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话筒主持人”逛吃四川中路,网友为这样上海特产“吵翻”,你站哪个?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2 11:09 1

摘要:5月10日下午,中国金话筒奖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秦畅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共同带领市民朋友们“走读”四川中路,透过老味道和老建筑揭秘四川中路的“隐性文化密码”,在近3个小时的直播中,先后来到了久事商务大厦、大壶春、丰裕

5月10日下午,中国金话筒奖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秦畅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方笑一共同带领市民朋友们“走读”四川中路,透过老味道和老建筑揭秘四川中路的“隐性文化密码”,在近3个小时的直播中,先后来到了久事商务大厦、大壶春、丰裕生煎、上海外滩艺术中心 、上海电器大楼、弦月窗露台、三菱洋行旧址/美孚大楼、华尔道夫酒店、联谊大厦、老正和本帮菜、古城公园等,微信视频号及抖音视频号两个平台观看总人数在5.2万,收获70万点赞数,评论区更是热热闹闹。不过要说哪个话题引发观众最热烈的讨论,那一定是上海人记忆中最美妙的味道之生!煎!馒!头!

在上海滩众多小吃里,大概数生煎馒头最有烟火气。在上海,生煎全称为生煎馒头。生煎起源于元代,在明清时期盛行于江浙沪地区,而上海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商业化经营,此后风头渐渐压过其他地区。

舌尖第一站:大壶春生煎

秦畅老师和方教授一起来到四川中路上的大壶春,在“资深生煎爱好者”方教授的推荐下,两人点了一锅综合口味的小锅生煎,方教授还分享了关于清水生煎和浑水生煎的“知识点”,让许多年轻的生煎爱好者恍然大悟:原来生煎也有那么多讲究。

大壶春生煎是“清水派”代表,清水派也被上海人认为是地道而传统的上海生煎,这也是老上海人心中最地道的滋味。大壶春的清水派生煎,皮用的是发面,收口朝上,皮略厚,肉馅是不放猪皮冻的,因此汤汁比较少,没有浑水派爆浆的口感,虽没有鲜美浓郁的汤汁,但吃起来不油腻,口感特别清爽,因使用的是发酵面团,更加突出蓬松外皮的面粉香气,贴近锅底的一面煎的焦黄酥脆,吃一口回味无穷,越嚼越香,美味非凡,一直被广大吃货奉为正统。不过也有人吐槽过“清水生煎”,说这几乎像是吃馒头了。事实上这吐槽十分有道理,因为上海人叫生煎的全称就是:生煎馒头。

舌尖第二站:丰裕生煎

在品尝完大壶春的招牌特色生煎后,秦畅老师两人来到了仅仅几步之遥的丰裕生煎里头,如果说大壶春是生煎馒头界宗师级别的存在,那么丰裕算得上是弄堂里的“隐世高手”——国营老味道守望者。这一次,两位老师听从了评论区的建议,给生煎配上了一碗油豆腐粉丝汤。

说起来,丰裕生煎算是“混水生煎”的代表之一,也被称为老式生煎,做法为苏北做法,使用半发面,以鲜猪肉加肉皮冻为主,特色为皮薄、底脆、汁浓、肉紧,开口朝下,以求有汤,浑水派生煎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汤汁丰盈了,由于生煎皮用半发面,而且收口朝下,所以浑水生煎的皮很薄,吃起来就是讲究满满的都是肉馅汤汁。

想要知道秦畅老师是更爱大壶春还是丰裕生煎?在搭配生煎的时候更喜欢咖啡还是粉丝汤?可以去直播回放中找找答案哦!

尖第三站:老正和生煎

老正和1933年启市至今,历经战火与城市变迁,始终扎根老城厢,以“价廉物美”的弄堂小吃闻名。老正和生煎与大壶春同出一脉,师承上海生煎鼻祖“萝春阁”,全发酵工艺传承自民国时期的市井味道。

虽属清水派,但通过“慢煨肉馅”工艺析出微量肉汁,咬破时既有湿润感,又避免浑水派“烫嘴”风险。临街窗口直面煎锅,路人可见师傅“三翻三转”的煎制手法,油花飞溅间,香气弥漫整条街巷。

尖第四站:小杨生煎

在偌大的绿色草坪上,背靠着上海“三件套”,两位老师席地而坐,品尝起了小杨生煎。

小杨生煎的卖点在于“生煎皮厚度仅0.3cm,包裹20g肉馅+15ml皮冻汤汁,咬开瞬间汤汁喷射,形成‘视觉+味觉’双重冲击。”但不少老饕也有质疑:“工业化生产失了灵魂,如面皮采用机器压制,褶子数低于传统标准,外形呆板,汤汁量过多,稀释肉香,且皮冻添加量波动导致口感不稳定。”等等,但作为浑水派的后起之秀,小杨生煎绝对是拿捏住了年轻人的流量密码,创造了不少“记录”,日均80万只的销量、260+门店的规模,也足以证明其商业模式的成功。

评论区中,观众们源源不断刷屏自己心目中喜爱的生煎馒头,浙江中路上的蔡舒记、重庆北路的东泰祥、望云路生煎也都人气颇高,要说起来,每个人心中最爱的生煎馒头都不尽相同,爱生煎馒头的理由也是各式各样,有人爱发酵面团里封存的老城厢记忆,有人爱弄堂里升腾的国营老味道,有人爱煎锅前飞溅的市井烟火,有人爱花式口味的爆汁瞬间……生煎馒头,从来不只是面粉与肉馅的化学反应,一起来评论区,晒出你的“生煎哲学”吧。

如何查看回放

来源:上海黄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