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童患自毁容貌综合症:反复咬自己,家人24小时照顾防自残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0:03 1

摘要:九月的重庆,黑山谷深处,空气清凉得像能拧出水来。5岁半的柒柒(化名)坐在特制的儿童推车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平板上的动画片。他的小脑袋微微耷拉,身体软绵绵地往下滑,像个熟睡的娃娃。可仔细一看,柒柒的嘴唇满是伤痕,门牙早已拔除,左手食指缠着厚厚的纱布,肘关节被绑带

九月的重庆,黑山谷深处,空气清凉得像能拧出水来。5岁半的柒柒(化名)坐在特制的儿童推车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平板上的动画片。他的小脑袋微微耷拉,身体软绵绵地往下滑,像个熟睡的娃娃。可仔细一看,柒柒的嘴唇满是伤痕,门牙早已拔除,左手食指缠着厚厚的纱布,肘关节被绑带固定,动弹不得。妈妈黄倩(化名)轻声解释:“他总是咬自己,咬嘴唇、咬手指,只能这样绑着,防止他再受伤。”

柒柒患有一种罕见病——Lesch-Nyhan综合征(简称LNS,中文译为“自毁容貌综合征”),发病率仅约1/38万,几乎只见于男性。患者会反复自残,咬手、咬嘴,甚至撞击硬物,严重时可能致残或致命。确诊4年来,黄倩一家几乎24小时不离人,喂饭要两人配合,睡觉要随时盯着,生怕柒柒一不留神又咬伤自己。确诊的那一刻,黄倩感觉天塌了:“为什么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是这种治不好的病?”

LNS不仅让柒柒饱受折磨,也让这个家庭经历了“至暗时刻”。但黄倩和丈夫崔鹏(化名)没有放弃。他们不仅为儿子四处求医,还成立了LNS患者服务组织,联合全国患者家庭和医生,盼望在柒柒有生之年找到“救命药”。这个罕见病,究竟有多“罕见”?它如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又有哪些科学希望在黑暗中闪烁?让我们走近柒柒的故事,探寻答案。

Lesch-Nyhan综合征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代谢病,因1964年由美国医生William Nyhan和Michael Lesch首次描述而得名。它的病因在于X染色体上的HPRT1基因突变,导致体内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缺乏。这种酶的缺失会引发嘌呤代谢紊乱,体内尿酸堆积,进而损害神经系统、肾脏和关节。

LNS的典型症状包括:

发育迟缓:患儿在3-6个月时,坐、爬等运动能力明显落后。肌张力障碍:8-12个月时出现舞蹈样手足徐动,易被误诊为脑瘫自残行为:1-3岁时,患者开始咬手、咬唇、撞头,甚至攻击他人。智力缺陷:多数患儿有轻度至中度智力障碍。高尿酸血症:尿酸升高可能引发痛风、肾结石等并发症。

据《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报道,LNS患者多为男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基因突变直接表现为疾病;而女性作为携带者,通常不发病。患者一般难以存活到青年期,平均寿命在10-20年之间。

柒柒的诊断之路,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旅程。3个月大时,黄倩就发现他不会翻身、无法抬头,明显比同龄孩子“慢半拍”。她带着柒柒辗转重庆、广州多家医院,得到的结论多是“疑似脑瘫”。可核磁共振结果却模棱两可,有的医生说“脑部正常”,有的说“有缝隙”。黄倩心急如焚:“我总觉得孩子不是脑瘫,可没人能告诉我他到底得了什么病。”

直到2018年,柒柒14个月大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丁昌红接诊了他。丁昌红仔细询问病史、查看影像,发现柒柒有运动发育倒退的现象——这与脑瘫的特征不符。她高度怀疑是遗传代谢病,随即安排了生化检测、代谢筛查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柒柒尿酸显著升高,HPRT1基因存在变异,酶活性几乎为零。综合这些证据,柒柒被确诊为LNS,成为该院首位确诊的LNS患者。

丁昌红坦言:“我行医多年,第一次遇到LNS患者。国内文献几乎没有相关案例,只能靠查阅国外资料来确诊。”这也反映了LNS的“双重罕见”:不仅发病率低,诊断难度也极高,常被误诊为脑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2018年4月,基因检测结果出来的那天,崔鹏抱着柒柒在阳台上嚎啕大哭。51岁“老来得子”,他给儿子取名崔X颢,期盼他能像诗人崔颢般才华横溢。柒柒出生时,家里还特意买了复式房,准备迎接新生活。可如今,医生却告诉他们:LNS无药可治,孩子可能活不过青春期。

黄倩回忆,那半年是全家的“至暗时刻”。她整夜失眠,梦里全是柒柒咬伤自己的画面。曾经爱美的她变得蓬头垢面,脑子里反复闪现绝望的念头:“柒柒没有未来了,他不能上学、不能交朋友,我的人生也要永远绑在这个孩子身上……”外婆和外公强忍悲痛,小心翼翼地照顾柒柒,连女儿的情绪也不敢触碰。

崔鹏是家里唯一的“定海神针”。他在家人面前故作镇定,安慰妻子“万事有我”,鼓励岳父母“一起面对”。但背地里,他借酒浇愁,醉后在马路边、天桥上崩溃大哭。一次,朋友分析了三条路:放弃孩子、接受现实,或遍访名医。崔鹏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绝不会放弃柒柒,一定要尽全力救他!”

LNS患者的护理,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柒柒的自残行为从确诊后开始显现,他反复咬嘴唇、咬手指,甚至试图撞头。黄倩和家人想尽办法:拔掉门牙、绑住手臂、戴上手套,甚至用软垫保护他的头颈。喂饭需要两人配合,外婆固定推车绑带,黄倩抱稳孩子,稍有不慎,柒柒就会挣扎尖叫,用头撞护栏。

外婆缝制了特制手套和纱布条,防止柒柒咬伤自己。每天的日常,从穿衣到洗澡,再到睡觉,都需要全家轮流盯守。黄倩说:“24小时不能离人,稍微一走神,他可能就咬破嘴唇了。”长期的看护让全家身心俱疲,但他们从不敢懈怠。

为了缓解高尿酸血症,柒柒需要服用降尿酸药物(如别嘌呤醇),严格控制嘌呤摄入,多喝水以保护肾脏。但这些措施只能“治标”,无法阻止自残行为或神经损伤的进展。黄倩心痛地说:“看着孩子受苦,我们却无能为力,这种感觉太折磨人了。”

确诊后,崔鹏动用所有资源求医。他联系了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约翰·霍普金斯医院(LNS发现者之一Nyhan的供职单位),却被告知:LNS目前只有对症治疗,尚无治愈方法。国内专家的结论也相似,丁昌红建议尝试干细胞移植,但国外专家表示证据不足,手术风险高,崔鹏夫妇最终放弃。

失望之余,崔鹏还尝试过“偏方”。他请了六七位“大师”,试过喝符水、吃不明粉末、做艾灸……直到一位“大师”称孩子病情是崔鹏“罪孽深重”所致,他彻底清醒:“这些都是骗局,我不能再让柒柒受罪了。”

2018年9月,第七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成为转折点。崔鹏结识了一位研究基因的博士,对方解释了LNS的致病机理,但表示单一病例无法开展研究,需更多患者吸引关注。在博士推荐下,崔鹏和黄倩参加了论坛。他们向神经科、遗传代谢科专家分发资料,介绍柒柒的病情和LNS知识,渴望找到治疗线索。

论坛上,黄倩结识了豌豆sir负责人陈懿玮。陈懿玮2018年曾在平台科普LNS,并为5个患者家庭建了微信群。黄倩加入后,深受其他家庭的触动:有的妈妈被家人责怪“基因有问题”,有的家庭因病离婚。她意识到,LNS不仅是孩子的病,也是整个家庭的伤痛。

蔻德罕见病中心创始人黄如方的启发,崔鹏夫妇决定成立LNS患者组织。黄如方提醒:“这是一条苦路,没有收入、很累,甚至可能半途崩溃。”但黄倩坚定地说:“为了柒柒,也为了其他患者,我们必须试试。”

2019年初,蚕宝儿LNS罕见病关爱之家正式成立,黄倩和陈懿玮为联合发起人。他们在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推广,发起“我要找到你”活动,寻找患者和医生。3个月后,LNS诊疗联盟成立,汇集了近20名确诊过LNS的医生,为患者提供咨询和诊疗支持。截至2022年10月,蚕宝儿已联系到54名患者。

黄倩像“大家长”一样,记得每个患儿的生日,儿童节寄礼物,帮缺药的家庭协调资源,为孩子定制护具。她说:“帮助别人,也是在治愈自己。”丈夫的支持、父母的陪伴,让她比许多患者家庭幸运。她逐渐从绝望中走出,把悲痛化为行动。

陈懿玮则将自己的生物学背景融入组织,成立科研小组,发布LNS患者生存情况调查报告,并计划建立患者数据平台,汇集病历、随访信息,为未来研究提供支持。崔鹏说:“我们为儿子而战,也为这个群体努力。希望5年内找到100名患者,让柒柒等到治愈的希望。”

目前,LNS的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

控制尿酸:服用别嘌呤醇等药物,减少嘌呤摄入,预防痛风和肾结石。防止自残:通过拔牙、束缚手臂、佩戴护具等物理干预,减少自伤。行为管理:部分患者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药物,缓解攻击行为。

但这些措施无法逆转神经损伤或阻止疾病进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指出,LNS的自残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多巴胺系统失调有关,亟需基础研究突破。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近年探索的治疗方向。理论上,移植可让患者再生缺失的HGPRT酶,缓解尿酸堆积和神经症状。2023年,河南省儿童医院为两名LNS双胞胎患儿实施移植,术后一名患儿的酶活性从接近0升至99.6%,肌张力改善,能短暂抬头和追视。

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主任师晓东提醒:“移植并非万能药。成功率约70-80%,但存在排异感染和器官损伤风险,严重时可能致命。”移植适合早期确诊、病情较轻的患者,而像柒柒这样已出现严重自残和神经损伤的患儿,效果有限,且风险更高。

基因疗法被认为是LNS的潜在治愈方向,通过修复或替换缺陷的HPRT1基因,恢复酶活性。2021年,《Nature Reviews Genetics》刊文指出,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在遗传病治疗中展现潜力,但LNS因患者数量少、研究投入不足,进展缓慢。

黄倩和崔鹏寄希望于患者组织的努力,通过汇集患者数据,吸引药企和科研机构关注,加速基因疗法研究。他们相信,更多的患者意味着更大的研究动力。

国家卫健委人类干细胞与生殖工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谭跃球建议,预防LNS的关键在于遗传筛查。有家族史的女性可通过孕前携带者检测或三代试管婴儿技术,避免遗传给下一代。但对于无家族史的女性,因LNS发病率低,普及筛查成本高,难以推广。黄倩作为新生突变携带者,孕前无法预知风险,这也是许多LNS家庭的现实困境。

柒柒的故事,是无数LNS家庭的缩影。确诊的绝望、护理的艰辛、求医的坎坷,像一座座大山压在黄倩一家心头。但他们没有被击倒,而是选择站出来,为儿子、为其他患者点燃希望的火种。蚕宝儿的成立,不仅连接了54个家庭,也让LNS从无人问津的“孤儿病”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LNS是罕见的,但爱与坚持从不罕见。黄倩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找到力量,崔鹏在孩子的点滴进步中学会珍惜,外婆的针线、父母的陪伴,织成一张守护柒柒的网。科学之路虽漫长,但干细胞移植的初步成功、基因疗法的潜在突破,正为患者带来曙光。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