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我在镇上摆摊,一军装小伙忘付钱,我没追究,不料收获好姻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1 22:49 1

摘要:"喂,同志,你没给钱呢!"我冲着那匆匆离去的军装背影喊道,声音很快被嘈杂的早市人声淹没。

一碗面的缘分

"喂,同志,你没给钱呢!"我冲着那匆匆离去的军装背影喊道,声音很快被嘈杂的早市人声淹没。

他已经消失在人潮中,只留下碗里几根残余的面条,还有一点飘着葱花的汤水。

我叫周秀芝,1980年那年,我刚满二十五岁,在县城西街摆了个面摊。

那时候刚改革开放不久,大家都想着法子过日子,我也不例外。

生活就像一锅沸水,你不往前走,就会被烫伤。

我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出了意外,留下我和五岁的儿子小军相依为命,户口本上一下子就少了顶梁柱。

单位发了五百块抚恤金,算是我的创业资金了。

没文化的人,只能靠这双手,靠着婆婆教我的手艺,支起了这个面摊。

西街是县城最热闹的街道,一条不宽的青石板路,两边是低矮的平房和几栋新起的两层小楼。

每天凌晨四点,我就得起床和面、熬汤底。

儿子小军还小,我只能把他放在摊位旁的小板凳上,一边煮面一边照看。

婆婆帮着带孩子,可她年纪大了,腿脚不便,只能在家里帮忙。

那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支起了炉子,背着儿子出了门。

清晨的空气里夹杂着露水的味道,街边的杨树叶子沙沙作响,偶尔有早起的老人推着吱呀作响的自行车经过。

县城的早市热闹,来来往往的人脚步匆匆,大家都忙着生计。

"秀芝,今天的葱油饼看着真香!"隔壁卖馒头的张大婶喊道。

我笑笑,低头忙着和面。

面摊虽小,但样样讲究,卤蛋要卤得透,葱花要切得细,油泼辣子要现做现用,这样才能留住回头客。

卖了一上午,汗水湿透了衣背,我的手上起了几个水泡,可看着摊前络绎不绝的人,我心里是甜的。

中午时分,人流稍微少了些,我才坐下来喘口气,给小军喂了几口稀饭。

就在这时,一个穿军装的年轻小伙子来了,他的肩章在太阳下闪着微光。

他站在摊前,眼睛发亮:"大姐,来碗牛肉面。"

我打量他,黝黑的脸庞上有几道风霜的痕迹,眉宇间有股倔强,看上去比我小不了几岁,却叫我大姐,让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好嘞,马上就来!"我应着,麻利地下了面条,舀上熬了一早上的牛肉汤。

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嘴角还挂着一点汤汁,突然被什么人叫住,匆匆离开,竟忘了付钱。

我叹了口气,也没追。

那年月,一碗面三毛钱,不多,可也是我半天的心血啊。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面摊的生意还算可以,小军也渐渐懂事,会帮我递筷子拿碗了。

三天后,那身影又出现在我的面摊前。

这次我看清楚了,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胸前别着一枚闪亮的军功章,脸上有些窘迫。

"大姐,对不起,上次走得急,忘了给钱。"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钱,是两碗面的钱。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还会回来,在这个物价上涨、人心浮躁的年代,这样的诚信实属难得。

"没事,大家都忙。"我接过钱,忍不住多看了他一眼。

"你叫什么名字?"我问,心里竟有些好奇。

"李志军,刚从边疆回来探亲。"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眼里闪烁着真诚的光芒。

"我叫周秀芝,这是我儿子小军。"小军躲在我身后,怯生生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军人。

志军蹲下身,摸了摸小军的头:"小伙子,长大了要像你爸爸一样,做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我爸爸不在了。"小军小声说道,眼里含着泪花。

志军愣了一下,抬头看我,我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

那天,他在我的摊子前坐了很久,吃了一碗面,又要了一碗,跟我聊起了他在边疆的事。

他说那里的沙尘暴能把人吹得站不住脚,冬天冷得连呼出的气都能结冰,但战友们从不叫苦叫累。

听着他的话,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比我这小小的面摊宽广得多。

后来,他常来我摊子帮忙。

天冷了,帮我添炭;下雨了,帮我支棚子;生意忙了,帮我和面。

那时县城的日子也不容易,改革开放刚起步,物资还不丰富,但大家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他每次来,总带些边疆特产,腊肉啊,干果啊,说是让我尝尝。

小军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志军叔叔",常缠着他讲部队里的故事。

有时候我忙不过来,他就帮我接待客人,动作麻利得很,好像天生就知道怎么做似的。

渐渐地,我的面摊上多了些他的痕迹。

一个手工钉的木架子,用来挂毛巾;一个特制的灶台,比原来的省煤;还有一个小风扇,在夏天给我和小军带来一丝凉意。

街坊邻居都看在眼里,背地里不知道说了多少闲话。

邻居王婶是个热心肠,她手里攥着刚发的工资,来吃面时对我说:"秀芝啊,人家志军对你有意思呢。"

我吓一跳,手中的筷子差点掉进锅里:"王婶,您胡说什么呢,人家志军可是军人,前途无量,我这寡妇带着孩子,怎么配得上他?"

"傻丫头,你才多大?二十五岁,正是好年华。"王婶笑眯眯地说,"再说了,现在提倡婚姻自由,你们两情相悦,有什么不可以的?"

我心里乱糟糟的,低头专心煮面,不敢再接王婶的话茬。

那天晚上,我在炕头翻来覆去睡不着,想起志军看我的眼神,温柔中带着坚定,又想起丈夫去世前嘱咐我要好好活下去的话。

日子过得飞快,一晃就是一个多月。

这天,志军来得格外早,帮我支起了摊子,但脸上少了往日的笑容。

"怎么了?"我一边切葱花一边问。

"我要回部队了。"他静静地说,"探亲假结束了。"

我手一抖,刀差点划到手指,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揪了一下。

"那、那挺好的,部队是你的家。"我强作镇定,笑着说道,却不敢看他的眼睛。

那天的面摊格外忙碌,好像全县城的人都约好了要来吃面似的。

志军一整天都在帮我,默默地洗碗、添水、和面,忙得汗流浃背,却一句抱怨也没有。

晚上收摊,他帮我把东西都收好,两人沿着河堤慢慢走回家。

夏夜的风带着槐花的香气,远处传来收音机里播放的《懂你》,几个孩子在河边追逐玩耍。

"秀芝,明天一早我就走了。"志军停下脚步,认真地看着我。

"嗯,路上小心。"我点点头,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我有话想对你说。"他深吸一口气,"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月光下,他的眼神格外真诚:"我想...等我转业回来,可以娶你吗?"

我惊讶地看着他,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第一次看见你,你对那些买不起面的老人总少收钱,有时候干脆免费,我就知道你心善。"他继续说道,"这些日子看你独自抚养孩子,还要养家,我敬佩你的坚韧。"

我红了脸,眼泪却不由自主流下来。

"可我...我带着孩子,又没什么文化,你..."我哽咽着,说不出完整的话。

"小军很好,我也喜欢他。"志军握住我的手,"我在部队这些年,见过太多生离死别,明白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你和小军就是我想要守护的家。"

那一刻,我心里的坚冰融化了,多年来独自支撑的疲惫和委屈一下子涌了出来,化作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我愿意等你回来。"我终于鼓起勇气,说出了心里话。

他笑了,眼睛亮得像星星:"那我们就说定了!"

第二天一早,我和小军去车站送他。

小军依依不舍地拉着他的衣角:"志军叔叔,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很快,等叔叔办完转业手续,就回来跟你和妈妈一起生活。"志军摸摸小军的头,又转向我,"你们等我。"

"我们等你。"我笑着点头,心里却满是不舍。

汽车启动,扬起一路尘土,我站在原地,直到看不见车的影子才转身离开。

回去的路上,小军问我:"妈妈,志军叔叔真的会回来吗?"

"会的,他答应过的事,一定会做到。"我握紧小军的手,心里却隐隐有些忐忑。

毕竟,这世界变化太快,人心更是难测。

回到面摊,一切如常,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以前志军帮我洗的碗,现在要自己洗;以前志军帮我扛的面粉袋,现在要求邻居帮忙;以前下雨时志军会撑伞送我回家,现在只能自己淋着雨小跑。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从未间断给志军写信,讲述县城的变化,小军的成长,以及我们的期盼。

信封上贴着当年刚发行的"猴票",那鲜艳的红色和活泼的猴子图案,仿佛也在表达我内心的喜悦和期待。

志军的回信不多,但每次都很长,详细地讲述着他的转业准备,以及对未来的规划。

三个月后的一天,县城下起了大雨,天色阴沉得像要塌下来似的。

我撑着伞站在摊位前,招呼着为数不多的客人,心里有些发愁,这雨要是再下大点,今天怕是要白忙活了。

"秀芝!"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雨幕中传来。

我抬头,看见志军穿着便装,顶着雨向我跑来,手里拿着一个公文包,大概是为了不让里面的东西淋湿,一路小跑着。

"志军?"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你怎么回来了?"

"转业手续办好了!"他喘着气,脸上的雨水和汗水混在一起,"从今天起,我就是县里农机站的一名技术员了!"

我惊喜地看着他,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走,收摊,今天我请客!"他帮我一起收拾东西,脸上的笑容怎么也藏不住。

我们找了个小饭馆,志军点了几个家常菜,还要了一瓶汽水,那在当时可是稀罕物。

"来,为我们的未来干杯!"他举起汽水杯,眼里闪烁着光芒。

我们用汽水碰杯,小军兴奋地一口气喝了半杯,打了个响亮的嗝,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秀芝,这是我的户口本和工作证明。"饭后,志军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叠文件,"下个月,我们去登记结婚,好吗?"

我看着这个刚刚转业的军人,眼里满是真诚和期待,点了点头:"好,我们去登记。"

十一月的县城已经很冷了,但婚姻登记处里却暖意融融。

我穿着一件新买的红色毛呢外套,志军穿着他的军便服,我们在薄薄的结婚证上按下了手印。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志军握着我的手,眼里满是柔情。

婚后,我们暂时住在我租的小平房里,条件虽然简陋,但日子过得踏实而温馨。

志军跟我一起摆摊,他的手很巧,学什么都快,没多久就能独立操作整个摊位了。

晚上,我们围坐在煤油灯下,志军教小军念书写字,我在一旁缝缝补补,听着他们父子俩的读书声,心里满是幸福。

日子艰难,但志军从不叫苦。

他下班后就来帮我摆摊,周末还兼职修理自行车,多挣些钱。

渐渐地,我们的生活有了起色,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攒了些钱。

1982年,县里开始发展个体经济,志军提议我们扩大规模。

他说:"秀芝,你的手艺这么好,应该让更多人尝到。不如我们开个小面馆吧!"

我有些犹豫:"可是开面馆需要不少钱,我们拿得出来吗?"

"我们这些年的积蓄,再加上我在农机站的工资,应该够了。"志军信心满满,"再说,现在银行也开始对个体户贷款了,我们可以试试。"

就这样,我们租下了城西一间小门面,贴上了红色的"顺意面馆"招牌。

开业那天,县里不少人都来捧场,门口摆了整整三桌,热闹非凡。

志军负责前台招呼客人,我在后厨掌勺,小军放学后帮忙端茶倒水,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县城的面貌日新月异,我们的面馆生意也越来越好。

1985年,我们买下了面馆所在的房子,还添置了彩电、冰箱等家电,生活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小军也在学校表现出色,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是我们的骄傲。

1988年,物价上涨,市场动荡,不少小商贩都撑不下去了。

我们的面馆也受到影响,顾客明显减少,利润大不如前。

志军却看得很远:"秀芝,这是暂时的,咱们得学会抓住机会。"

他提议我们开发新品种,引进了兰州拉面的做法,还研制了几种特色小吃。

果然,这些新品很快赢得了顾客的喜爱,面馆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潮。

志军辞去了农机站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我们的面馆事业中。

他学习新的管理方法,引进先进设备,面馆的规模不断扩大。

我们开了第二家分店,然后是第三家、第四家...

1993年,小军考上了大学,成为我们村子里第一个大学生。

送他上大学那天,我和志军都红了眼眶。

"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志军拍着小军的肩膀说。

小军点点头:"爸,妈,你们放心,我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当年那个懵懂的寡妇和迷茫的孩子,已经在志军的陪伴下,走过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

2000年,小军大学毕业,带着女朋友回来,说要结婚。

女孩文静懂事,很得我和志军的喜欢。

婚礼上,看着一对新人幸福的笑容,我不禁感慨万千。

如今三十年过去,我们的小面摊早已发展成为当地知名的连锁餐饮企业。

儿子接手了公司的管理,带领企业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每到夏夜,我和志军常坐在老屋后院,回忆那些艰难又温暖的岁月。

"你知道吗?"志军握着我的手说,"那天我第一次离开没给钱,是因为接到战友电话说家中有急事。后来我总想,如果你当时追出来骂我一顿,我们之间的缘分会不会就此断了?"

我笑了:"可能是老天注定吧,一碗面的缘分,要我们用一辈子来品味。"

月光下,志军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初。

我靠在他肩头,听着院子里知了的鸣叫,想起那个遥远的1980年,我在西街摆摊时的忐忑与期盼。

这些年,我们见证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物资匮乏到商品丰富,一路走来,有苦有甜,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那碗忘付钱的面,连接了我们的一生,也见证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奋斗与成长。

我常想,生活就像一碗面,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滋味,需要慢慢品尝,细细体会。

而我,很庆幸能有志军一起,共同品味这碗人生的面,从清汤寡水到滋味丰富,从艰难岁月到幸福人生。

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