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门与西河门:曲艺江湖的门派之争与艺术分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0 19:57 1

摘要:评书名家连丽如近年提出的"大鼓白"观点引发热议。她认为,除自己与袁阔成外,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东北评书演员均属"大鼓白"(西河大鼓改造的评书),而非正宗评书门艺人;郭德纲、高峰等拜师金文声学评书,亦属西河门传承。这一论断背后,折射出曲艺界门派传统与现代发展

一、连丽如的"大鼓白"之论与行业争议

评书名家连丽如近年提出的"大鼓白"观点引发热议。她认为,除自己与袁阔成外,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等东北评书演员均属"大鼓白"(西河大鼓改造的评书),而非正宗评书门艺人;郭德纲、高峰等拜师金文声学评书,亦属西河门传承。这一论断背后,折射出曲艺界门派传统与现代发展的碰撞。

连丽如的观点并非孤例。从师承脉络看,评书门与西河门确有清晰分野。评书门自明末清初王鸿兴开宗立派,形成严格的口传心授体系,讲究"评、叙、噱、演"四功,以醒木、扇子为道具,无弦乐伴奏。而西河大鼓门原属鼓书类,起源于河北,以三弦、四胡伴奏,唱词为主,后部分艺人改说评书,形成"西河评书"分支。

二、评书门的正统传承

传统评书门的核心特征在于"评"的艺术。评书艺人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命运的点评,展现思想深度与文学修养。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堪称典范,其"评"功融入叙事,引经据典,将历史智慧与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连丽如继承其父连阔如的"连派评书",以《东汉演义》《雍正剑侠图》等作品,延续了评书门"袍带书"的庄重风格。

从师承谱系看,评书门传承清晰。袁阔成出身"袁氏三杰"世家,师父金杰立为评书名家;连丽如为连阔如之女,属评书门第九代"阔"字辈。这一门派强调"论资排辈",如连丽如称侯宝林为师哥,常贵田为师姑,体现了传统曲艺的宗法制度。

三、西河门的艺术流变

西河门评书的发展与东北曲艺生态密切相关。单田芳、田连元等艺人虽被归为西河门,但其表演已高度评书化。单田芳的《白眉大侠》《乱世枭雄》以说为主,仅保留少量唱段,其"凡有井水处皆听单田芳"的影响力,远超传统评书门艺人。田连元的《杨家将》以生动的市井语言和悬念设计著称,被观众视为评书经典。

西河门的字辈体系与评书门截然不同。单田芳属"瑞春德庆田祥"中的"田"字辈,田连元属"玉福起连增景祥"的"连"字辈,金文声为"连"字辈,郭德纲、高峰则属"增"字辈。这种字辈差异,成为连丽如等传统艺人区分门派的重要依据。

四、刘兰芳的特殊地位

刘兰芳的门派归属尤为复杂。她早年随母学东北大鼓,后拜师孙慧文学习评书。孙慧文的师父福坪安属评书门第七代,理论上刘兰芳应属第九代评书艺人,与袁阔成同辈。但她的表演融合东北大鼓的唱腔与评书的说功,且长期在东北发展,因此被连丽如归入西河门。这种"两门抱"的身份,凸显了曲艺传承的多元性。

五、评书与西河大鼓白的艺术分野

1. 表演形式

评书以纯说为主,强调语言节奏与肢体辅助;西河大鼓白早期有弦乐伴奏,后逐渐弱化,部分艺人保留"闲白"特色,风格更活泼。例如,单田芳的"沙哑腔"与田连元的"俏口",均带有西河门的表演痕迹。

2. 书目选择

评书门多讲历史演义(如《三国》《东汉》),西河门则更贴近民间故事(如《白眉大侠》《小八义》)。这种差异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审美分野。

3. 传承方式

评书门重口传心授,徒弟需长期随师父"熏活";西河门则更注重文本整理,单田芳、刘兰芳均有大量录音、出版物传世。

六、争议背后的行业生态

连丽如的"大鼓白"之论,本质是传统门派意识与现代市场的冲突。在广播电视普及后,西河门评书凭借通俗化、商业化的特点迅速占领市场,而评书门因固守传统,受众逐渐萎缩。王玥波曾透露,连丽如的言论或因央视《百年评书》节目未提及她,引发对门派边缘化的焦虑。

然而,多数从业者认为,门派之分不应成为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西河门评书虽非传统评书门出身,却以创新推动了艺术传播。郭德纲拜师金文声学评书后,将西河门技巧融入相声,创作出《枪毙刘汉臣》等作品,展现了跨界融合的魅力。

七、结语:艺术传承的多元共生

评书门与西河门的争议,本质是传统与创新、门派与市场的博弈。袁阔成、连丽如代表的评书门,守护着艺术的纯粹性;单田芳、刘兰芳等西河门艺人,则以大众化的表达让评书走进千家万户。正如梁宏达所言:"西河门听众最多,红的自有人家红的道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或许正是这种"各美其美"的生态,让评书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来源:am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