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砾石遍地的戈壁荒滩,第一代军垦战士用坎土曼和钢钎,在雪山脚下开垦出第一垄绿洲;七十年后,兵团儿女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今天,让我们走进170团边境线,看看这些特殊的“园丁”如何在雪山脚下,用汗水浇灌出最美的“春天答卷”。
在巍峨的天山北麓,在蜿蜒的边境线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170团的护边员们正以忠诚为墨,以坚守为笔,在广袤的国土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白杨礼赞”。
七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砾石遍地的戈壁荒滩,第一代军垦战士用坎土曼和钢钎,在雪山脚下开垦出第一垄绿洲;七十年后,兵团儿女依然坚守在这片土地,今天,让我们走进170团边境线,看看这些特殊的“园丁”如何在雪山脚下,用汗水浇灌出最美的“春天答卷”。
雪山为幕 绿意作画
五月的边境线依然戴着雪冠,执勤点前的坡地却已挣脱冻土束缚。抬眼是终年不化的雪山冠冕,低头是黑土里钻出的新绿,这条“雪线分割”的边境带,恰是护边员们挥洒豪情的天然画布。
“种土豆要选带芽的整块,韭菜籽得按行距匀播!”班长老叶的迷彩袖口沾着泥渍,手指在虚空中划出种植线。两个年轻护边员跪在田垄间较劲,一个坚持自己的薯坑符合“边防标准深度”,另一个则声称韭畦的直线度“堪比巡逻路线”。
沙棘向北 乡愁向南
当警务站下山的小路弥漫开沙棘苗特有的酸甜气息时,护边员老张的铲子突然在黄土里顿了顿。这个参加过团场“万亩沙棘林”大会战的老兵,此刻正将拇指粗的幼苗小心栽进边境线的土壤里。他用手背抹了把额头的汗珠,却擦不净眼角的晶莹,“当年我们在老家种沙棘是为了治沙脱贫,现在在边境线种沙棘,既是固沙,更是守边。”他拍了拍沾满泥土的裤腿,笑得像个丰收的老农,“这脚下的每一寸土地,早就是家了。”
这里的每株沙棘苗都挂着专属的“身份证”,手写卡片在春风里轻轻摇晃。等到秋霜染红枝头时,我们约好要比比谁的“边防小卫士”长得最壮实——当然,大厨赵大姐早就摩拳擦掌,说要拿长势最好的嫩叶来泡她秘制的沙棘茶。不过我们都知道,她柜子里那罐新疆雪蜜,就是专门为这个赌约准备的。
荒土生花 希望结果
谁能在荒凉的盐碱地里种出草莓?我们偏要试试!警务站东头的试验田里,十几株草莓苗正倔强地开着小黄花。“等结了果,第一颗给巡逻回来的兄弟解渴。”负责照看的小李每天盯着这块地,连土坷垃都要拿筛子细细滤过。
夕阳把弯腰耕作的身影拉得很长,钢叉和大头棒在田埂上站岗,铁锹和锄头在泥土里歌唱。每一株破土的幼苗,都是对脚下土地最深情的告白;每片舒展的新叶,都在续写“金棘银边”的戍边传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护边员们期待着,共赏边境线上的“沙棘红”——那将是他们献给祖国最鲜艳的平安结!
来源:兵团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