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眼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推出“广西烟火”专栏,记录烟火人生里平凡者的故事。“八桂圩日”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进广西14城具有代表性的圩镇集市,一起感受乡村热热闹闹的消费场景,触摸八桂大地蓬勃的脉搏,体会那份深藏在圩日里的人间烟火与温暖乡情
新闻眼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广西云-广西日报特别推出“广西烟火”专栏,记录烟火人生里平凡者的故事。“八桂圩日”系列报道,将带您走进广西14城具有代表性的圩镇集市,一起感受乡村热热闹闹的消费场景,触摸八桂大地蓬勃的脉搏,体会那份深藏在圩日里的人间烟火与温暖乡情。
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热闹的圩日。视频摄制:凌聪 岑瑞英
4月27日,山坳间的晨雾被第一缕阳光揉碎时,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的山路上,已响起细碎的银铃声。72岁的李正宏裹着深蓝色的苗绣头巾,抱着月琴往圩场走去。转角处,穿百褶裙的彝家姑娘结伴走来,裙裾上的银饰叮当作响。远远望去,整条街市像被撒了把五彩米粒。
这是德峨镇4月的最后一个圩日,海拔1600米的高山圩场正从晨雾中舒展筋骨。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同胞聚居于此,“五彩”民族文化风情浓郁,这个古老圩日也被誉为“天上的街市”。近年来,德峨赶圩IP日渐出圈,周边乡镇乃至贵州、云南等地群众纷纷慕名而来。
圩日里的琴笙合奏。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上午9时,圩场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叮咚、叮咚……”民族乐器摊铺前,传来阵阵月琴声,如银珠落盘,吸引众人驻足。弹琴的老者正是李正宏,他弹琴、制琴、修琴技艺精湛,还是村里月琴队的创始人。只见他布满沟壑的手拂过琴弦,唱起:“啊哩哩,啊哩哩,赶圩归来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由词曲作家古笛、黄有异创作,极具隆林民族特色,传唱全国。1979年,二人到德峨采风,被赶圩时各民族和谐交易的场景激发灵感。如今,熟悉的旋律在圩日响起,吆喝声、布料摩擦声、脚步声,都成了月琴的和弦。
民族乐器和民族服饰是街市热门商品,承载着民族情感、历史记忆与生活美学。有人选到心仪的月琴、芦笙,迫不及待试音;有人换上新购的民族服饰,在圩街上欢快行走,为圩日添彩。
各族群众在“天上的街市”逛圩场。凌聪 岑瑞英 摄
民族服饰店前,一群青少年轻抚百褶裙上的刺绣花纹,带队老师杨云正讲述刺绣与蜡染的故事。作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位土生土长的德峨女子,早年曾在街市民族服饰店绣花、画蜡染布;如今在南宁成立工作室,将百余种苗绣针法融入现代设计。“我希望民族技艺代代传承。”杨云说,她常带学生回“天上的街市”研学,让孩子们在烟火中触摸文化根脉,激发创新灵感,让苗绣、蜡染焕发新生机。
圩市最热闹处,李文良家的蜡染坊里,飘着蓝靛草特有的清香,几十个染缸装满蓝靛汁,染布的蓝靛膏装在竹箩里,如蓝宝石般泛着幽幽蓝紫。李文良一家人正忙着浸泡、染色、晾布。这些蓝白相间的蜡染,沉淀着匠人的心血,勾勒出青花瓷般的韵味,深受群众喜爱。每年,这里卖出上万条蜡染布,制成衣裙、背包、窗帘等产品。
“天上的街市”形成于清朝初期,当时德峨逢猴(申)、虎(寅)日成“街市”。如今,每6天一次的德峨圩日,少时有近万人赶圩,多时超过3万人。在这里,各族群众既“赶”物与物的交易,也“赶”人与人的交流,更“赶”古与今的文化传承。
“天上的街市”热闹非凡。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天南地北的赶圩人,在德峨街市上体验各族群众本真生活。
农户摆卖自产的农产品,鲜少称重,多以把、碗、个、袋、升“量”着卖:蒜头一把2元,花椒一碗10元,南瓜一个3元……
“以前,圩场摊位少,主要售卖肉、菜和生产、生活用品。”德峨镇党委书记罗仁华介绍,随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圩日产品品类、圩场规模、顾客需求都变了,但热腾腾的烟火气依旧。
圩场上的村言民语趣味十足。“今年黄豆收成咋样?”“得10多斗。”“明年还种多少包谷?”“大块地种了桑树,几块小的只种得2升。”赶圩人或卖、或买、或闲逛,欢笑声、谈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土酒、羊瘪汤、豆渣包苞饭是当地赶圩“传统套餐”,三五成群的赶圩人坐在遮阳棚下,大快朵颐。吃着、聊着,说起家里的桑蚕、牛羊,脸上满是喜悦。
置身“天上的街市”,光是坐标和地名,就具象化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暮色中,街灯亮起如晶莹珍珠链,串起乡风、乡俗、乡情。李正宏的月琴队与芦笙手合奏,穿民族服饰的主播在镜头前展示蜡染围巾,远处苗寨的炊烟与街市灯火交织。
300年“天上的街市”,既是古笛笔下“人约黄昏后”的民俗画卷,也是杨云工作室里“传统纹样×现代设计”的创新现场,更是千万赶圩人用脚步丈量的文化长河——当月光漫过青石板,那流淌在银饰叮当、蓝靛染缸间的烟火气,正是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鲜活注脚。
附: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三日游行程推荐
第一天:觅俗寻根之旅
隆林县城——赶圩归来阿哩哩石碑——民族文化展示馆——马弄老寨——么基拜树——返程德峨镇。
赶圩归来阿哩哩石碑。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赶圩归来阿哩哩石碑:从隆林县城前往德峨镇路上,刻有“赶圩归来阿哩哩”字样的石碑巍然耸立,记载着有关《赶圩归来啊哩哩》这首歌的故事,石碑不仅是路标,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民族文化展示馆。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民族文化展示馆:在德峨镇民族文化广场旁的民族文化展示馆,游客可以了解德峨镇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探寻当地少数民族的起源追溯、节庆活动、民族乐器、民族技艺等文化。
马弄老寨。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马弄老寨:这里是“最后的苗寨古建筑群”,拥有苗寨古木楼完整建筑群和特色村落,马弄老寨是“传统特色居民保护基地”,也是苗族建筑的“活化石”,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苗族的传统生活方式。
么基拜树。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么基拜树:数百年前,仡佬族祖先初到这片土地,便把先祖灵位暂时寄青冈树洞,数百年间,仡佬族后人沿袭传统,将青冈树奉为神圣的“祖宗树”,每逢农历八月十五族聚“祖宗树”,缅怀先祖、祈福丰年。拜树节不仅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第二天:游赏舒心之旅
德峨镇——张家寨——山顶风电汽车营地——团石古树茶道——私塾遗址——戒赌碑——返程德峨镇。
张家寨。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张家寨:张家寨始建于明末清初,历史悠久,是隆林苗族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它是广西“十大美丽村落”,曾登上“中国民居”的邮票,整个村寨坐落于石壁之上,建筑错落有致,与独特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
山顶风电汽车营地。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山顶风电汽车营地:在德峨镇山顶,风力发电德风车缓缓转动,与蓝天白云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现代科技与自然美景完美结合,在这里摊开露营椅,和亲朋好友喝茶、烧烤、瞰景,可以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
团石古树茶道。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团石古树茶道:在德峨镇斗烘坡山麓,有3800多亩古茶树资源,顺着古树茶道上山,可以看到树龄高达1800年的古茶树,现如今依旧枝繁叶茂,宛如一本茶道史书。下山时,在正山堂隆林红加工园区,游客可以品尝古树茶。
私塾遗址。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私塾遗址: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场所,私塾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古树茶道不远处的村落,一座不起眼的百年老屋,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纽带,也是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无声课堂。
戒赌碑。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戒赌碑:警醒之声,回荡心间,如同远古的钟鸣,悠长而深远,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历史的痕迹清晰可触。
第三天:非遗名胜之旅。
德峨镇——阿搞屯——龙洞大寨——野猪岭景区——三冲茶山——隆林县城。
阿搞屯“打磨秋”民俗活动。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阿搞屯:在德峨镇保上村阿搞屯的彝族火把节上,当地的彝族同胞们有两项必不可少的活动——“打磨秋”和“抹黑脸”,打磨秋是横杆上两端各有一或者二人,交替蹬踏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等技巧动作,不仅能强身健体,还极具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而抹黑脸则是彝族特有的祝福和迎客方式,将锅底灰抹在对方脸上,被抹得越多的人得到的祝福越多。
苗族群众在龙洞大寨展示非遗技艺。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龙洞大寨:风光秀美、神峦起伏、溪流潺潺的龙洞大寨,处处充满民族特色风情,爱情树、鸡楼梯、苗家偏房等景点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
野猪岭景区。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野猪岭景区:野猪岭以“五岭八百峰”著称,五岭有野猪岭、回音岭、白崖岭、羊路岭、吼喊岭,站在野猪岭山巅,可极目远眺八百多座气势磅礴的山峰,顺着古色古香的石梯向上,可以看到跳坡节的举办地,能在吼喊岭大声开麦用声音控制喷泉,能游览羊路岭夕阳西下的羊肠小道,还能听自己的声音在回音岭悠扬回响。
三冲茶山美景。隆林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冲茶山:三冲茶山位于德峨镇三冲村,海拔高达1680米,常年云雾缭绕,“晴时早晚遍山雾,阴雨成天满山云”的环境十分独特。三冲村荣获“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称号。
报纸版面截图。
来源:南国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