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另一边,村委会主任魏广渊的笔记本电脑“叮咚”响个不停,只见他指尖翻飞,熟练接单。每卖一单,他就当场给村民结现。屏幕显示,上午8点刚过,直播间在线人数已破万,成交额1900多元。
“咱村的大集开市喽!”5月8日清晨,随着村党总支书记张慧琳的清脆吆喝声,灵璧县杨疃镇邱庙村村部前的广场上顿时热闹起来。
篮里的土鸡扑棱着翅膀,笼中的白鹅“嘎嘎”叫唤,村民们挎着竹筐,推着小车,笑盈盈地将自家土特产摆到手机直播镜头前。
“家人们,这鹅蛋刚从窝里捡的,还带着鹅的体温呢!”张慧琳拿起两枚青玉般的鹅蛋,对着镜头晃了晃。不到一分钟,60枚鹅蛋就被网友抢购一空。
这时,村民曾凡翠抱着老母鸡,凑近了镜头:“这散养鸡吃了两年的草籽和虫子,炖出来的汤能香飘半里地!”话音刚落,直播间就有人下单,乐得曾凡翠咧嘴直笑。
另一边,村委会主任魏广渊的笔记本电脑“叮咚”响个不停,只见他指尖翻飞,熟练接单。每卖一单,他就当场给村民结现。屏幕显示,上午8点刚过,直播间在线人数已破万,成交额1900多元。
“咱村部门前的‘大集’每天一场,7点开锣,8点半收摊,误不了村民生产,也不耽误咱村干部办公。”张慧琳抹了抹额头的汗,对记者说,“每天喊得口干舌燥,但看到乡亲们能多卖点钱,心里美滋滋的。”
“来村部‘赶集’比起跑十几里路去镇里‘赶集’,可划算得多哟!”村民冉现林说,以前上镇里的集市,来回折腾不说,东西还卖不上价,如今离家没几步就卖掉了,价钱还挺好。
“这个‘大集’办得太好啦!只要是土货,有多少都能卖掉。”曾凡翠拎着空篮边往家走边说,她最近加盖了鸡舍鸭棚,新买了一些鸡苗和鸭苗。“上海的、江苏的、广东的,都等着买我的土鸡煲汤呢。”曾凡翠笑道。
今年以来,邱庙村创新落实灵璧县开展的“文明实践乡村振兴直播间”工程,为村民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村里还精准摸排26户低收入家庭,重点帮他们开展线上直销,实现户年均增收逾2000元。
“5月8日,曾凡翠户:鸡蛋26枚、鹅蛋13枚、2年母鸡一只,收入249元;冉现林户:梅干菜5斤、干马齿苋15斤、干豆角5斤,收入225元……”村部桌子上放着“直播台账”,记录每户每日的销售明细以及网友的需求。“有明白账,才能清楚乡亲们增收了多少;知道网友需要啥,下次好备货。”张慧琳说。
“直播间卖的不光是土特产,更是咱村的品牌啊!”村“两委”干部化身“品控官”,每天在现场认真验货。“消费者的‘五星好评’比啥都金贵。”村民们说,咱的东西一定得正宗,得让人家买了还想买。
“咱村直播火了,今天又增粉200多。”张慧琳说,账号粉丝数已有4.9万多人,村民带到“大集”上的土货基本当天卖完,实现“农民干、直播卖,群众富、百业活”的良性循环。
·编后·
集市办到村民“家门口”,便利送到百姓“心坎上”,传统“赶大集”的烟火气与直播带货的新潮流碰撞出增收实效。村部前的“大集”,不仅是农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变,更藏着基层治理的温度和乡村振兴的密码。
■ 本报记者 何雪峰
来源:安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