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6日,李宁与中国奥委会的签约仪式上,一张合影将中国体育商业的功利逻辑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2025年5月6日,李宁与中国奥委会的签约仪式上,一张合影将中国体育商业的功利逻辑赤裸裸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镜头中,刚在跳水世界杯总决赛夺冠的陈芋汐身着新款定制运动服,与李宁创始人并肩占据C位。
而两届奥运冠军全红婵却被挤至边缘。
与一个月前航天展上,众人和她互动的温情场景形成刺眼对比。
这场“0.5米的距离”成为压垮公众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粉丝迅速翻出李宁此前的“变脸”证据。
4月航天展上承诺研发“航天材料跳水服”的营销余温未散,5月全红婵联名款产品已悄然下架。
社交平台上的加油微博从“婵宝加油”变成“陈芋汐完美发挥”。
经销商更透露总部要求减少全红婵周边铺货,理由竟是“话题度不足”。
李宁直播间瞬间被“势利眼”“用完即弃”的弹幕淹没,客服被迫关闭评论功能。
电商平台退货率更飙升至50%,部分联名款退货率突破70%。
01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品牌对运动员价值的粗暴量化。
李宁的运营逻辑如同一台精密的流量收割机。
全红婵东京奥运夺冠时,品牌将其“寒门逆袭”的故事包装成“国民女儿”人设,青少年产品线销售额因她暴涨210%。
联名卫衣上线秒罄,定制印有“红”字的跳水服更成营销经典案例。
然而当全红婵进入发育期,体重增加10公斤导致207C动作得分暴跌30分,李宁立即转向竞技状态更稳定的陈芋汐。
其“冠军同款”系列在签约仪式前三天便完成设计生产。
这种“唯冠军论”的功利主义,彻底撕裂了品牌精心营造的情感纽带。
对比安踏在樊振东329天冠军荒期间推出“低谷陪伴”系列,李宁的急功近利显得尤为刺眼。
而5月8日新华社发出的为高考生加油壁纸,全红婵赫然在列,正是身着安踏运动系列。
02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李宁近年深陷增长困境。
2024年上半年营收增速仅2.33%,市值较巅峰期蒸发超2000亿,重金8亿“豪赌”奥运合作权。
本欲力挽狂澜,却因价值观崩塌遭消费者用脚投票。
在这场商业博弈中,18岁的全红婵成为最令人痛心的角色。
她的抖音话题播放量达136亿次,不仅是“水花消失术”的代名词,更承载着普通人奋斗的精神投射。
从湛江农村走出的她,用奥运奖金为母亲治病,将代言收入的三分之一捐赠西藏地震灾区。
并要求为聋哑儿童游泳馆铺设防滑地砖,这些细节无不展现出她,超越年龄的细腻与善意。
面对品牌冷落,她始终未发一言,仅在训练视频中啃着苹果说“跳不动了就去教小朋友”。
这种沉默反而成为照见商业虚伪的镜子。
03
当李宁删除直播间负面评论时,全红婵发布“李宁陪伴成长”的短视频,试图缓和矛盾;
当网友为她争夺C位时,她在体校加练至深夜,为小师妹纠正入水姿势。
这种“以德报怨”的姿态,恰是公众愤怒的催化剂。
人们痛心的不是站位本身,而是商业资本对纯粹体育精神的亵渎。
事件中另一争议焦点,是陈芋汐赛后“大笑要求央视采访”的传闻。
实则在巴黎奥运摘银后,她坦然表示“银牌不如金牌,但我战胜了自己”。
并在采访中强调:“如果没有全红婵,我的运动生涯不会达到如此高度。”
这种既是对手又是战友的复杂关系,在签约仪式上被简化为“咖位争夺”,实为对运动员的二次伤害。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竞技体育的残酷逻辑。
陈芋汐的学术论文《跳台跳水空中姿态力学分析》引发学界热议,其技术稳定性确实更符合品牌商业需求。
而全红婵因发育关导致动作波动,符合运动规律却难逃商业价值评估体系的淘汰。
这种“成王败寇”的规则本无可厚非,但当品牌将之异化为“流量优先”的投机主义,便彻底践踏了体育精神的核心。
04
李宁的危机公关堪称灾难级模板。
48小时冷处理、删除负面评论、补救式PS合影等操作,重演三年前“飞行帽事件”的傲慢。
其根本症结在于战略迷失,执着于“单品牌”策略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2022年“大佐帽”设计争议已暴露子品牌管理混乱;
过度依赖明星运动员带货,忽视产品力建设。
樊振东比赛服汗湿贴身的照片与对手速干面料对比惨烈,运动鞋开胶投诉频发却仅赔偿30元,彻底消解“国货之光”的科技光环。
反观安踏通过多品牌矩阵与长期主义策略,在市值与口碑上全面碾压李宁。
当丁世忠说“品牌需要50年培育”时,李宁正忙着用8亿赞助费计算短期ROI。
这种差距不仅是商业策略的胜负,更是价值观的鸿沟。
体育营销的真正价值,在于将运动员的坚持转化为品牌精神,而非将人异化为流量工具。
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或许能给品牌启示。
李宁将体育营销视为“有限游戏”,紧盯冠军奖杯与季度财报;
而全红婵们在《面对面》访谈中展现的“无限游戏”思维,陈芋汐说“跳水只是人生一部分”,全红婵坚持“见好不收,因为可以更好”
这才是体育精神的真谛。
结语
李宁这次摔的跟头,给所有品牌上了一堂血淋淋的课。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称得出真情和算计的分量。
全红婵为什么能赢得全网心疼?
不是因为她站得不够中间,而是大家看透了商业套路背后冰冷的人情账。
一个给聋哑儿童装防滑地垫都记得清清楚楚的姑娘,在资本家眼里居然比不过几张销售报表,这才是最戳心窝子的地方。
看看网友们的反应就知道,现在大家早就不吃"冠军营销"那套了。
李宁直播间每退掉一件衣服,都是在给"见风使舵"的商业策略打差评。
品牌总说要做百年企业,可连陪着运动员熬过发育关的耐心都没有,这样的"国货之光"照亮的到底是谁的脸面?
说到底,体育精神不是生意场上的价码,而是跌倒时伸过来的那只手。
全红婵的沉默让我们明白,真正的金牌不在领奖台上,而在普通人的心里。
那些连夜修改合同、忙着删差评的品牌高管们,真该好好想想,当你们忙着计算冠军的商业价值时,老百姓已经在用退货和差评,给真正的体育精神投了票。
来源:谈古论今俏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