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日限 量 发 售 百卷,每卷八百文!"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几位胡商甚至为争购最后一卷当街竞价。
贞元十九年(803年)春长安西市最 大 的书肆"集贤阁"前早已排起长龙。
突然掌柜推开门板,高声宣布:"白乐天新作《长恨歌》到货!
今日限 量 发 售 百卷,每卷八百文!"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几位胡商甚至为争购最后一卷当街竞价。
这位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为何能够在《长恨歌》里大胆地去讽刺玄宗的荒 淫 呢?
而且奇怪的是,他非但没有遭到皇 室的厌恶,反倒获得了皇 室的青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为何他的《卖炭翁》直指宫市弊政,却未被权贵打 压 ?
元和十年(815年)八月二十日寅时,中书省的诏书已然用印,其间距离白居易被贬江州的圣旨出宫,仅仅只剩最后那半个时辰而已。
《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老翁遭遇揭露"宫市"强买强卖,但巧妙地将矛头指向宦官而非皇帝。
《杜陵叟》:"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直指两税法弊端,却在结尾加上"帝心恻隐知人弊",给皇帝留足颜面。
《新乐府》五十首:每首都有明确的zhengzhi诉求如《红线毯》讽宣州进贡,最 终促使朝廷取消该项劳役。
《长恨歌》:“回眸微微一笑,那百种妩媚顿时涌现;六宫的粉白黛绿之人,全都失去了原有的色泽”这般香艳的描绘与“君王掩住面庞,想要救助却无法做到”这种政 治 层面的批判形成了极 为强烈的反差。
《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 "的音乐描写,开创了以声写情的典范。
《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成为西湖最 早 的形象宣传诗。
《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精 准 把握中产阶级的生活情趣。
官方史书塑造的白居易,是既能为民请 命 ,又懂政 治 分寸;既有艺术追求,又贴近大众的完 美 文人。
02、白居易的“黑红”操作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刚刚即位,急需去树立起权 威 。
白居易选取了玄宗这样一个较为敏 感 的题材,而且处理得恰如其分:
爱情线:极 尽缠 绵 悱恻,满足大众猎奇。
政 治 线:"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批判点到为止。
成为唐代传抄量最 大 的单篇诗歌,而且甚至传入了禁中,宪宗读后,慨叹道:“白居易朕之司马相如也。”
与元稹约定同题竞技,像《连昌宫词》与《长恨歌》那样制造出“谁是宫廷叙事第 一 人 ”的这种争议。
故意在诗中留下互文线索,比如元稹的《梦游春》“皆缘珍宝多”,而且白居易也立即进行了和作“亦知宠辱多忧患”。
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罕见,文学创作中常常会有这样巧妙的互动。
将唱和诗集《元白往还诗集》,批量地进行刻印,从而开创了文人诗集商业化的先河。
因越职言事被贬,实为从正五品上(左赞善大夫)调任从五品下(江州司马),属于平级调动。
作品应对:
第 一 时间,创作了《琵琶行》,把普通的人事调动,升华成了“天涯沦落”的这种集体情感。
同步撰写《与元九书》,而且于其中较为系统地阐释文学主张,进而为“新乐府运动”奠定了理论根基。
其实这也反映出当时文坛的一种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朝野上下,纷纷为其鸣不平,最 终成功地促使了三年之后调任忠州刺史这一结果。
这些看似偶然的争议事件,而且其实是一环一环地相互关联着的个人品牌运营策略。
讽喻诗:面向士大夫阶 层 ,如《秦中吟》十首直指时弊。
感伤诗:锁定知识群体,《长恨歌》《琵琶行》成为文人雅集必谈话题。
闲适诗:瞄准市民阶 层 ,《观刈麦》《卖炭翁》用口语化表达赢得大众。
杂律诗:针对国际市场,如《缚戎人》被吐蕃使者带回西域传播。
题壁传播:在长安慈恩寺,以及扬州木兰院等名胜处题诗,借此借助旅游所带来的流量来扩大自身的影响。
音乐传播:将《琵琶行》《长恨歌》改编成弹唱版本,通过教坊歌妓传唱。
视觉传播:为每首讽喻诗,像《新乐府》那样设计插图本,并且搭配“田家苦”系列版画。
题材热度榜:
传播效果数据:
生前作品传播度:讽喻诗72%)、感伤诗58%)、闲适诗85%)。
国际影响力:9世纪日本嵯峨天 皇 设立"白诗讲座",皇 室 成员必修。
白居易构建了完整的"创作传播反馈"闭环其运作模式与现代自媒体高度相似。
写在最后
洛阳履道坊故居出土的陶罐中,保存着未公开的诗稿残卷。其中一页写着:"不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墨迹深浅不一,似是反复修改的草稿。
来源:新晨历史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