个大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还有四个独立的或半独立的共和国,释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用首都名字称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为迦毗罗卫国,梵文Kapilavastu。这是一个小共和国,只能说是半独立的,承认萨罗为宗主国,辖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尔。

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天尼泊尔泰来地区的梯罗拉柯提(TilauraKot-)废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县的比普罗瓦(Piprahwa)西北约十英里。因为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在这里立过一个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诞生地。这个石柱今天保留下来,考古学者还在这里挖掘出释迦牟尼的舍利坛。

《大唐西域记》卷六说:城东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忧王之所建也。次东窣堵波,无忧王所建,二龙浴太子处也。

释迦牟尼活了八十年,这没有异议,争论不休的是他灭度(逝世)的年代。佛灭年代,异说甚多,据说约有六十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一、南传佛教各国主张佛灭度于公元前544年或543年;二、我国内陆则认为公元前485年,较中国的孔子早死六年;三、在西方学者中,德国威廉-盖格主张公元前483年说,荷兰学者亨利-刻恩主张公元前370年说,日本学者有公元前386年说和384年说,加拿大学者瓦德主张公元前486年。

目前采纳比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说。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我们并没有可靠的历史资料。现在只能根据梵文、巴利文以及汉文、藏文的佛经的记载加以叙述,其中有不少神话,也有不少传说,当然也有不少的历史事实。

2.佛典故事中的释迦牟尼

根据佛经传说,释迦牟尼出生在王家,父亲名叫净饭王(这有点夸大,他父亲可能只是贵族寡头中的一个头子,被后人美化为王)。母亲是摩耶夫人。释迦降生的时间传说是中国旧历的四月八日。降生后七天,母亲逝世。他的姨母大爱Mahprajpati,亦称瞿昙弥,把他扶养成人。

这个姨母后来成为佛教僧伽中的第一个尼姑,释迦生长在深宫之中,享用极端奢侈。父亲给他修建了三座宫殿:春季、夏季、雨季各有一宫。他受到了当时刹帝利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包括各种学艺,军事、体育也包括在内。成年后,娶了妃子,名叫耶输陀罗。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睺罗。

据传说,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出家。他生下时,就有仙人预言: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转轮圣王。因此,他父亲早就担心他会出家。于是就用尽心思,让他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目的是引诱他放弃出家的念头。

佛经讲,有一天太子要出游散心,国王派人平整道路,驱逐闲人,不让太子看到老人、病人、穷人等。然而净居天却变成一个老人,太子看了心烦,叹息不已,转回宫去。第二次出游,又看到一个天神化成的病人。第三次出游,看到一个天神化成的死人。第四次出游,看到一个天神化成的比丘。太子于是决心出家。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

释迦牟尼出家以后,走了苦行这一条路。苦行在印度古已有之,而且是在各个时代都很流行。他先去找沙门阿罗蓝迦蓝和郁陀仙,又去找五比丘,苦行了六年,结果身体羸弱,毫无所得,涅槃解脱,遥遥无期。后来,他下决心重新进食,接受了一个牧羊女奉献的香乳糜。五比丘看到这情况,认为他叛变了,相约不理他。他又继续游行,到处寻求解脱之道。

释迦牟尼最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发出誓言:如不成佛,决不站起。他坐在树下究竟思考了一些什么东西呢?我们很难确说。

据传说,释迦先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心,得到天眼净,看到众生生死轮回,善人转生人神,恶人堕入地狱。他最后想到生死根源,就是后来传下来的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这十二因缘,有因果关系,一环扣一环,最后根源是“无明”。一切皆从“无明”起。什么叫做“无明”呢?对于这个关键的字眼,解释很分歧。有人说无明就是不知道事物实际上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存在;有的经又说,“无明”就是不知道苦集灭道四谛。

无论如何,“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这十二因缘着重讲因果关系,是佛教根本学说之一,但是当时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还不能想得这样有系统,可能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

释迦牟尼证得大道,成了佛。经过一番犹疑考虑,他决心去说法。他来到迦尸城(今贝拿勒斯)。他首先想到向他出家后见到的两个比丘说法,但他们已经死去。他又去找那五个苦行者,他们正在迦尸附近的鹿野苑。他们相约对他表示冷淡,最后还是洗耳恭听。

说法的内容是什么呢?据说,释迦给他们讲了八正道和四圣谛。第一次说法后,以陈如为首的五人成了佛的弟子,接着是迦尸城富家子耶舍入教,他又带了五十四人入教,此时已有比丘六十人。

后来,苦行仙人迦叶兄弟三个人入教,三人原都是婆罗门,三迦叶有弟子五百人,都受了正法(五百这个数目不可靠,这样整齐的数目是后来捏造出来的)。在王舍城竹林,又收舍利弗、大目犍连为弟子,后来成了释迦的大弟子,二人也都是婆罗门。

总之,弟子越受越多,僧伽形成了,而且诸大弟子各有所长,比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优波离持律第一,罗睺罗持戒第一,大迦叶弟子头陀第一名。但据估算,终释迦牟尼之世,弟子也不过五百人。

从社会地位来看,释迦也收了一些低级种姓的人,比如大弟子优波离就出身剃头匠,弟子中还有淫女、强盗、杀人犯、商人、猎人,但出身婆罗门的更多。

释迦牟尼禁止奴隶入教。在佛典的律藏中,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规定。比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三说:“从今已往,汝等苾刍不应与奴出家。若有求者,当可问之:‘汝是奴不?’若与奴出家,得越法罪。”

后来,释迦到了王舍城,见到瓶沙王,释迦牟尼故意问弟子迦叶:“为什么不再事火而出家为僧。”

迦叶说:“事火修咒术,离解脱受生,受生为苦本,故舍更求安。我本谓苦行,祠祀设大会,为最第一胜,而更违正道。是故今舍弃,更求胜寂灭,离生老病死,无尽清凉处。——《佛所行赞》”。

“寂灭”就是涅槃。迦叶表示事火无法求得涅槃,所以他舍弃了事火。瓶沙王一听,成为佛友,护法大王。

释迦牟尼同商人有着特殊的关系,他成佛后不久就接受两个商人奉献的食品。见了瓶沙王以后,又认识了大长者(大商人)给孤独。给孤独,在萨罗王都舍卫国布金满园,买下了祗林精舍,赠给释迦牟尼。

当时在摩揭陀国,在萨罗国,商人都是腰缠万贯,在社会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摩揭陀王室也参与贸易活动,大概双方互相利用,共同发展,因而才结成了密切关系。释迦在几十年传教活动中,到过许多国家,走的路也都是当时主要的商道,同商人的接触一定很多。

释迦牟尼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觉悟后,游行传教,长达四十五年,东至瞻波,西到摩偷罗,初步组成了一个僧伽。

据佛经记载,僧伽里面后来还接受尼姑,这是违反释迦牟尼的想法的,他瞧不起妇女,认为收妇女做尼姑,会缩短佛教的寿命,只因抚养他的姨母苦苦哀求才不得已而破此例。释迦牟尼允许他姨母出家,但很有感慨地说:“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往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五分律》卷29”

最后释迦从王舍城出发,做长途游行,来到了拘尸那揭罗的双树间,在这里逝世(灭度或涅槃)。

3.原始佛教的教义

释迦牟尼时代,正是印度古代思想最活跃的时期,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风起云涌,百家争鸣,莫衷一是。

当时在思想界有两大对抗的潮流:一派是婆罗门,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属于保守派;一派是沙门,反对婆罗门那一套,是革新派。释迦牟尼属于沙门系统,他那时究竟宣传了些什么,今天还无法证实,只能根据现存的佛经加以概括的论述。

佛教的根本教义,主要是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已经讲过,四圣谛是指苦、集、灭、道。人世无常,一切皆苦,造成苦的原因就是烦恼及业,必须从烦恼及业中解脱出来,达到涅槃境界,达到涅槃的道路就是所谓八正道。

原始佛教基本的教义可能就是这些,后来逐渐发展、深化、系统化,越说越玄,越说越烦琐,以至达到“佛学号称难治”的程度。

据佛经记载,释迦说法有一些特点,他善于用比喻,而且很多比喻出于农牧。这些记载不一定完全可靠,有一部分是出于和尚代代相传的回忆。佛教发展之所以能这样迅速,影响之所以这样大,与这种说法方式有些关系。此外释迦牟尼不承认梵文的神圣性,主张和尚使用自己的方言来宣传教义。

在他一生中,释迦与当时很有力量的商人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关心农民(主要是吠舍),他反对杀牲,这有利于农业,因为农业主要是吠舍的职业。

另一方面又结交国王,国王奴隶主反对奴隶逃跑,他就禁止奴隶入教,这可以说是迎合国王。

4.佛典故事中的提婆达多

提婆达多(Devadatta,旧译“调达”,意译“天授”)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在佛经中他被描绘为十恶不赦的坏人,处心积虑想篡夺僧伽的领导权,多次想谋害佛祖,拉帮结伙,从事“破僧”活动,最后堕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有才能、威望很高的人。他有自己的戒律,有自己的教义,有群众。提婆达多同释迦牟尼的矛盾决不是个人恩怨,而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在佛教史上是重大事件。提婆达多的信徒,晋代法显在印度看到过,唐代玄奘和义净也看到过,足以见证他的影响之深远,历千数百年而不息。

佛典中关于提婆达多的论述多如牛毛,想全面地介绍提婆达多,困难不在于材料太少,而在于材料太多。我们以唐义净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为基础来叙述他的故事,必要时采用一些其他佛典的说法。《破僧事》实际上类似一部佛传,我只选取其中与提婆达多关系密切的事件加以介绍。《破僧事》的梵文原文已在巴基斯坦吉尔吉特(Gilgit)发现,但残缺不全,只剩下最后一段,对我们参考价值不大。

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破僧”的含义。破僧,即破坏僧伽。在僧伽中,和尚们有了不同的意见,可采取用木头片等来“投票”,佛典名之曰筹。持反对意见的和尚能另外独立的组成一个小僧伽,这叫做“破僧”。

《破僧事》采取典型的印度方式叙述提婆达多破僧的故事。从开天辟地讲起,讲人类的出现、人类的逐渐堕落、私欲渐增,出现了争夺土地的现象,产生了国王(地主)。中间经过了无数年代,出现了释迦种,又经历了不同的国王统治,到了师子颊王。他生了四个儿子:净饭、白饭、斛饭、甘露饭。

1.净饭王生二子,长子释迦牟尼,次子难陀;

2.白饭生二子;

3.斛饭生二子;

4.甘露饭生二子,长子阿难,次子提婆达多。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提婆达多是释迦牟尼的堂兄弟。释迦家族的历史多半是捏造的,家谱没有法排清楚的。

故事接着讲了释迦牟尼的诞生,用的也完全是印度方式,从睹史多天宫讲起,佛典中所有的佛传几乎都是这样,一方面竭力宣扬佛祖的神奇,另一方面又竭力渲染提婆达多的卑劣。提婆达多与佛祖一败一胜,这种情况是在意料中的。

佛祖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从很早的时期就开始了。太子(释迦牟尼)学习乘马射箭,有博士来教,他的阿舅就说:“唯提婆达多本自恶性,无有慈心,愿请博士勿教妙杀之法。”

薜舍离城的居民向太子献宝象,提婆达多出于嫉妒,打死宝象。太子把大象尸体遥掷城外,太子挽弓射下大雁,提婆达多来抢。

太子厌倦人世,出家修道,修习苦行,后来认为苦行“此是邪道,非清净道”,便另寻其他途径。最后,他到了尼连禅河东金刚地,坐在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智。

释迦成佛故事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很有趣味。当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正准备成佛时,听了魔王的谎言,曾萌生杀害提婆达多的念头。这肯定是后来的和尚捏造出来的,故事本身没有多大意义,意义在于从中可见二人结怨之深……

释迦牟尼成了佛以后,开始传播佛法,僧伽也逐渐扩大起来。后来,他决定回家看望父亲净饭王。净饭王大喜过望,用极其隆重的仪式欢迎了自己这成了佛的儿子。

提婆达多就在那时随贤释种王一起加入了佛教,同时有一个叫邬波离的剃头匠也出了家。世尊规定,他们都要礼邬波离足。提婆达多认为这样有失身份,不肯做。世尊让他照办,提婆达多便起了破佛之意,设法要伤害释迦牟尼。从此以后,在僧伽内部,在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之间,矛盾与斗争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

后来,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结怨越来越深。提婆达多公然凌辱佛妻耶输陀罗,被瞿弥迦掷人池内。他从水窦中逃走,衣服被橛杙所裂。他怀恨出宫,把毒药填指爪中,想掴佛脚令伤。结果是十指并皆摧破,吃了大苦头,而且无间之火遍燎其身,现身堕入地狱中。

《破僧事》详细介绍了提婆达多破僧的故事,其叙述真可谓详矣尽矣。足见和尚们确实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幻想力,一方面美化释迦牟尼,另一方面丑化提婆达多。其中必然有很多的捏造与诬蔑。提婆达多是一个失败者,在胜利者释迦牟尼的徒子徒孙们笔下,他能得到一个好的形象吗?

5.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之间的斗争

提婆达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究竟为什么要“破僧”?

他同释迦牟尼的斗争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一些问题,真值得去探索一下。中国到印度去取经的高僧们,在印度巡礼佛教圣迹时,也都提到当年提婆达多企图伤害佛祖,也都讲到两人斗争磨擦的事情,理所当然地都把提婆达多看做叛徒。

但是,今天想要了解提婆达多的真相,有没有可能呢?我认为是有的。我们要从佛典叙述中的矛盾入手来寻找线索。因为,既然是捏造,就必然有矛盾,然后加以探寻,探求真相。佛典中关于提婆达多叙述的矛盾有很多,仅从这些矛盾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佛典的叙述是不真实的,是捏造的。

提婆达多,果真是一个失道寡助的坏人吗?他有没有徒众呢?仅从《破僧事》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出他有徒众,而且数目还不小,有不少地方提到他有五百个追随者。所以说,提婆达多决不是失道寡助者,他的徒众数目是相当多的。

根据佛典的记载,提婆达多之阴险、之卑鄙,简直甚于虎豹蛇蝎、魑魅魍魉,坏得不能再坏了。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已经被释迦牟尼的那些忠诚的徒子徒孙们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哪里还能谈到什么身后的影响呢?

然而事实却不是这个样子,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另一种情况。5世纪初,法显到印度在拘萨罗国舍卫城见到提婆达多的信众。又过了200多年,到了唐代,玄奘于7世纪到了印度,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他却记载: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实多。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几十年以后,在同一世纪,义净又到了印度。他在自己翻译的《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里写了一条比较长的夹注:此言随党者,谓是随顺提婆达多所有伴属。言非随党者,即是佛弟子。此乃由其住处,则令物随处判(制)处中。既非两处,故遣两众均分。现今西方在处皆有天授(提婆达多)种族出家之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夹注。书中既然说“在处皆有天授种族出家之流”,可见提婆达多的信众人数之多,传布区域之大。

法显在公元5世纪初,玄奘和义净在公元7世纪,都在印度看到了提婆达多派的僧人。公元7世纪,距提婆达多生存时期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可是提婆达多派的和尚居然还在活动。如果没有中国高僧们的记载,这件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在这一千二三百年里,佛教由盛趋衰,又过二三百年便在印度绝迹了;而提婆达多的信徒们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几乎有了40代。在受到正统佛徒压迫与歧视的情况下,提婆达多40代的传人,必然是含辛茹苦,受尽了人间的折磨,然而,他们毕竟坚持下来了。提婆达多这一派必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点还用得着怀疑吗?

5.1戒律方面的对立

公元前5-6世纪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意识形态方面形成了东西两大体系:西方的叫婆罗门体系,东方的叫沙门体系。两个思想体系各有特点。

婆罗门思想体系的特点:崇信吠陀天启,坚持种姓制度,婆罗门至上,提倡祭祀,信仰多神中的一神,哲学思想主张梵我合一。婆罗门不主张苦行,他们基本上是入世的。

沙门思想体系完全有另外一套内容:否定自我,主张非暴力,相信轮回业报。沙门运动是一种遁世的苦行的运动。沙门体系内部派系纷杂,派系之间有其共性,又各有特性。

佛教就是从沙门思想体系中发展起来的,当时,佛教的对立面主要以外道六师为主,其中包括耆那教。从佛经来看,释迦牟尼派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外道六师,攻击的言论到处可见。

佛教简直视六师为眼中钉。从心理学上来看,其中奥妙并不难解释。同佛教争夺群众,争夺宗教利益的不是婆罗门,而是身边的、卧榻之下的六师之流。尽管佛教与外道六师之间有时也难免有一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本对立的。

佛教内部也有一个根本对立,就是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与斗争。提婆达多处心积虑同释迦牟尼“对着干”的。释迦牟尼放弃了苦行,提婆达多则仍然坚持苦行,你吃肉,我偏不吃。

大家知道,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以吃肉为生。到了后来,环境改变了,宗教概念也随之而改变,逐渐产生了不食肉的想法和做法。在东方沙门思想垄断的地方,不食肉之风比西方更为浓烈。

就佛教而言,释迦并不禁止和尚吃肉,众多的律可以为证。释迦牟尼本人很可能是在吃猪肉以后患病涅槃的。印度人自己也承认,少吃或不吃肉类食物的习惯是在佛涅槃以后才兴起来的。

佛典中频繁谈到“六群比丘”吃美食,也受到非教徒的讥讽。释迦牟尼制订律条,禁比丘食美食。《摩诃僧祗律》规定了不能吃人肉、狗肉、马肉、象肉等等一系列的肉。最有趣的是规定:“若言已为阿阇梨杀者不应食。若言:‘尊者!我为祠天,故杀。’食不尽,与,得食。”

就是说,自杀不能吃,教杀不能吃,为杀不能吃。倘非这三杀,和尚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大吃其肉了。僧侣吃肉,罪孽不在食者,而在杀者。

这些人只吃不杀,享受了美味,又没有宗教上或者道义上的责任。多么圆通灵活!看来如来佛也得归入这一类之中。而提婆达多却果断明确地规定“尽形寿断肉”,不但断肉,连酥乳都不吃,这是他与释迦牟尼根本对立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5.2学说方面的对立

提婆达多的根本思想就是:“但有此生,更无后世。”他不承认有今世、后世,当然也就否认轮回的学说,而轮回学说在当时沙门思想流行的地区内是普遍被接受的。

佛教是承认轮回的,在戒律方面和学说方面,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有着根本对立。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斗争,决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在佛教僧伽内部两条路线的斗争。

提婆达多和释迦牟尼在这两方面也是泾渭分明,形成了对立面。如果要问,谁进步,谁保守,专就学说而论,提婆达多代表的是唯物主义倾向,也许可以说是进步的吧。

提婆达多学派,在释迦牟尼还活着的时候已经相当壮大了,如果他们不够壮大的话,释迦牟尼及佛子佛孙们决不会费这样大的力量,挖空心思,造谣诬蔑,制造神话和鬼话,对提婆达多及其信徒极尽攻击诽谤之能事。

相反,在公元前5-6世纪,佛教在北印度的力量并不大,完全不像佛典吹嘘的那样。那是佛教信徒在自己脸上贴金的办法,决不可轻信。

提婆达多在律的方面提出了五法,在教义方面反对轮回,都是针锋相对。这两个方面大概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也是在释迦牟尼和提婆达多逝世后一千二三百年,在印度竟然到处都还有不食乳酪的提婆达多信徒。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