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上海女子乘坐滴滴网约车遭遇聋哑司机偷拍的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孤立的案例,实则撕开了当下社会隐私保护的一道巨大裂口,引发无数人对出行安全的担忧与深思。
当网约车成“窥视车厢”:一场关于隐私与安全的全民焦虑
近日,上海女子乘坐滴滴网约车遭遇聋哑司机偷拍的事件,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这个看似孤立的案例,实则撕开了当下社会隐私保护的一道巨大裂口,引发无数人对出行安全的担忧与深思。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已达5.26亿,网约车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重要选择。在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下,类似的隐私侵犯事件或许并非个例。曾有媒体报道,某网约车司机在车内私自安装针孔摄像头,将乘客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短短一周内,视频播放量竟突破50万次,点赞、评论数也十分可观,这背后是无数人对他人隐私的病态窥探。
此次事件中,涉事司机不仅私自安装360度监控,还将两百多名女乘客的视频配上低俗标题发布在短视频平台。这些视频在网络上快速传播,获得大量点赞,受害者的隐私被无情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滴滴客服虽表示会核实处理,让司机删除涉事视频,但从实际情况看,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司机仅删除了部分与该女子相关的视频,其他大量视频仍未删除,这种处理方式无疑让受害者感到心寒,也让公众对平台的监管能力产生质疑。
从法律层面看,律师明确指出,网约车司机的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乘客的肖像权和隐私权。《民法典》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刺探、侵扰、泄露、公开他人隐私。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此类偷拍行为,处罚力度往往有限,多为几日拘留或几百元罚款,犯罪成本低,导致一些人铤而走险。有统计数据表明,因偷拍隐私被行政处罚的案例中,超过60%的当事人在接受处罚后,仍存在再次违法的可能性。
对于普通乘客而言,遭遇偷拍后该如何维权?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四川的一位女士曾在乘坐网约车时发现司机行为异常,通过巧妙周旋,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用手机拍摄下司机安装的偷拍设备,随后立即报警,最终司机受到了应有的处罚。这告诉我们,在发现被偷拍时,保持冷静、理智维权至关重要。要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如寻求其他乘客的帮助,及时报警固定证据等。
然而,偷拍乱象屡禁不止,根源在于其背后已形成一条庞大的灰色产业链。从偷拍设备的生产、销售,到偷拍视频的传播、售卖,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有调查显示,网上售卖的各类隐蔽偷拍设备年销售额高达数亿元,一些社交平台上,专门的偷拍视频交易群组多达数千个,成员数量庞大。
要整治这一乱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司机的审核和监管,定期检查车内设备,对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拍设备的生产销售,斩断产业链源头。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对屡教不改者予以严惩。此外,公众也应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勇于对偷拍行为说“不”,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的氛围。
网约车本应是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如今却因偷拍事件蒙上阴影。每一个普通乘客都可能成为下一个受害者,保护隐私安全,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让出行之路真正回归安全与安心。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