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15时34分,黑龙江省绥化站,K5161次“插秧专列”满载着600余名“插秧客”缓缓驶出,开往广袤的三江平原。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26年开行“插秧专列”,助力黑龙江省不误农时,备赶春耕。
5月7日15时34分,黑龙江省绥化站,K5161次“插秧专列”满载着600余名“插秧客”缓缓驶出,开往广袤的三江平原。这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连续26年开行“插秧专列”,助力黑龙江省不误农时,备赶春耕。
26年风雨无阻,26年初心不改,“插秧专列”不仅是一项运输服务,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彰显为民情怀的生动实践。从这一缩影中,我们得以窥见中国铁路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感受“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深厚底色。
以“定制化”服务破解农耕难题,彰显铁路为民初心。春耕备耕,农时贵如金。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压舱石”,每年需大量劳动力奔赴三江平原等地抢抓农时插秧播种。然而,务工人员出行集中、交通不便曾是困扰农户的难题。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自1999年起开行“插秧专列”,通过精准对接需求、优化运输组织,将分散的劳动力高效输送至田间地头。列车不仅提供票价优惠,还增设农具存放区、开设绿色通道,甚至协调地方政府安排接驳车辆,形成“从车站到地头”的全链条服务。“定制化”举措的背后,是铁路部门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是铁路服务为民的具体体现。
以“大动脉”赋能“黑土地”,书写乡村振兴铁路答卷。“插秧专列”的开行,是铁路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三江平原的万亩良田,因劳动力的及时抵达而焕发生机;沿途县域的经济循环,因人员的流动而更加活跃。据统计,累计运送“插秧客”190多万人次,“插秧专列”成为当地农民兄弟的“淘金车”和“致富车”。以此为观察点,放大视野更能发现,近年来,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还推出“铁路+农业”的创新模式:与农业企业合作开通“冷链专列”,助力“北粮南运”;开行“旅游专列”,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践表明,铁路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的重要引擎。当铁轨与田垄相连,当“钢铁巨龙”与“黑土麦浪”共舞,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便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以“小专列”诠释“大情怀”,传递中国式现代化的温度。“插秧专列”的26年,也是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26年。从绿皮车的缓慢颠簸到空调车的舒适便捷,从人工检票到电子客票,服务在升级,初心却未变。这趟专列上,有父子两代人的接力务工,有铁路职工与农户的温情互动,更有无数为生活打拼的平凡故事。它像一扇窗口,映照出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鲜明特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群体都能共享时代红利。当前,我国正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粮食安全是关键任务。铁路部门以“插秧专列”这样的“微创新”,为国家战略提供了“硬支撑”。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实践,正是中国治理智慧的体现:既胸怀“国之大者”,又心系“民之小事”,在宏大叙事中保留对个体命运的关切。
26年,“插秧专列”如同一支饱含深情的笔,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写下铁路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国家与人民的共生共荣。它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现代化不仅是高楼大厦与数字科技,更是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劳动者、每一寸土地。未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期待更多这样的“暖心专列”驶向希望的田野,为“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更多铁路力量。(吴云成)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