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的微信群中,我不时会收到类似这样的消息:“惊人!不粘锅里藏有增加「甲状腺癌」风险的物质”、“多起玩具因阻燃剂(TCPP)超标被召回”、“这些有毒塑料会让孩子性早熟”,长辈在转发这些推文后,会孜孜不倦地提醒,扔掉不粘锅,别买塑料玩具。这些推文里所说的物质,大多指向塑料中的添加剂。的确,塑料中的添加剂存在诸多健康风险,如癌症、肥胖、生殖发育疾病等,皮肤接触、误食都会让这些添加剂从塑料产品进入我们的身体和血液,避免接触是最直接的方式。但知道和做到完全是两回事,“拒绝塑料”这四个字做起来并不容易,能在忙碌的生活中腾出时间做饭的年轻人已是少数,他们依赖方便好洗的厨具;有意识的家长即使不给孩子买塑料玩具,但在学校或公共空间孩子们也免不了接触到含塑料的体育用品。于19世纪下半叶被发明,这150年来塑料早已深刻地融入人类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及生态系统中,百分之百杜绝塑料并不现实。这意味着,我们几乎做不到把塑料从生活中“一锅端”。在家庭群读到那些推文时,我们该怎样理解这些信息,在担忧的情绪之外,这些信息能否辅助我们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塑料,以守护自己及下一代的健康?如果我们的目的并非笼统地杜绝塑料,而是抵御塑料制品(尤其是添加剂)的健康风险,那么建立对这些健康风险和接触原理的基本了解就尤为重要。塑料中的添加剂有哪些种类?有生殖毒性风险的添加剂常见于哪些产品?不同添加剂的健康风险都是一样的吗?这些添加剂如何进入我们的身体?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展开。与塑料形影不离的添加剂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合成塑料几乎都选择了以自然界存在的纤维素为主体,例如被认为是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的帕克西林(Parkesine),出现于1855年,命名于它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帕克斯。但是帕克斯成立公司试图将这种材料商业化时,却因高成本和质量不稳定而最终倒闭。拿过接力棒的是美国发明家约翰·韦斯利·海厄特。当时桌球由象牙制成,制造商正在寻找便宜的替代品。海厄特在帕克西林的基础上,仍以纤维素为主体材料进行改性,使用樟脑作为增塑剂,使材料更柔韧,发明了赛璐珞(Celluloid),这成为了第一款成功的商业塑料,后被广泛用于制作桌球、照相胶卷。[1]此后,塑料的商业价值被挖掘,一路高歌进入了人类社会,直至彻底融入地球的生态环境,塑料也被视为人类世的标志之一。[2]同时,添加剂的种类也逐渐丰富,用于增强塑料性能:可塑性、柔软性、耐用性、热稳定性等。高分子聚合物与添加剂的组合成为了我们现今熟知的塑料。据统计,塑料中添加剂的生产占全球总量的6%,即塑料中94%的成分为高分子聚合物,6%为添加剂。其中,全球用于包装的塑料生产占比最高,为36%。[3][4]所以说,塑料也许透明,但并不纯净。摘要:在家庭的微信群中,我不时会收到类似这样的消息:“惊人!不粘锅里藏有增加「甲状腺癌」风险的物质”、“多起玩具因阻燃剂(TCPP)超标被召回”、“这些有毒塑料会让孩子性早熟”,长辈在转发这些推文后,会孜孜不倦地提醒,扔掉不粘锅,别买塑料玩具。这些推文里所说的物质,
来源:健康养生高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