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天狂卖一万亿,这个大牛平台爆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09:33 1

摘要:国内劳动节期间,平台“一哥”亚马逊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用业绩证明在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关税风暴中,这家电商巨头不仅守住了基本盘,更在逆境中完成了一场"压力测试"。

当关税重棒砸下,有人哀嚎,有人却闷声发财。

国内劳动节期间,平台“一哥”亚马逊投下一枚重磅炸弹,用业绩证明在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关税风暴中,这家电商巨头不仅守住了基本盘,更在逆境中完成了一场"压力测试"。

尽管平台熬过去了,但关税风暴犹如一张巨型筛子,正加速淘汰着没有“硬实力”的卖家们......

01

每天多赚7400万美元,亚马逊赢麻了

身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承载了市场的高期待。

从亚马逊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中,能窥见一二。

其净销售额为1556.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1万亿),与上年同期的1433.13亿美元相比增长9%。按固定汇率计算,亚马逊整体营收同比增长10%。

净利润方面,该季度的成绩达到171.27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104.31亿美元相比大幅增长64%;这相当于每天多赚7400万美元。

分项业务表现

· 在关税风波下,亚马逊国际部门(覆盖中国、日本、欧洲等核心市场)的净销售额仍实现了5%的增长,达到335.13亿美元。运营利润同比提升12.6%至10.17亿美元,运营利润率从2.8%攀升至3.0%,反映出国际业务在降本增效与本土化运营策略上的突破。

· 广告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动能,收入139亿美元,同比大增19%,超过谷歌和Meta同期表现。

· 亚马逊拿手的AWS云服务业务,虽然营收增速放缓至17%(低于前三个季度持续19%的增速),达292.67亿美元,但运营利润率达到历史最高约40%。财报特别强调,AWS的技术能力正深度赋能跨境电商生态:从智能仓储管理系统、AI驱动的需求预测,到多语言实时客服解决方案,AWS为全球卖家提供从基础设施到数据分析的全链条数字化支持。

此外,亚马逊预计2025财年第二季度净销售额将在1590亿至1640亿美元之间,运营利润在130亿至175亿美元之间。

这意味着,亚马逊不仅没有受到关税压力的桎梏,反而能够更进一步提升盈利上限。

02

亚马逊商家们的众生相

尽管亚马逊的业绩蹭蹭猛涨,但商家们在关税的压力下尽显众生相。

年营收达到约584万人民币的美国本土品牌Prime stella创始人,就曾在镜头面前大吐苦水:

我们的产品都是在中国生产的,它们被装在这些箱子里,通过海运运到这里……关税可能让我失业。

Prime stella的状态正是关税风暴下的一处缩影。

目前来看,亚马逊商家分为四派——

转嫁风险派:

这些卖家将关税视为天然的价格屏障,比如在电子品类极端个案中原本19.99美元的小家电直接标价29.99美元,但行业平均提价幅度在15-25%之间。

甚至有商家借着机会,避开低价竞争红海,优化了产品、包装、详情页等方面,占据了部分市场。

见缝插针派:

这类商家,通过HS编码(海关编码)重构来降低税负。

某家居品类头部卖家通过将产品从"厨房用具"(8.2%)重新归类为"家用物品"(4.3%),年节税达$45,000。更有甚者通过产品结构微调,使商品跨入低税率区间。

自我消化派:

这类卖家,大多有硬实力。他们通过供应链议价、产品轻量化等方式吸收部分成本。

一位年销过亿的家居大卖,选择压缩利润空间,在越南等国家推行"零件模块化",将产品拆解为12个标准组件,通过混装出运规避关税分类。

亏本清仓派:

这些卖家主要是库存周转率低于3次/年的滞销品卖家,现金流紧张导致不惜亏本甩货,似乎在逃离市场。

据网络消息,在深圳某跨境电商产业园,很多商家开始直播清仓,甚至不惜降价甩卖。

总的来说,跨境市场正在上演一出“强者恒强,弱者淘汰”的丛林法则。

就像上文提到的"向供应链要利润"的极限操作,让大卖家将关税冲击转化为清退中小玩家的护城河。

显然,跨境电商的竞争本质正在从"成本优势"向"系统能力"转变,那些靠模仿、价格战的卖家迟早会被动荡的政策吞并。

老高说过,行业发展太快,几波冲击下,中小商家只会越来越难。

“跨境生意,本质是‘跨认知’生意。比的从来不是货够不够多,而是认知够不够深。”

他认为,跨境电商的难点在于选品和物流。这非常考验你对海外消费者的研究。与其抱怨政策不公,平台不理,不如精耕长处,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毕竟,顺势而为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03

关税风暴下,只有三类商家能活下去

对于关税问题,老高认为只有三类商家能渡过难关——

1、品牌商家

不管有没有关税问题,商家要想长期发展,就需要更大的利润空间,需要可以积淀的品牌溢价。

事实上,一些跨境品牌已经意识到了品牌化的力量,如Anker、小米、SHEIN等已经开始用品牌对抗关税。他们具备稳定产能、强IP打造能力,能够将中国制造转化为全球品牌资产。

好产品并不一定会卖得更好、更久,好品牌才会。这尤其适用于消费品、快销品、零售行业,没有品牌的话你就只是一个货,做不久,最终一定会打价格战,一定会低价内卷。

2、深耕本地化的商家

在当地建立本土供应链生产线,这通常不需要被征收关税,这将是一个重要的优势。

想想20、30年前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肯德基、麦当劳、耐克、三得利啤酒,这些洋品牌能在中国存活那么久,绝对不是简单的货物往来,一定是深植本地、长期耕耘,建立了本地生产链、研究了当地消费者。

同时,优化供应链布局,也是为了分摊风险。比如,通过多国采购、海外仓备货或本地化生产,分散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3、开拓新兴市场的商家

美国市场难做,但东南亚、中东、拉美,机会还多得是,这些市场尚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比如,非洲部分国家,人口多,甚至过亿。但他们的产业链较为匮乏,对优质产品的需求量较大。我们有很多金冠俱乐部会员开始布局自己的独立站,往品牌之路去发展,这也是未来的一大趋势。

中东市场的消费力也非常强劲。像沙特阿拉伯这些国家非常富裕,但他们当地没有完整的产业链,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我们有些会员在那做的时间不久,也能做到几个亿的规模。

东南亚那边的消费力增长很快,年轻人比较多,人口增长也非常速度。其中越南电商发展得很猛,特别是Tik Tok。抖音在中国的影响力不是偶然,它证明了内容平台也能产生足够的营业额。

说到底,中国商家如今面临的真正挑战,无外乎这两点:关税壁垒越来越高,电商还能不能跨国做生意?消费者还能不能自由买到便宜好货?

这不光是中国电商的难题,更是全球供应链的一次大考。

未来能赢的,一定是那些既懂本地化和品牌、又能全球布局的玩家。

来源:老高电商俱乐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