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感恩母亲,需要有个共同的时间窗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0:17 1

摘要:5月11日,是今年的“母亲节”,网络上涌动大量感恩母爱的视频与文字。与此同时,关于“母亲节是否洋节”的争论,也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这场看似新潮的文化争议,实则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在文明互鉴与身份认同的夹缝中,我们是否需要刻意回避那些已然扎根的文

5月11日,是今年的“母亲节”,网络上涌动大量感恩母爱的视频与文字。与此同时,关于“母亲节是否洋节”的争论,也在社交平台掀起波澜。这场看似新潮的文化争议,实则折射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同的情感困境:在文明互鉴与身份认同的夹缝中,我们是否需要刻意回避那些已然扎根的文化仪式?与其在文化渊源的迷宫里纠缠,不如让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成为唤醒感恩意识的集体闹钟。

节日作为文化符号的终极价值,在于为人类情感提供集体表达的时空坐标。当古希腊人在地母神节向瑞亚女神献祭,当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兴起“省亲星期日”,这些仪式都在完成同一项文明使命——为孝心设置显性刻度。就像春节的饺子与圣诞树都能传递温情,母亲节的西方文化外壳,完全可以在中国语境中实现精神内核的转化。

现代社会的原子化生存,正在瓦解传统的情感表达机制。零点抢单的外卖骑手、深夜加班的程序员、辗转各个补习班的学生,当996的齿轮咬合着每个人的时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社会共识的“情感闹钟”。母亲节不是消费主义的阴谋,而是工业文明为亲情保留的紧急出口。就像中国春运期间数亿人次的迁徙潮,集体性的仪式行为能够突破个体惰性,让那些平日里羞于启齿的感恩,获得堂而皇之表达的时间窗口。

文明的演进向来遵循实用主义逻辑。当“孟母三迁”的故事仍镌刻在文化基因里,源自西方的母亲节早已嫁接出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这个母亲节里,青年人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过法,很多感人细节,唤醒了我们深藏于内心而平日里不便表达的对母亲深沉的爱意,情深之处甚至让人泪流满襟。由此可见,外来节日完全能够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型载体。与其争论节日的血统是否纯正,不如关注它是否催生出更丰富的孝道表达。就像西装革履不妨碍行拱手礼,节日的文化混搭恰恰彰显着文明自信。

我们正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路上。站在人类情感共鸣的高度俯瞰,母亲节之争不过是茶杯里的风暴。当东京塔为母亲节点亮粉灯,当纽约街头飘满康乃馨,当北京白领在朋友圈晒出全家福,不同经纬度上的人们,都在完成同一场文明仪式。这个五月,让我们放下文化洁癖,在母亲皱纹舒展的笑容里,看见超越地域与民族的情感公约数。毕竟,孝心的温度不需要护照,感恩的晨钟应当响彻同一片天空。

本文来自【中安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