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字的婆婆每天清晨摆早点,攒了30年,孙女考上清华时拿出96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0:05 1

摘要:村口那条通往镇上的小路拐角处,有个简易的早点摊子,已经摆了三十多年。摊主是个老太太,大家都叫她刘婆婆。

村口那条通往镇上的小路拐角处,有个简易的早点摊子,已经摆了三十多年。摊主是个老太太,大家都叫她刘婆婆。

清早四点,刘婆婆家的灯就亮了。那盏昏黄的灯泡外面套着个铁丝笼子,灯罩上落了层细灰,远看像是被蒙了层纱。

“诶,秀花啊,怎么又是你先来?”刘婆婆把盛豆浆的大铝桶往三轮车上放,老旧的车轮发出刺耳的嘎吱声。

秀花接过豆浆桶,“我家那口子上夜班,我送他早饭。”

我住在离村口不远的地方,每天早上听到刘婆婆三轮车的声音,都知道该起床了。那辆三轮车的链条松了,每次踩踏板时都会发出”咯噔、咯噔”的响声,像是某种报时器。

刘婆婆不识字,这是全村人都知道的事。她从来不记账,但顾客欠她的钱,她一分不差地记在心里。夏天卖凉粉的时候,我常看见她用手指在桌面上写写画画,然后嘴里嘀咕着什么,其实是在计算。

“婆婆,要不要我教你写字啊?”有次我买了碗豆浆,看她接过钱,放进一个用旧报纸糊成的纸盒子里。

“哎呀,都这把年纪了,学不了了。”婆婆总是这么回答,手上的动作却没停,麻利地给碗里添了两根油条。

“多吃点,看你瘦的。”

我常想,一个不识字的老人,是怎么把早点摊经营得这么好的?村里变化太快,先是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然后是电视天线竖起来,再后来手机网络普及……可刘婆婆的早点摊始终如一,油条的脆度、豆浆的浓稠度、糯米团子的软糯程度,三十年如一日。

——

刘婆婆有个孙女叫小莉,在县里重点中学念书。每次放假回来,都帮婆婆打下手。那手脚麻利的样子,和婆婆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村里人都说小莉聪明,从小学到初中,次次都是第一名。我有时路过县中,就会看到贴在校门口的红榜,小莉的名字总在最上面,像是钉在那里似的。

“刘婆子,你家小莉又拿第一了吧?”村口理发店的老王扯着嗓子问。

刘婆婆手上翻炸油条的动作顿了顿,嘴角微微上扬,但很快又恢复常态,“哎,学习好有啥用,能当饭吃吗?”

“你就贫吧!”老王笑着接过油条,“咱村多少年没出过大学生了,小莉这孩子稳了!”

我每次去买早点,都会多看小莉两眼。不是那种漂亮的女孩子,但眼神特别清澈坚定,说话做事都很稳当。她经常帮一些老人念信或写回信,有时还替村里的小孩辅导功课。

村里人都知道,小莉的爸妈多年前就去了广东打工,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小莉从小就跟着刘婆婆长大。

有次我在县城遇到小莉,她正从图书馆出来,怀里抱着一摞书。

“这么多书啊?”我随口问道。

“嗯,下周要考试了。”小莉笑了笑,眼睛里闪着光。

“婆婆身体还好吧?”

“好着呢,天天四点起来,比我们这些年轻人还有精神。”小莉说话的时候,眼角眉梢都是自豪,“婆婆不识字,但比谁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我不能让她失望。”

那天回村的路上,刚好碰到刘婆婆推着三轮车回家。虽然只是卖早点,但她的车子收拾得很利索——放豆浆的大铝桶擦得锃亮,盛油条的竹筐里垫着干净的油纸,就连蒸笼也摞得整整齐齐。唯独那双手,满是老茧和裂纹,指甲缝里还有些洗不掉的黑色。

“婆婆,累不累啊?”我主动搭话。

“不累不累,习惯了。”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堆成了一朵花。

我注意到她的围裙口袋鼓鼓的,里面好像塞了什么东西。

“这是钱吗?”我好奇地问。

刘婆婆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哪有那么多钱啊,都是些碎银子。”

当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的零钱,没太在意。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些”碎银子”有着怎样的分量。

——

高考那年夏天特别热。

小莉考完最后一科出来,刘婆婆已经在校门口等了两个多小时。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手里拿着把用报纸折的扇子,不停地扇着风。

“考得怎么样啊,闺女?”

小莉点点头,“还行,应该能上一本线。”

“那就好那就好,回家吧,婆婆今天熬了绿豆汤。”

我那天正好去县城办事,远远地看到这一幕。刘婆婆背影显得有些佝偻,走在高挑的小莉旁边,像极了一棵老槐树依偎着一株挺拔的小白杨。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全村人都紧张得不行。村支书老李一大早就守在广播站,等着县里的电话。刘婆婆却和往常一样,四点起床去摆早点摊。

“刘婆子,你咋不紧张呢?”隔壁卖咸菜的张大妈凑过来问。

“有啥好紧张的,尽力就好。”刘婆婆手上忙活着,面上云淡风轻。

快到中午的时候,村里忽然炸开了锅——“小莉考上清华了!”

刘婆婆正在收摊,听到消息后手一抖,差点把豆浆桶打翻。

“真的假的?”她声音有些颤抖。

“千真万确!县里刚通知的,全县文科第一名!”村支书老李激动得脸都红了。

我骑着摩托从村口经过,看见三轮车旁围了一大群人,都在向刘婆婆道贺。刘婆婆站在那里,竟一时不知所措,手足无措地抓着围裙角。

“婆婆,你赶紧回家看看小莉吧,别在这儿忙活了!”有人催促道。

“哎,好好好……”刘婆婆这才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

我主动上前帮忙,“婆婆,我帮你把车子推回去吧。”

“好好好,谢谢你啊。”她眼眶红红的,平日里麻利的手脚今天格外笨拙。

推车回家的路上,刘婆婆一直喃喃自语:“清华啊,清华……”像是在咀嚼这两个字的重量。

小莉站在院子里,手里拿着录取通知书,看见婆婆回来,眼泪一下子涌出来,“婆婆,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了!”

刘婆婆摸了摸孙女的头,“好孩子,好孩子……”

那一刻,我在旁边看着,忽然感觉鼻子一酸。

——

录取通知书下来后,全村都沸腾了。村委会专门开了个庆祝会,还挂了横幅——“热烈祝贺我村刘小莉同学考入清华大学”。可是大家很快就发现了一个现实问题——上大学要花很多钱,尤其是清华这样的名校,四年下来没有十几万恐怕很难毕业。

刘婆婆的儿子儿媳在外打工,工资也不高,家里主要收入就靠那个早点摊。村里人私下议论纷纷,有人甚至担心小莉可能要放弃这个机会。

就在大家忧心忡忡的时候,一天中午,刘婆婆拄着拐杖,慢悠悠地去了村里唯一的一家银行网点。

我正好路过,见她一个人坐在柜台前,从围裙里掏出一个布袋,然后又从布袋里拿出好几个小布包,一个接一个地放在柜台上。

“这……”银行工作人员一脸惊讶,“大妈,您这是要做什么?”

“我要取钱,给我孙女上学用。”刘婆婆的声音很平静。

我好奇地站在一旁看着。只见工作人员打开那些布包,里面全是存折和存单,有的已经发黄起皱,一看就存了很多年。

“这么多存折?”不止我惊讶,银行工作人员也瞪大了眼睛。

“都是我这些年攒的,一点一点存起来的。”刘婆婆说话的时候,手指不停地抚摸着那些存折,像是在抚摸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工作人员一本一本地查验、录入系统。我无意中瞥见了一张存单上的数字——50000元,存期15年。

过了大约半个小时,银行的负责人亲自出来,面带敬意地对刘婆婆说:“刘大妈,您的存款总额是960,847元,您要取多少?”

我差点惊掉下巴——96万多?一个每天卖早点的老太太,居然存了近百万?

刘婆婆平静地说:“先取30万吧,给我孙女上大学用。”

那天的事很快传遍了全村。大家这才知道,刘婆婆这三十年来,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地摆早点摊,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是为了给孙女攒教育费。

“婆婆,您真是……”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刘婆婆笑了笑,“我不识字,但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我这一辈子没文化,受了不少苦。我不想我孙女也像我一样。”

——

清华开学前两天,小莉的爸妈专门从广东赶回来,一家人准备送小莉去北京。刘婆婆把平日里藏钱的那个布袋子递给小莉:“闺女,这里有30万,够你上四年大学了。如果不够,婆婆还有,你就说一声。”

小莉接过布袋,泪水夺眶而出,“婆婆……”

刘婆婆摆摆手,“别哭别哭,考上好大学是好事,哭什么。”

我和几个村干部去送行,看着刘婆婆站在村口,目送装着小莉一家的面包车远去,直到车子变成一个小黑点,她才转身回家。

那天晚上,路过刘婆婆家时,我看到她坐在门槛上,手里捧着一本书,借着门前的灯光,一笔一画地描着什么。走近才发现,她在练习写字,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清华大学”四个字。

“婆婆,您这是……”

“哎,想着孙女去了北京那么远的地方,我得学会写信啊。”刘婆婆有些不好意思地合上本子,“虽然现在有电话,但我总想着,能亲手写封信给她,该多好。”

我心里一酸,蹲下身来,“婆婆,我教您写吧。”

就这样,每天收摊后,我会抽空教刘婆婆认字。她的手因为长年劳作已经变形,握笔很费力,但她从不喊累。一笔一划,认真得像个小学生。

“孙女,大学,北京,想你……”刘婆婆一边写一边念,神情专注。

“婆婆,您为啥现在才想学写字呢?”有一天,我忍不住问道。

刘婆婆停下笔,望着远方,“以前是没时间啊,得赚钱,得养家。现在孩子都有出息了,我也该学点东西了。”她笑了笑,“再说了,我得跟上时代不是?万一孙女以后带对象回来,我连人家名字都不认得,多不好。”

村口的老槐树上,一只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着。夏日的风带着稻田的清香,轻轻拂过我们的脸庞。在这个普通的乡村夜晚,我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和爱。

——

小莉上大学后,刘婆婆还是每天四点起床,摆她的早点摊。只是摊位升级了,村委会专门给她腾了个小店面,还帮着添置了新设备。

“婆婆,您存了那么多钱,完全可以不用这么辛苦了啊。”我有次实在忍不住说道。

刘婆婆笑了,“习惯了,闲不住。再说了,这摊子我摆了一辈子,这手艺不能丢。”

她低头忙活着,忽然又抬起头,“其实啊,我还在存钱呢。”

“还存钱?给谁啊?”

“给小莉将来的孩子啊。”刘婆婆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笑意,“我希望我的重孙也能像小莉一样,考上好大学,过上好日子。”

阳光从东方升起,洒在刘婆婆布满皱纹的脸上。她的脸上带着岁月的沧桑,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希望的光芒,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未来。

晨光中,刘婆婆的早点摊前排起了长队。铝桶里的豆浆冒着热气,蒸笼里的包子滚烫诱人。这个不识字的老人,用她的双手和坚韧,书写着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故事。

在这个普通的清晨,我忽然发现,生活中最美的风景,往往藏在最平凡的角落。

——

三年后的一天,小莉放假回来,带了一沓照片。

“婆婆,这是我们学校,这是我们宿舍,这是我和同学们……”

刘婆婆小心翼翼地拿着那些照片,虽然她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她能从孙女灿烂的笑容中,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婆婆,我考上研究生了。”小莉忽然说道。

“研究生?那是啥?”刘婆婆一脸茫然。

“就是更高一级的学位,学习更深入的知识。”

“那是不是要更多钱?”刘婆婆立刻关心起实际问题。

“不用不用,有奖学金,还有学校补助。”小莉连忙摆手,“而且我在学校兼职,能赚不少钱呢。”

刘婆婆这才放心地点点头,“那就好那就好。”

我在一旁看着这祖孙俩,忽然想到村里流传的一句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后还得靠自己双手撑起一片天。

刘婆婆就是这样,用她不识字的双手,撑起了孙女的蓝天。

而如今,小莉正展翅高飞,向着更广阔的天空。

——

去年冬天,小莉硕士毕业了,留在北京一家大公司工作。她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汇给了刘婆婆。

“婆婆,这是我的第一份工资,您收着吧。”电话那头,小莉的声音透着坚定。

“使不得使不得,你自己留着用。”刘婆婆连连摆手,虽然隔着电话,小莉看不见。

“不行,这是我应该做的。您辛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

最终,在孙女的坚持下,刘婆婆勉强收下了钱,但她并没有花,而是又存进了银行。

“这钱啊,我替她保管着,等她将来结婚生子,再全部给她。”刘婆婆对我说,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前几天,听说小莉要回来了,还带着一个男朋友,是她在大学认识的同学,也是清华毕业的高材生。

村里人都替刘婆婆高兴,纷纷前来道贺。刘婆婆难得地穿上了一件崭新的深蓝色棉袄,还特意去县城理了发。

“婆婆,这是给您买的围巾,北京特产。”小莉一进门,就把一条红色的围巾给刘婆婆戴上。

刘婆婆摸着柔软的围巾,眼眶有些湿润,“好好好,真好。”

小莉的男朋友叫张明,是个高个子,戴着眼镜,看起来斯斯文文的。他一进门就主动喊刘婆婆”奶奶”,还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精致的盒子,“奶奶,这是我们学校的纪念品,送给您。”

刘婆婆接过盒子,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枚金色的校徽,上面刻着”清华大学”四个字。

“清华大学……”刘婆婆缓缓念出这四个字,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那一刻,我站在院子外面,看着屋内温暖的灯光,想起刘婆婆这些年来每天四点起床的身影,想起她那双粗糙的手,想起她说过的那句话:“我不识字,但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婆婆或许是这个村子里最了不起的”教育家”。她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与爱。

晚上,张明主动提出要帮刘婆婆做早点,说想学学手艺。刘婆婆乐得合不拢嘴,一遍遍地教他怎么和面、怎么烫豆子。

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听着屋里传来的欢声笑语,不禁想起一句老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刘婆婆这一生,播种的是希望,收获的是幸福。

明天,天还没亮,村口那个早点摊又会准时出现。刘婆婆依然会在四点钟起床,点亮那盏昏黄的灯。只是这一次,她的身边或许会多一个年轻人,一起见证黎明前的黑暗,一起迎接第一缕曙光。

而清华大学的学费,只不过是96万里的一小部分。真正珍贵的,是那份跨越三十年的坚持与爱。

这就是我所见证的,发生在这个普通村庄里的不普通故事。不识字的婆婆和她的清华孙女,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了一部关于爱、希望与坚韧的传奇。

故事讲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刘婆婆常说的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啊,不怕没文化,就怕没志气。”

是的,刘婆婆或许不识字,但她的人生,却比任何文字都更加厚重。

来源:一颗柠檬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