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CU到社区,感触护理的温度与分量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2 11:30 1

摘要:在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大冲社康中心,李菲的名字总与“安心”相连。从医院到社区一线,她用9年时间将护理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毛细血管。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

今年我国护士节主题为

“关爱护士队伍,守护人民健康”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护士是距离患者最近

接触患者时间最长的专业人员

守护着百姓健康

今天通过6名南山护士的故事一起感受下护理的温度与分量

01 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大冲社康中心李菲:社康中的“急救先锋”

李菲为社区老人上门护理丨受访者供图

在南山区医疗集团总部大冲社康中心,李菲的名字总与“安心”相连。从医院到社区一线,她用9年时间将护理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生活的毛细血管

2023年盛夏,一位市民在社康门口突然倒地。李菲冲出门外,发现患者已无心跳与呼吸。她和同事跪地进行半小时心肺复苏,除颤两次,硬生生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生命。“120赶到时,他的脉搏已经恢复了。”这场与时间的赛跑,让她获得深圳市急救中心授予的“深圳急救荣誉市民”称号。

社康护理不止急救,不仅要掌握慢性病的管理技能,还要评估社区老人的摔倒风险,事无巨细。李菲所在的家庭医生团队,常年为多名慢性病患者提供跟踪式服务。一位患高血压的独居老人总忘记服药,她每天电话提醒;面对抗拒测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她自创“无痛采血法”,获得居民赞扬——“你抽血一点都不痛”。她笑称:“社区护士得像侦探,从生活细节里发现健康隐患。”

02 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曲钢:ICU里刚柔并济的“力量担当”

曲钢为ICU患者护理丨李真 摄

在南山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ICU,男护士曲钢既有“钢铁侠”般的力量,又有“绣花匠”般的细腻。

2023年,一位27岁的程序员因二次脑出血,陷入绝望。患者吞咽功能丧失,靠胃管进食,情绪极度消沉。曲钢了解到他喜欢喝咖啡,便将冰棉签浸泡咖啡液,刺激其吞咽神经。“当第一滴咖啡触及舌尖时,他的眼睛突然亮了。”曲钢回忆道。此后,他每天为患者实施“咖啡康复计划”,结合肢体被动运动和心理疏导,不久,患者恢复自主吞咽流食。

作为科室的“夜班专业户”,曲钢与作为同院护士的妻子“错峰带娃”。他7岁的儿子总骄傲地向同学说:“我爸爸是救人的超级英雄!”这份“英雄气”背后,是曲钢对职业的深刻理解:“男护士的价值不在于性别,而在于能否成为患者最坚实的依靠。”如今,他用行动打破偏见——护理需要力量,更需要温度。

03 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血透室谢孟丹:血透室里的“生命守望者”

谢孟丹(右)与她带教的护士丨受访者供图

在前海蛇口自贸区医院血透室,谢孟丹的23年护理生涯如同一部流动的生命史诗。这里没有手术室的惊心动魄,却关乎尿毒症患者“活下去”的希望。每周三次、每次四小时的血液透析,让患者与她的关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一位从东莞转来的盲人阿姨让谢孟丹印象深刻。因糖尿病并发症失明且只会说粤语,阿姨初到血透室时焦虑不安。谢孟丹主动用粤语沟通,手把手教她适应环境,还将健康宣教内容用粤语讲给她听。“她摸着我的手说:‘听到乡音,心就定了’。”此后,这位阿姨每次透析都指定谢孟丹陪同,甚至将家庭琐事悉数倾诉。“他们不仅是患者,更像是家人。”谢孟丹感慨道。

她主导建立“血透患者互助群”,帮助经济困难的患者对接手工活资源,甚至为轻生者做心理疏导。她说:“透析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04 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伤口造口门诊何桃芳:伤口造口的“愈疗艺术家”

何桃芳为患者护理伤口丨李真 摄

在南方科技大学医院,伤口造口专科组长何桃芳的双手被患者称为“魔法师的手”。她从业22年,在老龄化加剧和慢性病增多的背景下,她掌握先进的慢性创面护理技术和全病程个案管理技巧,如湿性愈合、无痛换药及多学科协作模式,显著提升了慢性创面的治愈率。

一位65岁的长期卧床女性糖尿病足患者令她记忆犹新:足跟溃疡深达骨骼,恶臭弥漫病房。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制定了“三步走”治疗计划——清创引流、控制感染、使用新型敷料促进肉芽生长。后期,则启动“互联网+”延续性护理服务,通过微信、电话随访、居家护理等多渠道全病程管理方案,历时4个月,5厘米的“黑洞”终被新生组织填平。

今年,作为伤口造口专科名医工作室申报项目的负责人,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创新的技术理念,在全省129个项目的激烈角逐中,历经材料申报、资格审查、现场答辩等多轮严格筛选,凭借翔实完备的申报材料、严谨规范的资格审查,以及专业精彩的现场答辩,使得该工作室最终成功入选,成为全省55个“名医护士工作室”之一。

05 南山区妇幼保健院产科李秀儒:病房里的“生命摆渡人”

李秀儒丨受访者供图

李秀儒是南山区妇幼保健院产科病房护士长。17年的产科护理生涯,使她从普通护士成长为母婴安全的“定海神针”。她用专业与温情化解了无数惊心动魄的瞬间。

2024年,一位聋哑孕妇的到来让整个科室绷紧了神经。无法用语言与其沟通的李秀儒,制作了图文版“从宫缩节奏到呼吸技巧”分娩指南。李秀儒说:“她的眼神从慌乱变得坚定,那一刻我懂了——护理是跨越语言的生命对话。”最终,产妇顺利诞下健康宝宝,家属含泪用手语比出“谢谢”。

产科护士的战场远不止产房。一次夜班,李秀儒巡查时发现新生儿面色青紫——呛奶导致窒息!她迅速托起婴儿,用吸球清理呼吸道,同时指挥护士启动应急通道。从发现异常到转至新生儿科仅用3分钟,成功避免脑损伤。“产科护理是双线作战,既要当妈妈的‘盾牌’,又要做宝宝的‘急救员’。”她总结道。

李秀儒认为:“产科护士的使命,就是用专业、爱心、耐心,在生命最初的路口铺满星光。”

06 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医务部吴燕妮:从临床到管理的“院感卫士”

吴燕妮检查院感工作丨李真 摄

在南山区慢性病防治院医务部,吴燕妮的护理生涯跨越了18年。从临床一线的“手艺人”到院感防控的“指挥官”,她始终以保障患者安全为使命。2007年,初出茅庐的她踏入护理行业,辗转于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科和感染科,用14年时间打磨出全科护理的“火眼金睛”。“护理不仅是执行医嘱,更是观察、思考和预判。”她说道。

脱下防护服,她也是健康科普的“传播者”。2024年“手卫生日”,她与团队策划制作的微视频,通过有趣的动画,揭示了微观世界的“阴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手卫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实用易懂的演示,教授正确洗手的相关知识,该视频斩获国家级铜奖。

今年护士节前夕,她带队走进社区开展健康宣教,并指导一位因骨折而长期手指僵硬的老人进行康复训练。老人拉着她的手感激地说:“以前都没人告诉我,(手)需要动。”吴燕妮眼眶微红地说:“护理的终点不仅是治愈,更是赋能。”

从ICU到产房从血透室到社区

6名南山护士用不同的姿态诠释着同一份使命

那就是在生与死的缝隙中播种希望

他们或与时间赛跑

或与病痛角力或与绝望对话

深夜巡查的脚步

反复叮嘱的耐心

超越职责的关怀

织就了一张守护生命的无形之网

值此护士节

致敬每一位白衣天使

愿每一份坚守都被看见

每一滴汗水都被铭记

集体下架!微信、抖音、淘宝、快手发布公告

“没错,我就是你微信里最特别的那个”

不要等!不要等!这件事很重要!

来源:小李总探房(海口新房二手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