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最近一份综合自哈佛医学院《抗炎食物金字塔》+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的“全球抗炎食物Top 20”榜单刷屏全网、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健康生活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抗炎饮食”和“促炎饮食”也成为当下的热门词汇风靡全球。
这不,最近一份综合自哈佛医学院《抗炎食物金字塔》+英国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的“全球抗炎食物Top 20”榜单刷屏全网、引发广泛关注。
小懂仔细翻阅发现,在“茶类”一栏中绿茶赫然在列!与此同时,绿茶的特殊形态抹茶也被提名,根据《抹茶》(国家标准GB/T 34778-2017)明确规定如下:
从工艺上来说,抹茶确实算得上是特殊形态的绿茶,只不过原料茶树不似普通绿茶对光照要求高,且要提前对茶树进行遮阴覆盖促进叶绿素、氨基酸的增加,减轻苦涩味。
那么问题来了,绿茶及绿茶的特殊形态抹茶凭什么能成为唯二跻身“全球抗炎食物Top 20”的茶类和茶产品?
今天,不妨随小懂一起来详细了解下,绿茶究竟是如何靠实力“抗炎”的!
绿茶凭什么成为“抗炎佳饮”?
想要了解绿茶为何能上榜抗炎食物全球榜单,需先搞清楚抗炎食物中的“炎”是什么?这与常说的由病毒、细菌入侵引起的伤口发炎、喉咙肿痛等急性炎症不同。
据悉,绿茶等抗炎食物抗的“炎”是指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γ-INF等诸多细胞因子在压力或应激状态下过量产生的慢性低度炎症。
相比之下,急性炎症来得快去得也快,而长期促炎食物引发的慢性炎症目前已被证实与肥胖、痴呆症、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癌症等有关。
对此,国外一项1487人参与、随访22.3年的大型研究表明:频繁摄入动物蛋白、碳水化合物、胆固醇、饱和脂肪等促炎食物患全因痴呆症、老年痴呆症的风险分别提升了84%和88%。
而饮食炎症指数得分低的绿茶、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花青素、黄酮醇、β-胡萝卜素等食物抗炎特性佳,日常经常食用利于身体形成抗炎内环境,降低患痴呆症的风险。
因此,具有抗炎生物活性的饮食近年来越发受到重视,而绿茶之所以位列全球抗炎食物榜,主要与核心抗炎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息息相关。
EGCG是如何凭实力抗炎的?
众所周知,喝茶养生的最大功臣就是被称为“天然抗氧灵”的茶多酚,抗炎效果突出。而绿茶作为六大茶类中唯一不经发酵的茶类,大量保留了茶多酚物质。
湖南农业大学杨伟丽教授团队曾以同一原料(产地、品种、嫩度一致)加工成六大茶类,内含物质的测定结果证实了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遥遥领先于其余五大茶类。
而儿茶素占据了茶多酚总量的60%~80%,儿茶素中的“扛把子”——EGCG有助调整炎症信号通路、抑制促炎因子的的释放、降低炎症相关标志物的水平。
从而减少人体氧化应激,降低皮肤泛红、牙周炎、关节炎等炎症反应,国内相关研究就曾测评绿茶3种提取物对8种牙周细菌抗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
如上图所示,抗炎抑菌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EGCG>粗儿茶素>乙醇提取物,且EGCG的最低抑菌浓度仅0.05~5.0mg/ml,对口腔致病菌的抑制效果最为突出。
另有科学研究表明,EGCG对人体内的C反应蛋白的水平也有抑制作用,这个炎症标志物水平的降低对预防心脏病、关节炎等慢性炎症有积极作用。
诸多研究实锤了绿茶成为“全球抗炎食物Top 20”唯一上榜饮料,EGCG功不可没!立夏刚过气温日渐攀升,绿茶不仅是消暑佳饮,更是对抗慢性炎症的“天然武器”。
趁着抗炎饮食的热潮,赶紧把绿茶加入你的健康清单!但切记不宜贪杯,绿茶除了富含抗炎活性突出的EGCG,咖啡碱含量也不低,过量饮用可能摄入过多咖啡碱。
这可能造成尿频、尿急、心慌、失眠少梦等负面影响,适量喝绿茶有助抗炎,超量饮用反而不利身体健康!另外,体寒、肠胃虚弱者最好少饮或不饮性寒凉的绿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1]Debora Melo, van Lent., Hannah Gokingco, Mesa., Meghan I, Short., Mitzi M, Gonzales., Hugo J, Aparicio., Joel, Salinas., Changzheng, Yuan., Paul F, Jacques., Alexa, Beiser., Sudha, Seshadri., Mini E, Jacob., Jayandra J, Himali.(2024).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 score and incident dementia. Alzheimers Dement, 0(0), 0. doi:10.1002/alz.14390
[2]《加工工艺对不同茶类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杨伟丽、肖文军、邓克尼(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1,27(5):384-386.);
[3]《茶多酚抗炎作用研究进展》,宿迷菊、王岳飞、骆耀平、杨贤强(浙江大学茶学系杭州 310029)
来源:懂茶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