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至2025年,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5年间,我们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转变,在云冈石窟文物保护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绽放时代风华。”近日,记者走进云冈研究院,倾听闫宏彬讲述云冈石窟5年来的发展变化,领悟文
守护云冈,千年之约,五年之变。
“2020年至2025年,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5年间,我们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研究性保护转变,在云冈石窟文物保护领域深耕细作,致力于让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绽放时代风华。”近日,记者走进云冈研究院,倾听闫宏彬讲述云冈石窟5年来的发展变化,领悟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闫宏彬是云冈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监测中心副主任,也是一名文博研究馆员,199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就投身于文物保护工作。回忆刚来时的云冈旧貌,他不禁感慨:“早年石窟外立面和顶板坍塌严重的景象让我深感责任重大。”这31年来,闫宏彬亲历了云冈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转型。“如今,通过我们的努力,石窟的稳定性问题已基本解决,水害得到遏制,监测体系覆盖全窟,190余台监测设备,500多处监测传感器,为云冈石窟今后预防性保护和精细化保养打下了坚实基础。”闫宏彬欣慰地说。
从2021年7月起,闫宏彬团队开始对云冈石窟第1至第3窟展开深度“诊疗”。“在危岩体治理过程中,我们从单纯的载体保护逐步向本体保护过渡,更加注重文物自身的材质特性、艺术价值与历史信息的保护。”闫宏彬告诉记者,他们对每处病害均独立建档编号,针对性修复,最大程度减少对文物本体的干预。2020年以来的,已完成对第1、2、3、6、7、8、9、10、11、12、13窟(含23个附属洞窟),第20窟地面以上,第30~40窟等区域的保养工作。
在闫宏彬的推动下,云冈石窟的保护手段不断创新。80%的洞窟已完成高精度三维扫描,为修复与学术研究提供了“数字档案”。2024年,他携手复旦大学王金华教授团队启动《云冈石窟第五窟彩绘工艺研究及新型彩绘地仗保护材料研究》课题,探索更耐候、兼容的传统材料替代方案。此外,第3、12、18窟已通过3D打印技术等比例复制,让文物“走出大同”,成为文化传播的“移动名片”。
展望未来,闫宏彬提出文化遗产保护两大方向:一是深化预防性保护,依托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推进区域石窟寺联合研究;二是推动文化活化,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如VR互动),让原本不可移动的文物动起来、活起来。他坚信,保护是基础,创新是桥梁,唯有如此,云冈石窟才能从历史走向新生。
5年来,云冈石窟从“预防性保护”迈向“系统性传承”,不仅让文物“活起来”,更让文化“走出去”。闫宏彬与他的团队以科技为刃、以匠心为盾,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书写着文明赓续的时代答卷。正如闫宏彬所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云冈‘延年益寿’,更要让千年文明的故事永续传扬。”
记者:任翔宇见习记者:王东蕾
责编:卢珊校对:王宇
审核:邓琳监制:杨刚
来源: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