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宣布达成全面停火协议,这一消息一度被外界视为南亚局势缓和的积极信号。然而,停火协议生效后不久,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再次传出爆炸声,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击落对方无人机,使得这一夜的局势依旧不明朗。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印巴关
2025年5月10日,巴基斯坦和印度宣布达成全面停火协议,这一消息一度被外界视为南亚局势缓和的积极信号。然而,停火协议生效后不久,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再次传出爆炸声,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停火协议,击落对方无人机,使得这一夜的局势依旧不明朗。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印巴关系的复杂性和克什米尔问题的敏感性。
## 停火协议的宣布与争议
2025年5月10日,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巴基斯坦和印度已同意立即实施全面停火,结束近期持续升级的军事冲突。几乎同一时间,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也证实了这一消息,表示印巴已同意停火。根据协议,停火自印度标准时间10日17时(伊斯兰堡时间16时30分)生效。
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对停火协议的表述存在明显差异。巴基斯坦方面强调这是"全面停火",达尔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巴方始终以地区和平与安全为重,同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印度方面则使用"达成停火协议"的表述,外交秘书唐勇胜在记者会上宣布"印度同巴基斯坦达成停火协议"。这种表述上的差异为后续的互相指责埋下了伏笔。
巴基斯坦外交部随后发布声明,称巴方"始终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在追求和平的努力中从未放弃巴主权与领土完整"。而印度方面则强调停火协议是在印度外交部的协调下达成的,暗示印度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 停火后的冲突与互相指责
尽管双方宣布了停火协议,但实际局势并未立即得到缓解。停火生效后不久,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就再次传出爆炸声。这一情况立即引发了双方的互相指责。
印度外交部在10日夜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外交秘书唐勇胜明确表示:"过去几个小时,巴基斯坦违反了停火协议,印度军队正在对巴基斯坦此次入侵边境的行为予以回应"。他进一步强调:"此次入侵行为应受谴责,巴基斯坦应承担相应责任,并立即停止相关行为。印度武装部队正密切关注局势,并已接到指示,严厉打击任何再次侵犯边境的行为"。这种强硬表态显示出印度对停火协议被违反的强烈不满,并暗示可能采取进一步军事行动。
面对印度的指责,巴基斯坦方面迅速作出回应。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明确表示:"巴基斯坦没有违反任何停火协议,印度媒体的所有此类报道都是毫无根据的"。他强调:"巴基斯坦不会有任何违反停火的行为,也没有考虑过这一点。这是一个庆祝的时刻,人们正在欢庆,因为这是我们的一次胜利"。这种庆祝口吻与印度的谴责形成了鲜明对比。
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也在当天发表全国讲话,庆祝巴印达成停火协议,并表示"巴方希望通过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印度水资源分配问题及克什米尔问题"。这一表态试图将停火与未来的和平谈判联系起来,为巴方争取政治主动权。
在政治互相指责的同时,军事层面的对抗仍在继续。消息称,巴基斯坦防空系统在白沙瓦机场附近击落一架印度无人机。这一事件表明,尽管高层达成了停火协议,但基层军事行动仍在继续,双方对"停火"的理解和执行存在明显差异。
作为回应,印度多家媒体报道称,印度防空部队也对巴基斯坦无人机进行了拦截。这种"以牙还牙"的做法显示出双方在军事层面仍处于对峙状态,停火协议尚未完全落实。
无人机已成为印巴冲突中的新焦点。与传统的军事行动相比,无人机作战具有成本低、风险小、灵活性高等特点,可能成为未来印巴对抗的主要形式之一。此次双方互相击落无人机的事件,也预示着印巴军事对抗可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印巴此次达成停火协议,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考量。从表面上看,这是双方在持续数周的紧张局势后选择缓和冲突的结果;但从深层分析,停火协议的达成反映了双方在战略、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考量。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林民旺分析认为:"印度或巴基斯坦,从一开始就不会想打大规模战争、不想打全面战争。印度政府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议程,让国内民众'出口气'。巴基斯坦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不支持该国展开长期战争"。这一观点解释了为何双方在军事行动后迅速选择停火。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刘宗义则认为,印巴此次停火达成了"一场胜利,各自表述"的效果。这种表述意味着双方都从停火中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印度可能将停火视为对巴基斯坦的"教训"成功,而巴基斯坦则可能将停火视为避免了更大规模冲突的胜利。
从军事角度看,印度5月7日发起的"朱砂行动"和巴基斯坦随后启动的"铜墙铁壁"军事行动,可能已经使双方达到了各自的战略目标。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表示,"朱砂行动"已行使回应权,回应了针对印度领土的袭击。这意味着印度可能认为已经完成了对巴基斯坦的"惩罚",没有进一步升级冲突的必要。
此次印巴冲突和停火协议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地区自印巴分治以来一直是两国冲突的核心问题,双方为此进行了多次战争和大规模军事对抗。
此次冲突的导火索是印控克什米尔地区4月22日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枪击事件。印度指责巴方与这次事件有关联,而巴方予以否认。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克什米尔问题的敏感性,任何小规模的暴力事件都可能引发两国之间的全面对抗。
值得注意的是,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庆祝停火协议的讲话中特别提到,希望通过和平对话解决"印度水资源分配问题及克什米尔问题"。这表明水资源问题也成为印巴关系中的新焦点,可能对未来的关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叶海林认为,印度7日发表声明说,当天凌晨行动"经过测算",是"负责任的","不以升级局势为目标",这至少在措辞上表明印度更希望通过一次有限军事打击,来缓解国内压力。这种分析也适用于此次停火协议,双方可能都希望通过有限行动来达到政治目的,同时避免全面冲突。
面对印巴局势的紧张,国际社会也作出了反应。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印巴两国保持最大限度的军事克制。这一表态虽然温和,但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印巴冲突的普遍担忧。
美了和巴基斯坦在"美国彻夜调停"下达成"全面而直接"的停火。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类似声明,赞扬印度总理莫迪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拥有"选择和平的智慧、审慎和政治家素养"。这些表态显示美国对印巴局势的介入程度,尽管有专家认为"停火主要并非美国功劳"。
从后续发展看,印巴高级将领定于12日再次会谈。这一安排表明双方仍希望通过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但会谈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巴基斯坦方面在宣布停火后立即采取实际行动,全面恢复领空开放,全国所有机场和各类型航班均恢复正常运营。这一举措显示出巴方对停火协议的认真态度,也为未来关系的正常化创造了条件。
从表面上看,印巴双方在5月10日达成了全面停火协议,这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停火后的互相指责、军事对抗和局势不明朗,表明印巴关系仍处于脆弱状态。
此次事件再次证明,印巴之间的冲突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克什米尔问题、水资源争端、民族主义情绪以及国际大国的介入,都使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停火协议的达成只是暂时缓解了紧张局势,而非根本解决冲突。
专家认为,协商对话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出路。然而,在双方互信基础薄弱、核心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持续关注印巴局势的发展,避免地区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