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种田里的追光者”-专访玉米育种专家李清峰及其“青春育种团”:把丰收的希望播撒在每一寸土地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1:22 1

摘要:在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的海南南繁基地,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里,李清峰正戴着草帽弯腰给玉米授粉。从2005年踏上玉米育种之路至今,他的皮肤早已被烈日晒成古铜色,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玉米材料的生长数据。这位扎根农田二十年的育种专家,用青春践行着“让农民增

在河南黄泛区地神种业有限公司的海南南繁基地,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里,李清峰正戴着草帽弯腰给玉米授粉。从2005年踏上玉米育种之路至今,他的皮肤早已被烈日晒成古铜色,手中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玉米材料的生长数据。这位扎根农田二十年的育种专家,用青春践行着“让农民增产增收”的初心,也带领着一支年轻化的团队,在种业振兴的征途上稳步前行。

从“看客”到“耕者”

父辈在农田里的辛劳身影,是李清峰对农业最初的认知。“农业是非常艰辛的活,从小我看到爸爸妈妈都非常辛苦,每当我看到粮食减产的时候,我都心里非常揪心,我从小都想着我长大以后,要培育一个好的品种,”回忆起入行初衷,李清峰的眼神里满是坚定。2000 年,他毅然报考河南科技学院农学专业,专攻遗传育种,5年后加入黄泛区地神种业,从此踏上“为农民育好种”的漫长征途。

二十年时光,他从跟着老师学习的“育种新人”成长为团队带头人,见证了玉米育种的漫长与艰辛:“培育一个好品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代两代人完成的工作。”每年的10月到次年4月,他和团队都会奔赴海南南繁基地,在烈日下进行加代育种——这是加速品种选育的关键环节,也是他口中“全年最忙的日子”。

用热爱对抗艰辛

李清峰对玉米育种的热爱,源于对农民深深的牵挂。近年来,天气状况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愈发显著。每当看到农民因丰收而露出笑容,他满心欢喜;而面对因倒伏、病害等导致的农作物受损、减产,他又揪心不已。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品种,并不是每个品种每年在每个地方都表现比较好,”面对镜头,李清峰眉头紧锁,忧虑之情溢于言表,“特别这几年穗腐病、锈病、茎腐病等各种病害、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对我们农业这个考验,倒伏、减产,我感觉这个情况是对我触动非常大,当时我一直在想,我要培育出一个好的玉米品种,能够让农民增产增收。”

决心易立,践行却难。说起育种艰辛,李清峰感慨颇多,那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吃苦时光”:南繁时,每天早晨7点下地,套袋、授粉、记载数据,每天平均工作10小时,“一天下来,脖子、腿、腰酸痛难忍,躺床上都不想起,”李清峰憨憨一笑。3-4月收获季,海南气温超30℃,浑身是汗;家乡6月底至7月上中旬及8月上旬的授粉季,持续一个半月,35℃高温似蒸笼,他在玉米田穿梭,衣服从来没有干过。“尽管全年无休,但一想到能把优良品种送到农民手中,有个好的收成,便是我最大的动力!”

团队凝聚育种强大合力

李清峰所在的玉米育种团队,由6位热爱农业的成员组成。他们年龄跨度从70后到00后,既有经验丰富的研究员,也有充满朝气的年轻力量。面对艰苦的工作,团队成员始终齐心协力。每年授粉、田间调查、考种等任务繁重,但大家都积极主动完成工作。

00后女孩王瑞锦穿着印有卡通图案的短袖,笑称自己是“袁隆平爷爷的粉丝”:“从小就喜欢农业,袁隆平是我们的榜样,尽管在南繁基地做加代很辛苦,但还是要坚持,传承他的育种精神。”

另外一名00后小伙子孙梦琪深感使命在肩:“现在国家对粮食安全保障,需要我们年轻人去做贡献。虽然我工作时间短,但收获颇丰。虽然今年过年不能回家过年,会有遗憾,但我也想做出更好的成果。”

谈及农业技术发展,李清峰展现出育种人的敏锐:“现在黄淮地区面临锈病、茎腐病、倒伏三大难题,我们正联合河南农大、贵州农科院等单位,引入热源材料和抗逆基因,改良自交系。”他也坦言挑战重重:“育种是漫长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坚持。我们希望我们的品种能够走出去,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把“苦日子”酿成“甜希望”

所有的艰苦和疲累,都在看到成果的那一刻化作甘甜。“目前我们有五个品种,是通过国家审定,其中泛玉298、泛玉398、还有606是我们目前推广比较好的3个品种,另外,泛玉778、533等正在参加黄淮区试,潜力无限,而与河南农大、贵州农科院等多家科研强校强院强强联合,组配出一批紧跟时代需求的新品种,预计3-4年内,将大幅提升市场占有率,为社会创造可观价值。”李清峰如数家珍般介绍,“特别是与贵州农科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培育的5个品种在黄淮试验中表现优异,收获了农民和大型企业的广泛认可。”

谈及技术创新,李清峰更是难掩兴奋:“母本制种产量有了突破性进展,选育成功的自交系制种产量有望达到每亩1200斤甚至1500斤,品种转化率高,一亩地制种一般可达300袋左右,部分新选自交系每亩能达到400袋,单穗粒数500-600粒。父本方面,与贵州农科院旱粮所、河南农大、福建农科院合作,选出一批优良材料,对提升品种综合抗性和配合力有重大意义。未来三年左右,团队有望推出一批新材料。”

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丰收答卷

采访接近尾声,李清峰原本沉稳的语调陡然一颤,眼眶泛起红意,几次欲言又止后,终是哽咽出声:“早些年,家里人并不支持我投身育种工作,盼着我多些时间陪伴,而我却总是因为育种连续性的工作,无法满足他们的期待。”从苗期到拔节、成长,从杂交种选择、考察到报审,每个环节都需精心把控、细致记载,容不得半点马虎。为了育种事业,他去年10月至今都没回过家,这份亏欠成了他心底难以言说的痛。

“好在这些年,家人从最初的反对渐渐转为理解,他们知道我做的事意义非凡。”李清峰缓缓说道。

“农业是艰辛的工作,更是伟大的事业。能培育出优良品种,为公司、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是我们育种人最大的心愿。”李清峰深吸一口气,目光望向远方,“我希望年轻人能够一如既往的坚持这个岗位,能够培育出更好的品种,把自己的工作做扎实,不怕苦不怕累,曙光一定会出现在大家眼前!”

李清峰的宿舍陈设极简,唯有墙上挂着的草帽和工作服默默诉说着育种人的日常。临别时,王瑞锦和孙梦琪正蹲在地里给玉米套袋,远处,李清峰的身影已融入青纱帐,成为万千玉米中最挺拔的“一株”。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他们用坚守和付出,诠释着对玉米育种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也让我们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希望与未来。

来源:农资宝典优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