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我裹着羽绒服蹲在老年大学门口,比当年评职称答辩还紧张。”68岁的退休教授陈文华苦笑着回忆抢课经历。他的目标是国画班,但名额仅有30个,而排队的人已超过200。保安劝他回家:“大爷,您这把年纪别折腾了!”他梗着脖子回:“我年轻时通宵做实验都没怕过!”
“凌晨三点,我裹着羽绒服蹲在老年大学门口,比当年评职称答辩还紧张。”68岁的退休教授陈文华苦笑着回忆抢课经历。他的目标是国画班,但名额仅有30个,而排队的人已超过200。保安劝他回家:“大爷,您这把年纪别折腾了!”他梗着脖子回:“我年轻时通宵做实验都没怕过!”
这一幕,正在全国各地的老年大学门口上演。北京东城老年大学每年开学季,凌晨排队的老人挤满街道,有人甚至提前一夜铺凉席占位;上海市民艺术夜校秋季班65万人同时在线抢课,382门课程半小时内“秒光”,网友直呼“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老人们抢的不仅是课程,更是一场迟到的“人生突围战”。
内卷化:当2.6亿老人的“精神刚需”撞上8%的供给
“以前抢学区房,现在抢老年大学,中国人一生都在卷。”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亿,但全国老年大学仅7.6万所,仅能满足8%的需求810。供需失衡下,老年教育的内卷比职场更残酷——
课程鄙视链:学摄影的瞧不起学钢琴的,练书法的觉得跳广场舞“不上档次”;
入学门槛:公办老年大学优先接收本地户籍、高学历退休群体,农民工和农村老人大多被拒之门外;
“留级专业户”:有人入学13年不愿毕业,导致新生录取率不足10%。
一位广州老人坦言:“年轻时没读过大学,现在好不容易抢到名额,谁敢轻易放弃?”
这种“内卷”背后,是全社会对老年精神生活的长期忽视。老人们用行动证明:衰老不等于停滞,他们仍渴望被时代“看见”。
身份焦虑:从“某某家属”到“国画班班长”
“戴上老年大学校徽那一刻,我才觉得自己不是个废人。”
72岁的李淑芬曾是医院陪护家属,每天在病房被唤作“3床家属”。退休后,她在老年大学报名声乐班,如今已是合唱团领唱。“现在邻居都叫我‘李老师’,儿子朋友圈晒我的演出视频,比晒孙子还骄傲!”
这种身份重构,击中了中国老人的集体焦虑:
补偿心理:年轻时因贫困辍学的老人,在书法课上重拾“大学梦”;
价值证明:89岁的江奶奶在老年大学学会视频剪辑,成为30万粉丝的博主,坦言“比带孙子更有成就感”;
对抗标签:70岁的叶爷爷苦练声乐11年,“就想证明老人不是社会的累赘”。
一位社会学教授评价:“老年大学成了中国老人的‘社会呼吸机’——他们在这里重新获得姓名,而不仅仅是‘谁的父母’。”
社交需求爆发:孤独比衰老更可怕
“在这里,搓脚心的大妈和抠假牙的大爷都能成为同桌。”
在西安某老年大学的中医课上,老中青三代人共同学习把脉;北京某舞蹈班,丧偶多年的张阿姨和舞伴王叔擦出“夕阳恋”火花;广州摄影班的老人们组团采风,戏称自己是“银发少年团”。
这些场景折射出更深层的需求:
逃离孤独:随子女迁居城市的老人,通过课程重建社交圈;
代际融合:00后视频博主和70岁奶奶同堂学中医,互相教手机操作;
情感代偿:全职妈妈陈阳在国画班找到自我,“终于不用只围着孩子转”。
一位网友的评论引发共鸣:“送爸妈上老年大学后,他们不再催婚了——忙着赶作业呢!”
突围之路:让“银发教育”回归温暖本质
面对这场“抢课大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扩容校舍:
打破“精英门槛”:推动课程下乡,让农村老人也能“老有所学”;
严打“伪老年大学”:禁止民办机构以“免费体验”为名推销天价保健品;
激活社会资源:开放社区中心、高校教室夜间授课,用“共享课桌”缓解供需矛盾。
更重要的是改变观念——正如89岁的江奶奶在直播间所说:“别总问老人能活多久,该问他们想怎么活。”
结语:衰老不可逆,但人生永远可以重启
当退休教授凌晨三点蹲守校门,当八旬老人熬夜赶作业,当“银发族”在课堂上笑得像个孩子……这些画面让我们看见:
生命的价值从不在于年龄,而在于始终向上的姿态。
或许,比“延迟退休”更迫切的,是给2.6亿中国老人一张公平的“课桌”。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