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文化融合下的儒学复兴与发展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1:02 1

摘要:在金朝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原大地早已是一片文化多元的景象。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历代王朝正统的主流思想,但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其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

在金朝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中原大地早已是一片文化多元的景象。自秦汉以来,儒家思想虽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历代王朝正统的主流思想,但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其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能,如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也开始被损坏。

魏晋以降,玄学的流行,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播,更进一步直接冲击着儒家的核心价值信仰。玄学是儒道合流的思想体系,它在魏晋之际流行,一方面是因为儒学自身发展走入歧途,另一方面则是政治上士族地位上升的必然结果。当时,士族地位提高,中央政府难以驾驭他们,而士族养尊处优,不愿为中央所用,对国事与政治持消极态度,因而在学术上摒弃主张经世的儒学思想,提倡玄虚脱世的玄学。这一时期,佛教也在广泛传播,从《三国志》中记载的笮融大起浮图祠、举行大规模浴佛法会等事迹,便能看出佛教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已开始广为流传,这与当时政治动乱、社会经济衰败,人们普遍寻求宗教寄托以逃避现实的状况密切相关。

到了隋唐时期,虽然儒家思想仍是官方正统思想,但佛教和道教也得到了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唐朝统治者尊崇道教,奉老子为祖先,大力扶持道教发展;同时,佛教宗派林立,如禅宗、华严宗、法相宗等,在社会上拥有广泛的信众。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家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出现了 “三教合一” 的思想趋势。

此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也在不断与中原文化碰撞交融。在辽宋对峙时期,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文化上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如契丹文字、游牧文化等,又吸收了大量的中原文化,如儒家思想、典章制度等 。而宋朝在文化上高度繁荣,诗词、绘画、书法、理学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文化影响力也辐射到周边地区。

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为金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多样的元素,也为金朝统治者在文化政策的选择上提供了诸多参考和借鉴,使得金朝在文化发展道路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在金朝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尊崇儒学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金朝统治者对中原先进文化的认同与接纳,更是推动女真文化与汉文化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 。

金朝初期,太祖、太宗时期,多种经济制度并存,政权机构尚在初创阶段,对各种思想秉持着兼收并蓄的态度,呈现出多元共存的局面。彼时,儒学虽已传入金域,但尚未受到特别重视。为阿骨打出谋划策的扬朴是辽的进士,阿骨打本人也略通汉语,完颜兀室制成的女真大字依仿汉人楷字,这些都表明儒家文化在建国前已有所传播 。随着伐宋 “取汴经籍图,宋士多归之”,大量书籍和儒生流入金域,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在统治思想中,以儒为主的倾向开始初露端倪。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熙宗时期,尊孔之举从他这里正式拉开帷幕。皇统元年(1141 年)二月,熙宗 “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这一行为意义非凡,标志着金朝统治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天眷三年(1140 年)十一月,以孔子四十九代孙璠袭封衍圣公,皇统二年(1142 年)正月,衍圣公孔璠死,子承袭,这一系列举措承认了孔氏家族的世袭地位,完成了金朝从不尊孔到尊孔的关键转变。

海陵王亮时,规定衍圣公的俸格,从经济层面为孔氏家族提供了保障,使得尊孔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世宗时期,尊孔的途径进一步拓宽。他让衍圣公总为曲阜令,掌握地方实权,这不仅提高了衍圣公的政治地位,也使得儒家思想在地方治理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同时,世宗修缮孔庙,派十人守庙,以示尊崇;还依据唐开元礼,修订祭孔大典,让尊孔走上了制度化的道路,使尊孔活动更加规范、有序。

到了章宗时期,尊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章宗进一步扩大尊孔范围,在各地普遍设置孔庙,没有的新建,毁坏的重修,使得尊孔之风在金朝境内广泛树立 。他完善了祭孔大典,对每年祭孔大典的次数、人员安排与服饰都做了明确规定,还委派专人训练孔氏子弟,以备祭祀。章宗甚至亲自参加祭孔、作赞文,规定臣民与进士名称要避孔子讳等,使祭孔制度更加严密化,孔子在金朝的地位也达到了独尊。

读经在金朝儒学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要实现广泛读经,首先要解决书籍、师资与学校这三个关键问题。

金朝统治者对儒家经典极为重视。太祖时期,在攻下辽的中京后,就下令将所掠的礼乐仪仗图书 “并先次津发赴阙” 。后来攻破汴京,采纳降将刘彦宗的建议,大规模搜书,“金人指名取索书籍甚多”,还到国子监索书。宗宪在汴京时,众人争趋府库取财物,他却独载图书以归,完颜勖所掠书籍更是 “载数车而还”。除了掠取,金朝平时也注重购买书籍,明昌五年(1194 年)二月,“诏购求崇文书目所阙书籍”,按《崇文总目》访求天下遗书,使得儒家经典等书籍在金朝逐渐趋于完备,为读经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

在师资方面,金朝的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外族吸收师资,这在建国初期尤为明显。在对辽战争中,金朝获得辽进士韩眆,他曾开馆执教,培养出胡砺这样的优秀学子。胡砺在定州观察判官任内,“士子聚居常以百数,砺督教不倦” 。在对宋战争中,金朝同样网罗了一批儒生。攻破汴京后,虽曾索到博士十人,太学生堪充教师者三十人,但不太理想,后改为指名索要。降将刘彦宗还移文到河北,在已占领的州、县、镇 “搜索举人”,用文人来兴学立教。二是金廷自身培养师资,尤其重视女真人执教。有些女真人虽不是科举出身,却有文化素养,如耶鲁和讹离刺等从事官府教育,培养出合椿年、纥石烈良弼等杰出人物。纥石烈良弼设馆执教,“学徒常二百人” 。还有些女真科举出身者,也投身教育事业,如徒单镒 “明敏方正,学问该贯,一时名士皆出其门,多至将相”,同他一科中举共 27 人,前三名为中都路教授,第四名以下为各路教授。当时府、节镇、州学的教员,大多由考中进士者担任,这保证了师资队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学术素养。

学校方面,金朝的学校分为官私两种。官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太祖时期,“女直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此时虽有学习的行为,但还不属于正规学校 。到了天会年间,规定各路选送女真学生到京师学习,这才有了正规学校的雏形,纳合椿年、纥石烈良弼、曹清之、宗宪等都曾在这种官学里学习。天德三年(1151 年),金朝设立国子监,成为高级贵族官僚子弟的学府。世宗尤为重视教育,“中兴以来,敦复文教”,大定六年(1166 年)始设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僚的兄弟子弟入学读书 。大定十六年(1176 年)设府学十七处,招收生徒千人。章宗时,又设置节镇、防御州学六十处,诸路学生猛增到三千人。此外,金朝还翻译经史书籍,规定有二十六种书 “皆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作为必读教材,进一步推动了读经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展。私学在金朝也颇为兴盛,如傅伟文 “授徒以自给”,高林教授学生 “恒数百人”,王去非 “家居教授,束脩有余辄分惠人”,史天倪 “乃建家塾,招徕学者”,这些私学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学习儒家经典的机会。

在金朝文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太学的设立无疑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金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太学作为金朝的最高学府,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的重任。它为女真族和其他民族子弟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在太学中,学生们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涉猎历史、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思想内涵,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

许多从太学毕业的学生,凭借着在太学中积累的知识和素养,在金朝的政治、文化等领域崭露头角 。他们有的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官员,为金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出谋划策;有的则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成为了传播知识的使者,推动了金朝文化的繁荣 。例如,一些太学生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进士,进入官场后,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秉持着公正、廉洁的原则,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治理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有一些太学生选择在地方上担任教师,将自己所学传授给更多的人,促进了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

太学的存在,使得金朝的人才储备得到了极大的充实,为金朝的长治久安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它就像一个人才的孵化器,源源不断地为金朝输送着各类优秀人才,这些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推动着金朝社会的进步 。

太学还是儒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在这里,儒家思想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学习和讨论等方式,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教师们在课堂上,详细讲解儒家经典的内涵和要义,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准则和治国理念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

随着太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各地汇聚而来,他们在太学中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后,又回到各自的家乡,将儒家文化传播到金朝的各个角落 。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儒家文化在金朝统治区域内迅速扩散,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儒家文化中的 “仁”“义”“礼”“智”“信” 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金朝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同时,太学也吸引了一些汉族学者和文化名人前来讲学交流,他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学术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太学的文化内涵,也为儒家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太学的推动下,儒家文化在金朝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促进文化融合的重要纽带 。

在金朝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大金集礼》的出现意义非凡,它是金朝礼制的集大成之作 。这部四十卷的礼制书籍,诞生于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年),由礼部尚书张暐等人精心编纂进呈 。张暐,字明仲,莒州日照县人,他博学多才,对各类知识都有深入的了解 。从他丰富的任职经历,如从陈留主簿到礼部尚书,在不同职位上积累的经验和学识,都为他编纂《大金集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大金集礼》内容丰富,涵盖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多个方面 。它分类细致,编排有序,将金代的礼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汇集 。在尊号方面,详细记载了金朝历代皇帝尊号的确定过程和相关礼仪;册谥部分,则对皇室成员、功臣等的册封和谥号追赠的礼仪规范进行了阐述 。祠祀内容涉及各种祭祀活动的仪式、祭品、祭祀时间等 。朝会和燕飨部分,展现了金朝宫廷中重大集会和宴会的礼仪流程,包括官员的站位、仪式的程序、宴会上的礼节等 。仪仗和舆服部分,对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伍以及皇室成员、官员的服饰制度做了明确规定,体现了金朝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

这部典籍对后世研究金朝历史具有极高的价值,是《金史》中各志的重要蓝本 。元修《金史》时,其《礼志》《仪卫志》《舆服志》等都以《大金集礼》为依据 。然而,由于元人在修史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大量的删削剪裁,使得《金史》中相关内容比《大金集礼》简略,且存在不少脱漏和讹误 。例如在祭方丘仪中,《大金集礼》记载有前祭二日太尉告庙之仪,而《金史》却遗漏未载;在陈设馔幕方面,《大金集礼》表明有东门、西门两处,坛上及神州东方、南方之馔陈于东门外,西方、北方之馔陈于西门外,而《金史》仅记载设于东门外,与实际礼制不符 。通过《大金集礼》,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金朝礼制的真实面貌,纠正《金史》中的错误,还原历史的细节 。

《大金集礼》不仅仅是一部礼制典籍,更是女真文化与汉文化在礼制方面深度融合的有力见证 。在祠祀礼仪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种融合的痕迹 。金朝的祭祀活动,既保留了女真族传统的祭祀对象和仪式,如对长白山等自然神灵的崇拜,在祭祀仪式中融入了女真族的传统舞蹈和音乐 。同时,又大量吸收了汉族的祭祀礼仪和文化内涵 。像祭祀祖先的仪式,借鉴了汉族的宗庙祭祀制度,在祭祀流程、祭品的选择和摆放等方面都遵循了汉族的传统规范 。

在朝会和燕飨礼仪中,也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从官员的站位和礼仪程序来看,参照了汉族王朝的朝会制度,以彰显等级秩序 。但在宴会的饮食和娱乐方面,又保留了女真族的特色,如提供女真族喜爱的美食,表演女真族的传统歌舞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在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

这种文化融合对金朝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通过共同遵循这些融合后的礼制,女真族和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在文化上找到了共通点,增进了彼此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冲突 。它提升了金朝的文化软实力 。融合后的礼制更加丰富和完善,展现了金朝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关注和交流,提高了金朝在当时的国际影响力 。它也推动了金朝社会的文明进步 。汉族先进的礼仪文化和思想观念融入金朝社会,促进了金朝社会在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发展,使金朝社会更加文明有序 。

金朝文化发展对自身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极为深远的。在民族凝聚力方面,通过尊崇儒学、设立太学以及文化融合等举措,不同民族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上找到了归属感 。女真族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在学习儒家经典、遵循共同的礼制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减少了民族间的隔阂 。这种文化上的统一,使得金朝境内的各个民族能够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金朝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

在巩固统治方面,儒家思想中的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等观念,为金朝统治者的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强化了皇权的权威性 。太学培养出的大批人才,充实到各级官僚机构中,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大金集礼》等礼制典籍的编纂,规范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使金朝的统治更加有序和稳固 。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学术的繁荣 。学校的设立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 。学术研究的活跃,如对儒家经典的阐释、历史的编纂等,推动了思想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繁荣也带动了文学、艺术、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

金朝文化发展对后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方面 。在元朝时期,金朝所推动的民族融合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发展 。元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王朝,金朝时期女真族与汉族等民族之间的融合,为元朝时期各民族之间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与融合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文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朝,继续鼓励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更加稳固 。

在文化传承上,金朝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和传播,使得儒家思想在北方地区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承 。这为后世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强化提供了基础 。《大金集礼》等典籍所记载的礼制,对后世的礼仪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朝时期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也为后世的文化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

金朝文化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融合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展示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金朝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来源:胖五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