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传承铸魂,以文明互鉴聚力——云冈石窟五年实践交出厚重答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0:29 1

摘要: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视察,赋予云冈石窟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厚望如山,催人奋进。5年来,云冈石窟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基、构建学术高地为擎、创新传播路径为翼,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书写新篇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都在云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视察,赋予云冈石窟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使命。厚望如山,催人奋进。5年来,云冈石窟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基、构建学术高地为擎、创新传播路径为翼,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交流互鉴中书写新篇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都在云冈石窟的各项工作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云冈石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与日俱增。

5年来,云冈石窟牢记“保护第一”的嘱托,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体系构建、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交出一份厚重答卷,让千年石窟焕发时代生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鲜活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成为云冈石窟保护工作的根本遵循。

云冈研究院将“保护第一”贯穿始终,构建起“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科技赋能精准保护,运用超声波检测、3D打印等技术,对岩体病害实施微创修复,单厘米级修复耗时10天,诠释“工匠精神”;通过数字技术完成三分之二石窟三维扫描,第十二窟“音乐窟”实现全球巡展,“数字云冈”平台让文物触手可及;系统性保护持续升级,实施防水工程、危岩体加固等重大项目,推动保护理念从单体修复转向“山体-洞窟-彩塑”的整体保护。

云冈研究院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科技赋能精准保护,运用超声波检测、3D打印等技术,对岩体病害实施微创修复。系统性保护持续升级,实施防水工程、危岩体加固等重大项目,推动保护理念从单体修复转向“山体-洞窟-彩塑”的整体保护。新华社记者 詹彦 杨晨光 摄

5年来,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冈学”为目标,云冈研究院通过与高校和其他石窟研究机构合力,推动学术研究实现多项突破。

目前,云冈学建设卓有成效,学科体系成型。2021年成立云冈研究院,2023年国家文物局与山西省签署共建协议,形成“考古发掘-文献整理-艺术研究”的学科框架。山西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先后设立云冈学相关学院,云冈研究院正式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云冈学研究也向纵深拓展,《云冈石窟山顶佛教寺院遗址发掘报告》颠覆传统认知,证实早期寺庙布局以窟顶为中心;《云冈石窟全集》系统梳理造像服饰、乐舞纹样,揭示北魏多民族文化交融密码,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2023年“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落地,汇聚云冈、敦煌、龙门等研究力量,构建起跨地域、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云冈学,正在书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史的全新篇章。

云冈石窟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5年来,通过从静态展示到立体传播的创新来激活文化基因。

云冈石窟创新展览形式,“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采用3D打印与VR技术,“云冈纹样数字展”推动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建立文化保护法庭,为研究成果和文创产品提供版权保护范例。与柬埔寨吴哥窟、德国海德堡大学等开展合作,接待多国代表团,通过这些国际交流扩大了立体传播,云冈故事成为文明对话的“世界语”。

5年来,云冈石窟先后编制实施了《云冈石窟文物保护工作“十四五”规划》,开展洞窟危岩体抢险加固,罗汉堂彩塑壁画保护,云冈石窟第1至第3窟危岩体加固及防排水,第6窟安全排查、病害调查以及洞窟保养,第10窟补充调查等保护项目;建成了物理力学、化学分析等文物保护实验室,实施石窟寺保护与传承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建设工程;联合上海大学启动石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相关研究,被列为省级“揭榜挂帅”科技项目。

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让云冈石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与日俱增。今年“五一”假期,云冈石窟累计接待游客221108人次,同比增长8.96%。云冈之美,让更多的人看见。

近5年,云冈石窟始终位列全国5A级旅游景区排名前列,先后获得“全国人文景观品牌影响力10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影响力100强”“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等荣誉。多个展览分别被国家文物局、山西省文物局评为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云冈艺术大展”开启云冈石窟行走世界的步伐;2023年的《“莲曜云中”:云冈舞公众教育与实践探索》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未来之星奖”。

未来已来,风华云冈。接下来,云冈石窟不仅将在文物保护、云冈学研究、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和活化利用等方面发力,还将开展世界遗产地文化属性的研究与阐释,提供并做好分众服务。

云冈石窟已经开始推进并让计划一一变成现实:科技深化助力文物保护,持续建设石窟保护实验室,研发纳米材料加固技术,2030年前完成全部洞窟数字化;学术扩容提升学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及省级课题;继续推进云冈学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完成《云冈石窟艺术全集》等学术专著的出版工作;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主流媒体开展深度合作,举办云冈学研究系列主题活动;活态传承拥抱数智时代,部署DeepSeek人工智能的应用,让年轻一代在交互体验中感悟文明。

五载春秋,云冈石窟的保护实践印证着“让文物活起来”的真理力量。从武周山岩到数字云端,从学术富矿到世界舞台,这座镌刻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基因的文化丰碑,正以更自信的姿态讲述文明互鉴的故事。

记者:任翔宇

责编:卢珊校对:王宇

审核:邓琳监制:杨刚

来源:大同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