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周六。健身房打卡,2025年第42次。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最
不过几个月的时间,从营销之神到至暗时刻,这一定是小米雷军所没有想到的。
其实,都希望迅速崛起的造车新势力能够创造更多的奇迹,然而,欲速则不达。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小米汽车太快了,快到如今的舆情压力之大,始料不及。
最近的雷军,有些隐身的状态,少了在公共场合的身影和言论。
微博上的他,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2025年5月10日,周六。健身房打卡,2025年第42次。
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过去这几年一直很忙,这段时间反而可以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确实有一些收获……
最近看了很多朋友的留言,特别感动。大家的关心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信心,让我也逐渐找回前行的勇气和信心,状态开始逐步恢复。
在此,特别想说一句:谢谢!
尽管半隐身状态,健身+汽车图片表明期待复出,但雷军面临的舆论压力并未减少。
近日,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多名SU7 Ultra准车主认为,其高价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存在虚假宣传或者官方表达有误,一些车主要求退车。
小米汽车舆论风波:碳纤维双风道争议
2025年5月,小米汽车高端车型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件的宣传问题陷入舆论漩涡。这一售价4.2万元的配置,原本被官方宣传为“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声称具备“双风道高效导流”和“辅助轮毂散热”功能,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支付高价并等待两个月交付。然而,首批车主提车后通过拆解和测试发现,量产版前舱盖内部结构仅有两个装饰性开孔,实际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既无法有效导流气流,也未实现散热优化。
这一发现迅速引发用户质疑。车主们认为,小米汽车的宣传存在误导性,甚至涉嫌虚假宣传。例如,雷军曾在微博和直播中强调该部件的“内部结构改动”和“散热功能”,但后续又删改相关表述,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尽管小米汽车在5月7日致歉并提出补偿方案(改配铝制前舱盖或赠送2万积分),但用户普遍认为补偿力度不足(2万积分仅价值约2000元),且改配需重新排队提车(最长延至40周),导致维权群体扩大至300余人,甚至出现委托律师和集体诉讼的案例。
小米汽车面临三大危机
信任危机:品牌溢价与用户预期的割裂
小米SU7 Ultra作为定价52.99万元的高端车型,承载着品牌冲高的使命,其核心卖点正是“技术标签”和“赛道性能”。然而,碳纤维部件的争议暴露了小米在技术落地上的短板。用户质疑其“夸大宣传”,认为小米并未兑现“高性能”承诺,反而通过营销话术透支品牌信任。这种信任崩塌对新兴车企尤为致命——小米汽车的初期成功高度依赖雷军的个人IP和粉丝经济,而此次事件可能引发“反噬效应”。
交付与品控的双重困境
除宣传争议外,小米汽车长期面临品控问题。有数据显示,SU7系列累计投诉超2000起,涉及电池虚标、智驾系统失效(如AEB紧急制动失灵)、车门锁死等硬伤。同时,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周期延长至半年以上,退单率高达18%。供应链问题(如电池良品率仅60%)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不满。
市场竞争与战略失衡
小米汽车原计划通过高端车型突破市场,但SU7 Ultra的失败迫使生产线缩减至原计划的30%,转而向低价车型倾斜。然而,下沉市场已被比亚迪、埃安等车企占据,小米在缺乏技术护城河的情况下,难以复制手机领域的“红米模式”。
那么,车主要求退车是否合理?
法律层面:虚假宣传的认定与消费者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若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消费者可要求“退一赔三”。小米汽车的宣传是否构成欺诈,关键在于其是否存在主观故意。例如,雷军曾明确提及碳纤维部件的“内部结构改动”,但量产版却简化为装饰性设计,这一差异可能被认定为误导性陈述。此外,小米在补偿方案中仅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而非直接认错,可能削弱其法律抗辩的合理性。
车主的核心诉求包括“无损退车”和合理赔偿,其合理性基于以下几点:
功能性落差:高价选装件未实现宣传功能,构成合同履行瑕疵;
时间成本损失:改配导致提车周期延长,用户需承担额外等待成本;
补偿不对等:2万积分与4.2万元选装费差距悬殊,难以弥补用户损失。
雷军压力巨大
从“营销之神”到“至暗时刻”,多重危机的叠加。舆论和车主的压力之下,雷军的压力显而易见,展开来说,大概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财务压力:SU7 Ultra研发投入超50亿元,若停产或面临百亿级库存积压亏损;
战略风险:高端化失利导致“人车家全生态”愿景受挫,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
个人声誉挑战:雷军以“极致性价比”和“用户信任”为标签,此次事件直接冲击其个人公信力。
雷军的应对猜想与未来角色
尽管身处舆论风暴,雷军仍多次公开表态,强调“乐观面对困难”。他在5月10日的社交媒体发声中提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但仍承诺“全力以赴”。从历史表现看,雷军擅长通过危机公关重塑形象(如小米手机早期“重启门”事件),其个人站台仍是小米汽车的重要背书。然而,若无法在短期内平息争议,其“造车最后一战”的豪言可能沦为市场笑谈。
小米汽车的救赎
技术透明化与第三方认证,公开智驾系统测试数据,邀请权威机构认证碳纤维部件性能,以重建技术公信力。
服务重构与用户补偿。推出“终身质保+无理由退换”政策,针对受损用户提供现金补偿而非积分,并优化交付流程。
战略聚焦与产能优化,收缩高端产品线,集中资源打造10万元级“国民电车”,同时加速亦庄工厂二期投产以缓解交付压力。
雷军的复出方式预测
结合雷军近期动态及小米汽车的战略需求,其复出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高调回归社交媒体,强化个人IP影响力,雷军已恢复健身打卡并公开表态“状态逐步恢复”,暗示其将重新活跃于微博、短视频等平台,通过高频互动维持流量热度。例如,复出首日相关话题即登顶微博热搜,显示其个人IP仍是小米营销的核心引擎。
他可能效仿过往“跨年直播”模式(观看人次3788万),通过新品发布会、工厂探访直播等形式,为即将上市的小米YU7 SUV和小米15S Pro手机造势。
聚焦危机公关,重塑品牌信任。针对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争议及此前的高速事故舆论,雷军需通过公开道歉、技术透明化(如邀请第三方机构认证产品功能)等方式重建用户信任。参考其历史表现,他可能以“真诚回应”风格直面问题,如4月1日对事故的快速回应。
同时,其复出可能伴随对受损用户的进一步补偿方案升级(如现金替代积分补偿),以平息退车风波。
战略级新品站台,强化技术背书。小米YU7 SUV预计6-7月上市,雷军或将亲自参与首秀,并强调其搭载的自研玄戒芯片、智能驾驶系统等技术亮点,转移公众对SU7 Ultra争议的注意力。
此前的“十年跻身全球前三”目标,雷军可能通过演讲或长文,阐述小米汽车在电池技术、全球化布局等领域的长期规划,提振投资者信心。
小米汽车的营销路线应转变
基于当前舆论压力与市场竞争格局,小米汽车需采取多维策略平衡流量获取与品牌沉淀:
延续“社交裂变+稀缺性”营销,但强化产品真实性。借鉴上海车展“帽子经济学”经验(限量棒球帽30分钟售罄),可推出与新车绑定的稀缺周边(如定制充电桩、生态联名配件),通过社交裂变扩大传播。
需同步加强技术参数披露的真实性,避免类似“16.8亿种驾驶模式”等过度营销引发争议,转而以实测数据(如纽北赛道成绩)建立可信度。
深化生态协同,降低用户决策门槛。强化“人车家全生态”体验,例如购车赠送米家智能设备套装,或推出“手机+汽车”联购优惠,利用现有1.5亿MIUI用户池实现低成本转化。通过APP数据互通(如扫码领周边激活账号),构建用户行为画像,实现精准营销。
差异化应对舆论危机,分层处理用户诉求,对SU7 Ultra争议车主,提供阶梯式补偿:未交付用户可免费升级其他配置,已交付用户延长质保或提供置换补贴,避免集体诉讼扩大化。
针对设计原创性质疑,可联合国际设计团队发布下一代车型概念图,或举办用户共创活动,增强品牌调性。
布局下沉市场,探索“性价比+服务”组合拳,参考“红米模式”,推出10万元级入门车型,搭配“充电桩免费安装+终身基础保养”服务,抢占三四线城市份额。
同时,与蔚来、小鹏等合作充电网络,解决补能焦虑,提升用户全周期体验。
借势全球化,复制国内营销经验至新兴市场,在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复制“雷军式直播”,结合本地化内容(如与网红合拍试驾视频),降低文化隔阂。
通过参与国际赛事(如达喀尔拉力赛)或赞助电竞战队,塑造年轻化、科技化的全球品牌形象。
风险与挑战
个人IP依赖度过高:若雷军再度陷入舆论危机,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需培养更多高管(如李肖爽)作为品牌副面孔,分散风险。技术兑现压力:当前营销依赖“专利数量”等表层数据,需加速L4级自动驾驶、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落地,避免沦为“PPT创新”。
供应链稳定性: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提升至30万辆,但芯片短缺、电池良品率(仅60%)等问题可能制约交付。
雷军的复出将是“个人韧性+战略调整”的双重叙事,其核心在于将舆论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
小米汽车若能在营销中平衡流量追逐与技术深耕,同时以用户为中心重构服务链,则有望在新能源红海中突围,延续“初战告捷”的势头。
综合来看,舆情对销量的影响具有“短期可控、长期存忧”的特征。小米需在营销边界(避免过度承诺)与技术沉淀(强化自主研发)之间找到新平衡,方能将危机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
想起一部电影,《至暗时刻》。其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来自内部的偏见与外部的法西斯战争,带领英国人民奋起反抗,赢得敦刻尔克战役的胜利,度过黎明前黑暗时刻的故事。
雷军和小米汽车,同样是身处至暗时刻。只不过,他们如何走出困境,确实面临不小的舆论和现实压力。
小米汽车的困境折射出新势力车企的共性挑战:过度依赖营销、技术沉淀不足、用户预期管理失衡。
此次危机既是小米的“生死局”,也是行业转型的警示灯。若雷军能借此推动小米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或将开启中国智能汽车的新篇章;反之,则可能成为“跨界造车”泡沫破裂的标志性案例。
来源:大升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