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糖反伤身?新认定的一种糖尿病,治疗方式完全不一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09:31 1

摘要:当时,印度医生V. S. Sajani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一些极度消瘦、生活贫困的年轻患者,体型瘦弱得几乎皮包骨头,却出现了严重的血糖升高。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糖尿病被分为1型、2型、妊娠、特殊糖尿病等4种类型。

而在今年4月,最新一届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一种新的糖尿病类型——5型糖尿病(Type 5 Diabetes)正式被认定!

不过,这种糖尿病并不是“新发现”,实际上它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被关注,只是它当时被叫做“营养不良性糖尿病”。

故事可以追溯到

1945年......

当时,印度医生V. S. Sajani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一些极度消瘦、生活贫困的年轻患者,体型瘦弱得几乎皮包骨头,却出现了严重的血糖升高。

按照当时对糖尿病的理解,这种状况几乎无法解释——这些人既不像1型糖尿病患者那样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破坏胰岛功能,也不像2型患者那样因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长期营养不良、体力劳动繁重,且极度缺乏基础的医疗和生活保障。

V. S. Sajani医生意识到,这或许是一种不同于已有分类的新型糖尿病。他将这些案例进行了详细记录,并提出“营养不良性糖尿病”的概念。

此后几十年,在印度、非洲、东南亚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时有医生和研究者报告类似病例,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全球共识,这种类型一直游离在传统分类体系之外,处于“被提及但未被正式承认”的尴尬地位。

直到今天,随着全球医学界对不同人群疾病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公共卫生状况改善的推动,这类特殊糖尿病患者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正式名称——5型糖尿病。

“冷门”的5型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首先,患者画像就很不一样。

传统印象中,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与肥胖、久坐、甜食过量挂钩;1型糖尿病多是青少年发病,起病急,往往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

但5型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是极度瘦削、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他们不是因为吃太多,而是因为吃不饱。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他们既没有脂肪堆积,也缺少足够的肌肉储备,身体早已透支。

其次,病理机制也颇为特殊。

5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在长期营养不良的影响下,形态和功能均受到显著损害,既不完全像1型那样“被免疫系统破坏”,也不像2型那样“胰岛素用得太猛、细胞麻木了”,而是由于机体长期缺乏必需的营养物质,导致胰腺组织发育不良、功能低下。

简而言之,他们缺少足够的“原料”和“能量”来正常合成和分泌胰岛素,胰腺的代谢产能有限,无法有效应对血糖波动。

并且,5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不仅胰腺受损,整个消化系统也往往受到波及。

消化吸收障碍在这类患者中较为常见,部分人群还伴随慢性腹泻、胃轻瘫、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

以及,不追求严格控制血糖

与1型和2型糖尿病不同,5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不需要追求严格的血糖控制。由于他们的胰岛素储备极为有限、整体营养状况差,过度严格控糖反而容易引发低血糖,加重营养不良,甚至危及生命。

治疗的核心目标不是把血糖压到接近正常水平,而是避免极端高血糖导致的急性并发症,同时保障基础能量供应和器官功能。

因此,5型糖尿病的管理更强调“宽松控糖”,结合营养支持、胰酶补充和整体代谢调节,帮助患者逐步改善全身状态,而非单纯追求理想血糖数字。

最后,治疗挑战巨大。

传统糖尿病管理强调饮食控制、适量运动、降糖药物甚至胰岛素应用。但对5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首要的不是“控糖”,而是“养人”——首先要改善营养状况,帮他们恢复基础体力和机体功能,否则光靠降糖药反而可能弄巧成拙,加速衰竭。

总结

5型糖尿病的认定,不仅是糖尿病分类体系的一次重要扩展,也提醒我们:疾病的背后,往往映照着社会发展的另一面。不同于因过度营养而起的常见糖尿病,5型糖尿病源于贫困与营养不良,是环境与生理双重困境的产物。

在治疗上,5型糖尿病更像是一场持久战!需要用更温和、更综合的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血糖达标”。

未来,随着全球卫生资源配置的改善和医学研究的深入,5型糖尿病患者或许能迎来更好的诊疗和生活质量。而这段被历史遗忘多年的医学故事,也终于得到了属于它的正名。

来源:三诺讲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