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温暖人性光辉,铸护理创新之道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2 10:42 1

摘要:值此“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市卫健委向全市护理工作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每一位在背后默默奉献、倾力支持护理工作的家属、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致全市护理工作者的慰问信

全市护理工作者们:

值此“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市卫健委向全市护理工作者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同时,向每一位在背后默默奉献、倾力支持护理工作的家属、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 回望征程,你们以专业仁心,铸就城市健康底色

护理工作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工作者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感谢你们用担当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让武汉市护理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在生命的赛道上,是你们化身为“提灯天使”,在急诊抢救的生死时速中争分夺秒,在手术室的无影灯下精益求精,在老年、儿科、重症、传染、康复、中医等紧缺护理专业里全力坚守,始终以心为灯照护生命、执爱为盾守护健康!

■ 立足当下,你们用创新突破,引领护理服务升级

面对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新期盼新要求,你们主动拥抱变革,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方式。在“互联网+护理服务”中,你们通过线上咨询、上门护理让服务触手可及;在全院床位统筹管理时,你们以跨学科协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在健康科普一线,你们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递科学知识,让健康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武汉市护理团队屡创佳绩,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开展,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持续增强,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你们对职业的热爱与坚守。

■ 展望未来,你们凭开拓之志,谱写健康武汉新篇

护佑安康,使命如磐。当前,武汉市正深入实施健康武汉建设,护理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希望全体护理工作者:做精专业,在妇儿、老年、康复、中医等领域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护理品牌;做优服务,时刻以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互联网+护理服务”、延续护理、免陪照护等服务模式,让护理更有温度;做强担当,在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处置、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中勇挑重担,争做新时代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是今年我国护士节的主题,2025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市卫健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部署,采取更加务实、暖心的举措关爱你们的工作、关心你们的生活、保障你们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呼吁全社会给予护理工作者更多尊重与关爱,让“白衣天使”始终被爱与温暖环绕,被理解与尊重包围!

最后,衷心祝愿全市护理工作者及家属: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5年5月12日

当五月的微风轻拂病房的窗台,第114个“5·12”国际护士节如期而至。

从南丁格尔手中的提灯到现代护理的智慧化发展,时代在变迁,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却如磐石般坚定不移,护士始终是医疗体系的中流砥柱,是照护生命的温暖力量。

在这个属于白衣天使的节日里,让我们聆听护理工作者的心声,感受他们鲜为人知的坚韧与柔情、专业与担当。

我们希望每一位护士都能被看见、被珍视,让提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芒,共同迎来一个更健康、更坚韧、更温暖的未来。

■ 创新有温 护理有道

当AI随访预警并发症,第一时间回复患者的是护士温暖的声音;当AI系统预警生命危机时,第一时间抵达床旁的永远是护士;当手术导航系统指引柳叶刀时,护士不忘为患者掖好被角,嘘寒问暖。这种科技与人文的水乳交融,正是现代护理最令人憧憬之处——用创新之道铺就温暖之路,让护理闪耀人性的光芒。

◎ 患者需求推动护理创新

5年获批500余项专利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主任王颖

问题是创新之母。减少患者不适,提升患者安全,满足患者需求都是护理创新的灵感来源。

为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医院护理部设立“护理创新月”、成立护理创新项目小组、开设“护理创新门诊”,开展系列创新活动,激发护士创新热情,为“好点子”提供交流空间。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士发明的智能控温控压多功能女性护理设备已实现临床转化。

同时,加强“医+校+企”三方融合,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和人才储备,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攻关;借助企业提供的技术和生产支持,让创新发明转化为实用产品。

此外,医院还通过搭建创新转化平台,设立专项创新孵化基金,对有潜力的项目开启时间、资源和技术支持等“绿色通道”。

近5年来,医院护理团队将日常工作的经验、感悟和技术转化为新的产品、流程、方法,已获批500余项专利,其中27项实现转化应用,切实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改善了患者照护结局。

◎ 从细微之处关爱护士

“协和标准”落地全国300余家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熊莉娟

关怀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医院将人文关怀从理论理念变成标准规范,从而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和护士的职业幸福感。

通过协调相关部门完善支持系统,减轻护士工作压力,兼顾个人需求合理排班,提倡夜班睡眠日,为孕、产假护士调配合适岗位,为未婚护士组织社会信誉好单位开展联谊活动,对经历应激事件的护士进行心理疏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护理管理查房,促进护理高质量发展。

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的护理绩效垂直管理体系,使护理绩效真正向高风险、高强度、高技术难度一线岗位倾斜。同时关心、关注护士持续成长,稳定护理队伍,激励护士职业生涯发展。该项改革成果荣获中国医院管理奖。

目前,由该院护理专家牵头编制发布的人文关怀团体标准在全国28省市的300多家医院深度推广应用。医院被国家卫健委授予加强人文关怀示范医院称号,被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授予全国人文护理示范基地。

◎ 选派50余名护士长深入社区

拓宽“江城最温暖医院”服务半径

——武汉市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王莉

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院与多个基层医疗机构共建医联体,选派50余名护士长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质量督导、护理坐诊及专项培训,从而扩大优质护理服务半径。

中医护理适宜技术是“医·家”护理品牌的显著特色优势。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开展的2022年度、2023年度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医院中医护理学分获全国第十、第八,是全国唯一一家入选的市属中西医结合医院。

武汉市第一医院以“温暖”为名,以“健康”为约,精心组织 “医·家”护患健康俱乐部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护患温情互动,进 一步践行“江城最温暖医院”服务承诺。

为打造就医体验的“温暖生态”,截至2024年,围绕患者需求的“武汉一医版”温暖服务举措已达200条,覆盖诊疗全程。医院先后成立16个专病护患俱乐部,形成10个线上和6个线下护理门诊,当好患者院外延伸服务的“健康管家”。

依托“四项创新”,医院持续建设“医·家”护理特色品牌,成为创建“江城最温暖医院”党建品牌和医疗服务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护理学科科技量值表现亮眼

华中首推“互联网+护理服务”

——武汉市中心医院护理部主任付阿丹

医院护理团队以“全链条·全周期·全病程”的三全护理模式,实现技术突破、人文关怀、管理创新的多重奔赴,让护理从病床旁延伸到生命的每个维度。护理学科位列2023年度中国医院学科科技量值全国56位,是全省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市属医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e 护到家”志愿服务队上门服务解“银 龄”之忧。

医院在全省首创“个人创新护理工作室”,自2023年11月起先后成立滕莉伤口/造口工作室、文心哺乳与乳房工作室、易兰糖尿病健康照护护理工作室。开设淋巴水肿、呼吸康复、中医护理等21个护理专科门诊。专科护士凭借护理“绝活”在病房、门诊、16大专病中心大放异彩。

基于对患者个体化需求的深刻洞察,专科护士队伍还充当技术科研创新的主力军,获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608项,实现专利成果转化5项。

作为创新护理服务模式的探路先行者,医院护理团队在华中地区首推“互联网+护理服务”,全国首发“e护到家”护理服务品牌。这些创新服务实践深刻阐释了护理的温度,源于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刻共情。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医科推出特色疗法火龙灸,为群众健康“加把火”。

■ 坚守基层 微光成炬

在医疗体系的庞大网络中,基层医疗单位宛如坚实基石,默默支撑着全民健康的防线。有这样一群护士,她们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用日复一日的付出,为基层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她们是基层医疗战线上的“微光”,虽不耀眼,却汇聚成炬,照亮了无数患者前行的道路。

◎ 帮助居民加强慢病管理

——黄陂区蔡店乡卫生院护士长曾淑娟

新城区老年患者去中心城区大医院往往不太方便,这时候家门口的卫生院就成了他们的首选。面对部分居民对慢性疾病认识不足,在生活中不知如何正确预防、管理的现状,我和同事们会不厌其烦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解。同时,我们也会经常举办健康讲座,定期下乡为慢病患者测血压、血糖并送药上门。作为一名基层护理工作者,我们要当好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 患者需求推动职业技能提升

——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肖泉英

我们中心全科门诊经常遇到烧烫伤、感染性伤口、压疮、糖足等病人就诊,需要伤口护理及居家护理服务。为了满足居民的需求,我和同事不断加强学习各项护理技术。2023年中心开设了伤口/造口护理门诊,并组建了居家护理团队。我们都是利用下班或休息时间完成居家护理工作,虽然辛苦,但各项护理技术都得到了提高。目前,团队共有10名护士,护理门诊每月服务1000人次,居家护理每月服务50人次。我们的职业自信因患者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而提高。

硚口区荣华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伤口/造口护理门诊为辖区 居民提供专业服务。

◎ 居民把我们当自家人

——洪山区梨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邵冠颖

近年来,武汉市大力推行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模式,越来越多居民愿意和我们签约,愿意到社区就诊。服务好居民对我们来说只是多跑几趟路、多叮嘱几句,可他们却常常回馈给我们满满的真心和全部的信任。当居民把我们当自家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特别有意义,特别难忘。这就是我坚持做基层护理的最大动力。

◎ 确保儿童接种“一个都不少”

——汉阳区鹦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李芹

预防接种,责任重大。为确保儿童接种“一个都不少”,我们会借助信息系统进行筛查应种和漏种儿童,及时通知补种。我们还建立了总人数达2500人的6个微信家长群,第一时间回应家长们关于疫苗、接种计划、不良反应处理等咨询。此外,我们累计开展疫苗相关科普讲座30余次,受众超5000人。我已经在预防接种门诊护士岗位上工作了9年,累计服务超3万人次。我愿意继续在平凡岗位上书写责任与担当。

■ 生命守护 仁心在场

面对突发状况,他们凭借专业的护理技能与坚定仁心,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以果敢和担当为患者争取宝贵的生机。每一次出手相助,都是对“白衣天使”使命的生动诠释;每一个善举,都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生命的至暗时刻。

◎ 从来没有“救不救”的顾虑

2024年6月6日下午,在武汉地铁4号线车厢内,一位乘客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处于濒死状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Ⅰ科护士詹少萍不顾个人感染风险,跪地抢救20分钟,完成徒手心肺复苏+AED,将乘客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她因此入选中央政法委2024年第二季度“见义勇为勇士”和2024年第三季度“湖北好人”。

詹少萍说,家人曾担心她参与院外救人行为是否会带来麻烦。她说,国家和自己所工作的医院对于见义勇为举动都持鼓励态度并提供相应保障,“这些都让我更有底气”。也是护士这份职业培养了我院外救人的技能。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用行动的力量诠释护理工作的真谛。

◎ “90后”护士夫妻协力连救两患者

在2024年11月16日由丽江开往昆明的C644次列车上,武汉市中心医院南京路院区的“90后”护士夫妻——泌尿外科护士梅雨、神经内科监护室护士黄晟隆,联手先后紧急救治两位突发疾病乘客。此新闻经长江日报报道后,被人民日报、光明网等中央媒体转载,影响巨大。

梅雨说,一听到列车广播说有乘客突发疾病,职业本能就让我们立刻起身参与急救。这是医院组织的“我为家人学急救”公益培训和急救应急演练对我们长期培养的结果。

黄晟隆表示,虽然护士夫妻的工作都很忙,但家庭和事业都很重要,“就像在列车上救人一样,只要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 平时苦练只为关键时刻能扛事

2025年3月5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综合医疗科护士徐美红在地铁8号线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站候车时和武汉儿童医院杨春雷医生联手,为一位心跳骤停的年轻女性轮番进行胸外按压。5分钟后,患者心跳和呼吸慢慢恢复,被赶到的120急救人员接走接受进一步治疗。

徐美红回忆,刚听到呼救声,看到那位女乘客倒下的时候,我也慌了一下,心跳得特别快。但可能是职业习惯吧,脑子里马上开始回想医院经常做的急救培训和模拟抢救步骤,一下子就冷静下来了。护士这份工作就是这样,平时练好本事,关键时刻才能不辜负别人的信任。

◎ 做生命接力中最温暖的一棒

2025年4月15日,一名外卖小哥在送餐途中突发心跳骤停,倒地后失去意识。武汉血液中心采血护士徐丽佳正在附近的献血车上忙碌,听到路人求助后立马为患者进行心脏按压,挽救一条生命。

每天在采血车与献血屋间忙碌,徐丽佳见证着陌生人因善意用热血传递生命希望,这份工作让她深知生命的珍贵,让“救人”成为刻进她骨子里的信念。“作为采血护士,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爱心血液,更是万家团圆。愿每个人都能成为生命接力中温暖的一棒。”

来源:武汉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