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丨东隆服装:织就“智造+共富”双面锦绣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0:20 1

摘要:琅琊新闻网讯日前,记者走进东隆(郯城)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智能模板机,一件件服装在数字化流水线上完成裁剪、缝纫、质检、打包……这家扎根郯城县杨集镇近20年的老牌服装企业,正以“国企联动、技术革新、龙头引领”的创新实践,成为传统产业转型

琅琊新闻网讯 日前,记者走进东隆(郯城)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操作智能模板机,一件件服装在数字化流水线上完成裁剪、缝纫、质检、打包……这家扎根郯城县杨集镇近20年的老牌服装企业,正以“国企联动、技术革新、龙头引领”的创新实践,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2024年,公司完成产值5800万元,实现税收594万元。

东隆(郯城)服装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是上海东隆总公司在郯城投资建设的港澳台法人独资企业,专注羽绒服加工,也是海澜之家、太平鸟、高梵、波司登、利郎等品牌服装的源头加工厂。近年来,面对服装加工行业订单波动、利润压缩的困境,东隆服装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捕捉机遇,通过转型寻求新的突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东隆服装立足企业长期运营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抓订单、拓市场,一方面巩固既有客户订单,一方面大力拓展本地市场。”公司总经理高学栋介绍,在郯城县和杨集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22年,东隆服装与郯城县财金集团注册成立的郯城九相织造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承接了全县中小学生校服、工作制服的制作业务。“首批300万元订单仅用15天就完成交付,效率提升40%。”高学栋说,“双企”联合让公司年产值新增超1000万元,业务范围也拓展至制服定制领域。

“国企搭台,民企执行,这是双赢。”郯城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通过“订单共享、技术互通”模式,双方探索出一条县域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向“智造”要效益,是东隆服装实现转型升级的另一路径。在服装加工行业普遍面临“用工贵、招工难”的背景下,东隆服装选择用技术破局。2021年以来,公司累计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130余台全自动设备替代人工,自主掌握革新模板、充绒等20余项先进技术,有效提高了生产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缩短了订单交付周期。

“我一个人操作两台机器,劳动强度比以前小多了,质量还更高了。”车间工人徐娜在智能模板机上一边操作一边说。据测算,技术改造后企业年综合成本降低8%。

作为扎根杨集20年的功勋企业,东隆服装始终不忘企业肩负的社会责任,在乡村振兴路上笃行不怠。

在郯城县,48家家庭作坊的缝纫机声与东隆服装总部的智能生产线“同频共振”。东隆服装发挥“领、帮、带”辐射作用,采取“企业总部+卫星工厂+家庭作坊”模式,将标准化订单拆分至周边7个分厂和家庭作坊,统一提供技术培训与品控管理。

“在家门口就能接单,每月多挣3000块钱!”曾是家庭主妇的郑秀,如今是“卫星工厂”的熟练工。这一模式不仅让4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超500万元,更带动了该镇服装加工产业规模的扩大,激发了杨集镇服装加工传统行业的新活力。
“东隆的实践,印证了‘创新、协同、惠民’是传统产业突围的核心。”杨集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加来说,东隆服装通过国企资源整合破解市场瓶颈,以技术改造激活内生动力,用产业集群赋能乡村振兴,为民营服装加工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当前,东隆服装正在实施数字化融合改造项目,进一步挖掘企业转型升级新动能。“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敢于创新,就能在变革中抓住新机遇。”正如高学栋所言,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模式的深度融合,不仅能打开增长新空间,更能织就一张惠及民生、助力共富的发展之网。

来源:临沂宣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