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的新职员小杨,在聚餐中不喝酒被打的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
近日,厦门国际银行北京中关村支行的新职员小杨,在聚餐中不喝酒被打的截图在网上流传开来。
当事人小杨说自己十年以来滴酒不沾,在酒局前先汇报给了领导,并且在酒桌上致歉;
然而他的坦诚和拒绝并没有得到上司的准许,先是某领导站出来扇他耳光,并口吐芬芳问候小杨亲属;
接着其他同事为领导摇旗呐喊跟风发难,不依不饶的追着骂,一路骂到电梯;
餐桌上一片狼藉,满地是血,有人喝吐,有女同事被动手动脚,甚至警察也来了。
校招群中,职场新人小杨直言对金融行业的美好想象的破碎,甚至说出要“暂时保留一切应有的权利”的话,这件事经过微信群传播和主流媒体发酵,很快被拱上了热搜。
8月24日0时,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官微发文回应“校招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耳光”事件:打人的直系领导处分扣工资,支行负责人处分扣工资。
厦门国际银行表示,上述行为确实对其本人造成了影响和伤害,对此深表歉意。事件发生后,银行当天即派人力资源部同事对杨某进行沟通了解,同时第一时间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停职接受调查处罚。
看似那天打人的上司得到了批评,然而人事情况未变,罚款对领导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这件事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网友最担心的倒是小杨,他不仅没有收到道歉,也许还会因为自己的合理诉求丢掉饭碗,不仅是在这个银行的工作,甚至在整个金融行业里都难以立足。
显然,浸淫在这个不健康不正确的默认的恶臭酒桌文化里,个人想靠一己之力改变或者逃离都像是笑谈,“唉,这就是社会”或许是一句心疼的喟叹,但反映的却是大多数人的无能为力:
到底什么时候,饭局上才可以不劝酒?
01
酒桌文化发展至今,被不少人所诟病,说其是文化,倒无端玷污了文化二字。
有人说,中国式酒局是一场权威与服从的表演,一场毫不留情的权力游戏。
“这一杯不喝,就是明显看不起我啊!”
“不会喝酒,你还想谈生意?”
“喝点酒不会死的,来来来,就喝一杯!!”
“酒喝完,才好办事。”
看似劝人喝酒,其实在如今的酒桌之上更多的是一种权势地位的宣誓,只是更多的假借喝酒之名,在疯狂行使自己控制欲。
新员工不喝领导敬酒被打,这样的行为,绝非一个酒后失态、言语及行为失当能够解释清楚的。
在我看,这更像是居高位者显摆权利的名利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新员工拒绝的是一位领导的敬酒,但实施殴打辱骂的,却是另外一个领导。
不过是喝酒的问题,他一边扇着新员工巴掌,一边一口一句“你妈逼”…
打人的领导在帮被拒的领导“出头”,显然是在以“打击新来者”来守护“规矩”。
酒桌,被很多人视为职场的延伸,甚至被称“第二职场”。
领导敬酒,你敢不喝?不喝就是挑战领导威严,说明你不想混了。
你不仅要喝,还要多喝,喝到让领导满意,这场酒局才算尽兴。
这已然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
喝酒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不陪领导喝好酒没好前途。
02
说起流氓式劝酒第一人,当属黑脸大佬张飞,当时张飞奉命驻守徐州,那可是刘备好不容易才得到的一块根据地,结果他不好好守着,偏要办场酒局。
开席后,张飞挨个上前劝酒。劝到一个叫曹豹的将军这里, 一句“我不会喝酒”惹得张飞大怒,曹豹骇怕张飞的威严,又慑于张飞的气势,免为其难的来了一杯。
张飞喝的兴致勃发,很快,第二轮劝酒又来了。
这一回,无论如何,曹豹都不喝,张飞怒道:你违我将令该打一百!结果惹得曹豹大怒,率领部下反了,引吕布前来,夺了徐州。
在对方已经拒绝喝酒的情况下,还强制性劝酒,就是施虐,是对权力的上瘾。
通过各种劝酒词或威逼利诱等方式强迫对方把酒喝下去,是施虐的过程,是一种软暴力。
掌权者,从中享受着控制的权利快感。而被劝酒者的屈服,实则是一种自虐,甚至自残。
最终张飞因强劝酒而丢了徐州,这个世界的规矩和逻辑是:但凡老大要做的事,下面必须要跟着做的。
或许,这才是酿成悲剧的原因吧。
前不久,看到这么一则新闻:
一位20岁的女生小曾,也是职场新人,在公司举办的员工聚会遭到了同事疯狂劝酒,被灌倒后以“送她回家”的借口去了酒店被实施强奸。
喝醉后不省人事,无法保护自己,也有的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耍酒疯”的场景让人心惊胆战。
2017年,安徽淮南,三个年轻人在立交桥下喝酒划拳,吵醒了在下面睡觉的王某,王某上前询问,当时三个人非常友好,其中姚某甚至拉他一起来喝。
王某坐下后他们开怀畅饮,然而姚某总是不停劝酒,王某喝不下的时候姚某还挑衅他,被灌得神志不清的王某气血涌上大脑,直接买了一把约20公分的长刀,捅进了姚某的心口,连插五刀,还向另外两个人亮出了刀子。
原本欢乐的气氛顿时被血光打破,王某疯狂追赶,三个人落荒而逃,酒局变成惨剧,就在酒精上头的一瞬。
王某最终得到了法律制裁,然而躺在医院重伤的姚某,肯定因为自己愚蠢的劝酒悔青了肠子。
把命丢在酒桌上的悲剧时有发生:
2016年9月,海南市一家酒店,一位伴娘在婚礼中与宾客对饮。在宾客们的叫好中,她喝下一杯又一杯酒水,直到失去意识、摔倒在地。这位年轻的伴娘因为酒精中毒,呕吐物堵塞呼吸道窒息,不治身亡。
2017年2月,江西某男子在同学的生日宴上与同学喝酒助兴,醉酒后无法走动便在同学家歇下,待同学父母发现他呼吸异常时将他送往医院,已错过最佳抢救时机,不幸去世。
2018年3月30日,滁州许某与堂兄弟、周某三人吃饭,许某因饮酒过多,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2019年年末,一个楼盘的安保主任逼手下的两个保安喝酒。保安买了两瓶白酒回来。在上司的逼迫下,两名保安不得不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来,喝完后甚至又买了两瓶白酒,最终一死一伤。
而安保主任却从中抽身:喝酒的是他们,和我没关系!
酒局,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人性的恶,彰显得淋漓尽致。
03
中国式劝酒,像一把裹着蜜糖的利刃。除了职场上,有许多亲戚也会拿劝酒进行道德绑架,这种“情义”之下,最为伤人!
据某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每年有十万人以上死于酒精中毒,其中还不包括酒后驾车引发的撞车、被撞或跌倒坠楼等事故。
《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也就是说,刺激性劝酒、逼迫性劝酒、知道对方身体不适仍然劝酒、喝酒后未安全护送的人,都会受到法律的问责。
但是我们知道,悲剧不可逆,即使问责,那些逝去的人也再也回不来了。
曾奇峰曾说,喝酒的实质,是用善意掩盖攻击。
劝人喝酒还有一个恶俗的目的,那就是把自己失控的愿望投射给别人。把人灌醉,从而看到别人狼狈的形象,借以抬高自己,觉得自己是如此的体面干净。
这种“己所不欲,偏施于人”的自私心态,也是我个人最反感“劝酒”的原因。
曾几何时,喝酒还是一个很美好的词,古时的诗人骚客,都用酒来抒发内心的胸臆,用酒来结交朋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酒本该作为一种普通的饮品,是人性的欲望赋予了它太多负面的意义。
当酒局成为一种负担,当酒局文化成为一种丑陋的现象,我们要勇敢地拒绝。
希望小杨在职场不要受到负面影响,他做了很多人迫于压力不敢做的事情,社会的恶风气不应该让一个敢于直言的少年背负,他得到的应该是赔偿、道歉和奖赏。
或许一个人反抗的力量再微弱不过,但是不愿意的人一起表示拒绝。
什么时候,我们能不通过喝酒、装孙子,站着就把钱挣了,酒桌文化,也才会真正的消亡。
来源: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