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全省各族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奋斗、更加智慧的创造,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省委、省政府授予郑克勋等330名同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授予李嘉等170名同志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近日,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全省各族人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奋斗、更加智慧的创造,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省委、省政府授予郑克勋等330名同志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授予李嘉等170名同志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其中,贵州法院系统3名个人获表彰。
一个先进就是一面旗帜。近期,本报记者对法院系统获表彰的3位贵州省先进工作者进行采访报道,讲述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精彩故事。
曾建:用实际行动诠释忠诚与担当
自2004年进入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以来,曾建先后在该院技术室、党建办、民二庭、民一庭、立案一庭、环境资源审判庭工作。工作21年来,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无论在任何岗位,他始终践行‘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理念,心系群众、勇于创新、廉洁自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人民法官的忠诚与担当。”提及曾建,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党建引领 做实“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
“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最大优势贯穿到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曾建说,“在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推动党建和审判业务融合发展。”
在任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第二党支部书记期间,曾建在党建工作上做了很多有目共睹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曾建结合实际,组织他所在的党支部打造“公平正义铸党魂”党建品牌,其内涵是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以“讲政治顾大局促公正提效率 重自律强队伍”为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创新、埋头苦干,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毕节新篇章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争当先锋。
“我们的做法是围绕提高党建水平、提升业务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曾建介绍说。
其中,以铸魂、固本、塑形、聚力、健体党建“五项行动”为契机,推动党建和审判业务融合发展。举办党建、业务研讨会,健全完善本支部党员之间、各支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及时统一裁决思路,确保民商事案件在严格法律适用标准、统一裁决尺度上实现一体联动。
同时,组织由模范党员法官组建“天平”志愿服务队,与社区党支部形成结对共建,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为结对共建社区提供法律咨询。通过结对共建主动融入多元解纷,推动法治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发力,使纠纷止于未发、止于萌芽。定期组织支部党员同志对结对共建成效进行分析,以“党建带队建”,以“党建促审判”,探索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相互促进的长效工作机制,激发工作创新活力。
“工作中,我们组织支部干警参加案例讲评,以实例教育引导干警在执法办案中实现讲政治和讲法治有机统一。”曾建总结说,组织支部所辖审判业务庭参加“典型案例评选”等创先争优活动,1个案例入选全省法院首批参考性案例,1个案例入选“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典型案例,2个案例入选物权纠纷十大典型案例。同时,所在党支部被评为毕节市直机关第一批”四强”党支部。
心系群众 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
“曾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毕节市中级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说,“他在审理案件时,总是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细致分析案情,努力找到化解矛盾的最优方案。”
数年前,曾建承办的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上诉58案,涉及购房者人数众多,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接到案件后,曾建开展大量的工作,了解了此案中的焦点问题,最终通过耐心、细致地疏导,房开企业撤回上诉,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在立案一庭工作期间,曾建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加强请示报告,推动多元解纷工作成为毕节市重点改革课题。对于2013年在赫章县河镇乡四方村驻村期间的工作,曾建还记忆犹新,“当时看到村民们用水难、交通不便的生活状况,我的心被触动了,我更认识到‘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分量。”
在驻村的一年里,曾建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并积极争取单位党组的支持,先后为当地修建了“四方井”和两条通村路。同时,他充分了解村情民意,认真做好法治宣传和普法工作,驻村期间,当地未出现涉法涉诉信访情况。
廉洁奉公 做法治精神的传播者
“作为人民法官,只有自身正、自身硬,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重。”曾建说。
工作以来,曾建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廉洁自律,克己奉公,以实际行动践行法治精神。
在工作中,他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法院系统的各项廉政纪律,坚决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
有一次,一位当事人试图通过他人关系影响案件的审理结果,曾建严词拒绝,并告诫对方:“我会将你的行为记入违反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系统,请你相信法律,相信法院,我们会依法作出公平公正的判决。”最终,该案依法公正审结。
“我们要有底线原则,这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确保案件裁决的公平公正。”曾建说。一旦存在些许利益关系,哪怕裁决符合法律规定,但也是遭到质疑,就不会实现“案结事了”。“所以我们在案件审理工作中要将纪律挺在前,做到程序合法、实体公正。”
在工作和生活中,曾建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钻研法律理论知识,关注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撰写农村土地纠纷、租赁合同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审理难点等调研报告,为审判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我会继续坚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履职、司法为民。”曾建说,“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刘泽清:守护正义三十载 司法为民践初心
在黔中腹地清镇市,有这样一位法官: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上千件疑难案件化解,用智慧定分止争;数万次群众来访接待,用真情温暖人心。他,就是清镇市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立案庭庭长刘泽清。
从青丝到华发,这位土家族共产党员始终以“执法律利剑,掌正义天平”的信念,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书写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忠诚担当。
信访战线的“拆弹专家”
“信访工作就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既要解法结更要解心结。”这是刘泽清办公桌上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的一句话。2012年主动请缨接手信访工作以来,这位“老法官”在矛盾漩涡中练就了独特的“拆弹”本领。2012年至今,刘泽清参与处理各类重大疑难信访案件达200余件,每年接访各类涉诉信访当事人上千人次。
2022年深秋的一个清晨,立案大厅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年过七旬的付大爷因土地纠纷多次信访,这次又因材料不全被退回。刘泽清闻声赶来,没有直接讲法律条文,而是端来热茶:“老哥,咱们先说说这块地的故事……”三个小时的家常话里,他听出了老人对祖产的执念,也找到了化解矛盾的突破口。
当得知老人独居深山后,他带着书记员翻山越岭实地勘察,联系乡贤组织“院坝调解会”,最终让这起横跨二十年的积案圆满化解。这样的场景在刘泽清的工作中已成常态。
从“信访大户”付某纠缠八年的矿山纠纷,到涉及200余人的群体性维权事件,他总能在纷繁复杂的纠纷中抽丝剥茧,找到破局之道。同事们都说:“刘庭长有本‘民情账本’,每个信访户的家庭情况、矛盾焦点都记得清清楚楚。”
智慧法院建设的“拓荒者”
2023年寒冬,清镇市红枫湖镇的李律师通过手机提交立案申请,半小时后就收到审核通过的通知。这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是刘泽清带领团队历时六年打造的“指尖诉讼”体系。
2019年,面对年均30%的案件增长率,时任立案庭庭长的刘泽清敏锐意识到:“传统办案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需求,必须向科技要效率!”他带头学习智慧法院建设标准,二赴福建、江苏考察,在院党组支持下构建起“厅网线巡”四位一体诉讼服务体系。从最初干警们面对智能设备的手足无措,到如今95%的立案申请实现“指尖办”,16000余件网上立案的背后,是他带领团队熬过的上百个调试系统的夜晚。
“数字转型不是冷冰冰的技术革命,而是有温度的司法创新。”刘泽清在推进“移动微法院”时特别增设“银发通道”,手绘操作指南教老年人使用;开发“解纷地图”小程序,让群众能就近找到调解组织。
2024年春节,远在广东务工的小王通过“云上法庭”视频调解,仅用两天就解决了老家宅基地纠纷,特意寄来感谢信:“没想到相隔千里也能感受到家乡司法的温度。”
正义路上的“定盘星”
2018年那个惊心动魄的执行现场,至今仍是清镇百姓茶余饭后的法治课堂。面对王庄乡“地头蛇”的暴力威胁,刘泽清顶着压力作出先予执行裁定。执行当天,他既部署百人警力形成震慑,又请来乡贤代表现场见证,最终让被困两个月的货车顺利脱困。这场教科书式的执行不仅为受损村民讨回公道,更在当地树起“法大于天”的丰碑。
“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这是刘泽清常挂嘴边的话。2021年寒冬,三十多名农民工在立案大厅集体下跪的场景刺痛了他的心。他连夜协调保全财产,清晨冒雪赶往工地调查,最终赶在除夕前让工人们拿到血汗钱。当杨某含泪送上“怀爱民之心,办利民之事”的锦旗时,他只是淡淡地说:“这是法官的本分。”
多元解纷的“探路人”
“不能等矛盾进了法院才解决,要把非诉机制挺在前面。”2019年起,刘泽清在辖区创新构建“三级过滤”解纷网络:村寨“法律明白人”前端预防、乡镇调解中心中期疏导、法院诉调对接终端化解。在塘边村,他指导培训的“双语调解员”用民族语言讲法理,成功化解多起跨寨纠纷;在物流园区设立的“移动调解站”,让货车司机们“停车即调解”。
数据显示,该模式运行四年来,指导调解矛盾纠纷20000余件,相关经验得到贵阳中院及省高院认可。更可喜的是,辖区万人成讼率明显下降,为审判减负效能作用被大家广泛赞同。“无讼村寨”从3个增至15个。2023年贵阳市诉源治理现场会上,刘泽清作为基层代表发言:“当法官不仅要坐堂问案,更要走出法庭,让法治种子在群众心里生根发芽。”
三十载春秋,青丝染霜;万里征程,初心如磐。从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到智慧法院的云端解纷;从直面黑恶势力的凛然正气,到对待信访群众的春风化雨,刘泽清用忠诚与担当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为民情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壮阔征程中,正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基层法治“燃灯者”,汇聚成司法为民的璀璨星河,照亮公平正义的康庄大道。
钟宇守:护碧水蓝天的司法卫士
碧波轻漾,蜿蜒穿行于苍翠峰峦之间,倏尔惊起一行白鹭掠过长空——这幅流动的生态画卷,正是当前令人赞美的赤水河。十数年前,这条母亲河曾饱受非法捕捞、滥伐林木之苦。
在这场绿色蝶变中,赤水市人民法院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庭长钟宇带领团队践行“两山”理念,紧盯环资审判的“打击、修复、协作性治理、引导”四个功能要素,创新赤水河流域环资审判“四要素”工作法,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探索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环境司法+科学研究”生态修复模式。这份守护生态的司法答卷,既在案件审判中写入千沟万壑,更通过“以案释法”等普法形式,将环保基因注入沿岸百姓心间。
温情守护民生民利
今年44岁的钟宇,2010年1月进入法院工作,现任赤水市人民法院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庭长,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几摞法律书籍,尤其涉及到环境保护类较多。
“感谢钟法官,我现在在养老院吃得好、穿得暖,还结交到很多朋友”。赤水市天台镇71岁刘某感激地说。
2018年,回到赤水居住的刘老伯,房屋年久失修无法居住,生活特别困难,因其户口上还有一名未实际与其生活过的养女,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困难,乡镇干部联系钟宇,希望法庭能想想办法。经多次实地走访了解,从赡养条件、父女感情、老人意愿等多方面综合考量,他组织三方达成协议,刘某和养女解除收养关系,将土地赠与村集体,村集体出资将刘某送到养老院。
他始终坚信“案结不是终点,事了才是目的”。在化解的刘某方、罗某诉刘某某、翟某某华抚养费纠纷案,钟宇先后7次走访当事人家庭、社区,从亲情修复入手制定个性化抚养方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长期履行协议。该案例作为“实质性解纷”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典型经验,被省高级人民法院和遵义中院作为示范案例推广。
“每一个案件背后都是百姓的生活,必须用‘解剖麻雀’的功夫把矛盾根源找准。”在他的办案笔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案件的调解策略。
推动跨区域协作治理
走进遵义市环境司法森林碳汇观测基地,662.8亩树木在阳光下舒展枝叶,林下散养的土鸡正啄食着腐叶——这片曾因违规建设后几近光秃的山坡,如今已发展了林下经济。同样,在赤水河上游的“长江上游跨区域司法协作生态修复基地”,曾经的弃土场已变身“花果山”,40亩梨树、桃树、李树果实累累。
这种“司法+产业”的修复模式,让生态责任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更具突破性的是“环境司法+科学研究”的跨界实践。
赤水河流域环资法庭联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建全国首个长江上游珍稀鱼类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创“司法认领”修复模式,将物种培育、科研设施建设等纳入环资案件裁判修复范围,突破传统补给性修复局限,推动环境司法专业化水平迈上新台阶。
“‘普通物种生态系统不缺,缺的物种又因欠缺专业技术支撑补不上’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工作的一个瓶颈。凝聚科研智慧与司法执法力量建立起的‘环境司法+科学研究’机制,对环资审判突破这一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钟宇说。
赤水河横跨云、贵、川三省,曾因行政区划壁垒,污染治理常陷入“上游排污、下游遭殃”的困境,他以“赤水河”司法保护工作为中心,打造了”同饮一江水、共护赤水河”司法协作品牌,先后与四川古蔺、云南镇雄等7家法院签订协作协议,建立涉环保类风险隐患“调研—发现—建议”跨区域协作治理模式。
优化涉旅营商环境
“感谢钟法官的及时介入,协调好了我与民宿店主的纷争。”游客李大爷紧紧握住他的手连连致谢,这样的场景,正是他深耕涉旅营商环境司法保护的日常缩影。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每年吸引千万游客,但旅游旺季时,消费纠纷、民宿矛盾也时有发生。2022年,他推动设置“丹青赤水·山地旅游”司法服务站,首个景区司法服务站在天鹅堡度假区揭牌,这里全天24小时的司法在线服务,成了游客和商户的“定心丸”。
如今,赤水12个重点景区和康养社区都有了这样的“司法驿站”,他创新推出的“旅游纠纷三色分级处理法”——绿色简易纠纷当场调、黄色复杂纠纷联合调、红色群体纠纷专班调,让90%的涉旅矛盾在诉前化解。
根据赤水旅游地产多、旅游“新居民”聚居地多的特点,他还准确把握涉旅游地产案件审理“三个效果”,妥善化解涉旅游地产合同纠纷案件215件、物业纠纷案件115件、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181件。
“要不是您提前发现合同漏洞,我们差点损失近百万元!”赤水竹编非遗传承人感激地说。
在他的倡导下,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法庭主动与人民调解员、企业包保人员构建服务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三员共化”解纷机制。2023年,他在走访地方特色企业时,发现多家晒醋在特有标识保护及商标注册方面存在明显漏洞,他迅速联系企业包保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风险隐患清单,并指导企业进行商标注册,避免了品牌侵权风险。
“三员共化”解纷机制——法官、人民调解员、企业包保员联动,让纠纷化解从“被动受理”变为“主动预防”,推动企业端产生的纠纷精办、快办、优办,助力企业快速“祛病”,助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祖祥 付先锐 姚强
编辑 何琴
二审 张谌
三审 黄峰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