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风控审核岗,真的需要心理医生吗?在高压环境下,这类岗位的从业者面临着怎样的心理挑战?本篇文章深入探讨风控审核工作的压力来源、心理影响,以及行业内的应对策略,帮助你了解这一职业背后的真实情况。
风控审核岗,真的需要心理医生吗?在高压环境下,这类岗位的从业者面临着怎样的心理挑战?本篇文章深入探讨风控审核工作的压力来源、心理影响,以及行业内的应对策略,帮助你了解这一职业背后的真实情况。
不知不觉,切入1v1社交领域快两年了,这段经历让我对这个垂直赛道有了更深刻的洞察和系统的总结。
之前有粉丝在我的文章下留言问:“从社交产品的小兵到管理岗位,应该在哪些方向重点发力?”
当时我分享的是:运营工作有三大核心领域——运营策略、风控审核、市场投放。
我甚至大胆地认为,如果能将这三大模块的底层逻辑融会贯通,熟悉它们之间的联动链路,倘若本身有一定资源,那么基本具备了胜任运营总监岗位的潜质。
最近,我恰好在读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对历史周期与组织运作有了些新的感悟。
也谈谈之前被轮岗到负责“风控审核”这一关键模块。
因此,我决定将近期的工作心得与过往经验结合,从“风控审核”这个充满挑战与价值的领域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分享记录与总结。
一、风控审核:社交平台的隐形守护者在社交平台的日常运营中,“风控审核”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保障平台健康稳定运转、维系社区良好氛围的核心环节。
具体来说,风控审核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平台上的用户行为、产生的内容(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进行有效审核处理,降低平台风险。
一个基本的认知是:只要社交应用中存在用户生成内容(UGC)的模块,就必然需要风控审核机制的介入,接入第三方机审+人审才能为整个平台保驾护航。
审核范围覆盖了从用户注册时的基础信息(如头像、昵称、个性签名、语音签名等),到用户发布上传在平台内的各种内容(如社区帖子、文章、直播间互动等)。
我们常说,“有人(流量)的地方就有江湖”,同样,有高流量的地方也必然会聚集逐利的风险用户。#流量
例如,手段层出不穷的黑灰产从业者(进行恶意营销、诈骗、引流等)、想方设法“薅羊毛”的投机群体、利用机器人进行自动化聊天甚至欺诈的行为等。
因此,可以简单地将风控审核理解为平台与潜在风险之间持续上演的“攻防角色”。当平台体量逐渐增大,用户流量激增时,风控审核就如同一道防火墙一般,为整个社区的良好氛围保驾护航。
二、我的角色:中间人,承上启下那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攻防战”中,我的具体工作是什么呢?
其实核心就是连接一线洞察与策略制定,并推动落地执行。
与前线的审核同学紧密对接,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举报、反馈、核查等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归纳和深度挖掘。
基于这些数据和现象,会对已有的风控规则进行调整,或者根据规律制定新的风控规则,然后与开发团队协作,将这些规则和策略有效地部署到产品中。规则中有参数,可让后端同学做成自定义。方便随时进行调整切换。
规则上线后要及时看数据(防止误封、漏封等情况),确定规则的命中率,且及时调整策略。并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和不断变化的风险态势,对规则进行周期性的调整、优化和完善,直至达到最佳平衡点。
这是一个信息收集 -> 分析挖掘 -> 规则制定 -> 技术实现 -> 上线验证 -> 持续迭代的闭环过程。
三、审核标准的动态演进产品0-1阶段(基础框架搭建期):在这个阶段,首要任务是快速搭建并推出一套基础的审核标准。
这些标准在初期可能相对“粗放”,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审核同学快速、大方向的地过滤和处理那些笔记明显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尤其是“黄、赌、毒”等高风险信息,为产品的冷启动和早期用户积累提供一个相对干净的环境。但必须强调,内容生态是动态变化的,因此审核标准绝不能一成不变,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即时修订。
产品1-100阶段(精细化运营与风险对抗期):当产品渡过初创期,用户体量和平台流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审核标准也随之进入精细化、体系化的阶段。
最初可能仅有的10条基础审核规则,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案例积累、数据分析和市场变化的洗礼后,往往会演变成一个包含数百条(例如300+)细化规则和场景定义的详尽审核规范文档。这份动态的“法典”会随着用户行为的变迁、新型风险的出现以及监管政策的调整而持续更新。审核标准的生命力在于其持续的沉淀、反复的验证和敏捷的修订。在此,分享一个我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非常规但有效的小技巧:
当遇到一些边界模糊、尺度难以拿捏的内容,内部讨论也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尝试将类似的内容在其他主流、成熟的社交平台上进行匿名发布,观察它们的审核处理结果和尺度。这往往能为我们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帮助我们做出更合理的判断。
进入1-100阶段,产品拥有了可观的基础流量,用户来源也变得更加复杂多元。
此时,各类黑产组织、职业“薅羊毛”团伙等就会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蜂拥而至,伺机牟利。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识别和处理,轻则严重影响正常用户的体验,损害平台声誉,重则可能导致内容失控,甚至面临产品被迫下架等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更专业、高效地应对这些有组织、规模化的风险行为,我们通常会选择接入成熟的第三方风控产品与服务(例如行业内较为知名的“易盾”和“数美”等)。这些专业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识别和对抗黑产行为,例如批量注册、虚假账号、恶意内容传播等。
在日常风控工作中,一些比较基础且常用的风控机制包括:
1、敏感词屏蔽/拦截:
平台会维护一个动态更新的敏感词库。例如,某些平台为了防止用户向竞品恶意引流,会将相关竞品的名称或关键词纳入其中。当用户发布的内容触发这些敏感词时,系统可能会自动拦截或者表现为发送成功但对方无法正常查看。因此,审核和运营同学需要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和用户反馈,不断补充和优化这个敏感词库。2、关联性封禁:
一旦确认某个账户存在严重违规操作(无论是系统自动识别还是人工审核判定)并对其进行封禁处理后,系统可以根据该账户的关联特征(如注册IP、设备ID、行为模式等)追溯并批量封禁其他疑似由同一团伙控制的关联账户。这种做法能有效打击黑产链条,并显著节省人工审核的成本。3、白名单/灰名单策略:
针对特定类型的用户(如高价值用户、官方合作账号等),可以设置白名单,其发布的内容可能享有更高的审核优先级或在合规前提下略微宽松的尺度。反之,对于一些有潜在风险但尚未达到直接封禁程度的账号,可以纳入灰名单进行重点监控或行为限制。此外,还可以结合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对特定用户不显示或不推送某些可能引起其反感或不适的内容/用户,以此优化用户体验和流量分发效率。
4、登录及行为异常检测:
对用户的登录行为(如短时间内异地频繁登录、使用非常用设备登录等)以及登录后的一系列操作行为(如短时间内异常大量的关注、点赞、评论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模式分析,及时发现和预警异常。
四、1v1社交风控的“重灾区”:“疑似机器人”与“职业薅羊毛”在成熟的1-100阶段的1v1社交产品中,风控的核心关注点除了上述基础的违规行为(如恶意引流、辱骂骚扰等)之外,有两个“重灾区”尤其值得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去重点关注和严厉打击,那就是“疑似机器人”行为和“职业薅羊毛”行为。
对于1v1社交产品而言,其核心价值主张往往是“真人实时互动”和“情感陪伴”。这种模式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可能游走在一定的“擦边”地带。
如果在这样的平台上,再充斥着大量用“机器人”程序冒充真人用户进行聊天互动,甚至以此欺骗用户付费或获取平台收益的行为,那么其风险系数将急剧增高,不仅会严重损害真实用户的体验和信任,更可能触碰监管红线,给平台带来灭顶之灾。
(行业内不乏前车之鉴,记得前几年就有某些社交产品因被大量用户举报和媒体曝光其平台上存在机器人泛滥——例如用户刚注册上线就会收到大量来自“异性”的格式化、模板化打招呼,以及精心设计的“美女聊天”圈套等问题而被点名)。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负责任的1v1社交平台来说,严厉打击用户使用外挂聊天机器人或平台自身利用机器人欺骗用户的行为,是维护平台声誉、用户信任和业务持续性的生命线。
为了有效地管理和识别这些高风险行为,一般的管理后台通常会设计和依赖以下两个关键的功能页面:
风险列表的作用:此列表用于集中展示那些通过预设风控规则(例如:新注册账户在5分钟内连续关注了50个异性用户、短时间内高频率发起匹配请求但接通率极低、发言内容高度重复或与上下文无关等)自动标记出来的行为异常用户。
处理流程:运营人员可以根据风险等级和策略,自定义这些被标记用户是否需要进入人工审核队列。若设置为需要人工审核,则审核同学会介入,对这些用户的具体行为日志、内容记录等进行详细核查,以判断其是否存在真实的违规行为,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警告、禁言、限制功能、封禁等)。
禁用列表的作用:此列表主要用于记录所有在风险列表中经过人工或系统确认存在明确违规行为,并已被执行封禁操作的用户账户及其相关信息。
核心价值:这个列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封禁记录簿,更是一个极其宝贵的数据金矿。通过对禁用列表中的用户行为模式、违规类型、来源渠道等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发现黑灰产的新动向、识别风控规则的盲点、提炼更精准的用户行为画像,从而反哺和优化我们的整体风控策略与规则体系。那么,具体如何判断“疑似机器人”和“疑似薅羊毛”行为呢?
这并非依赖某条单一的、完美通用的规则,因为黑灰产的手段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进化。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的数据和行为特征进行综合、交叉的判断,并持续不断地去寻找和总结其共性特征。
判断“疑似机器人”行为的常见维度:
被举报数据:短期内被多名真实用户举报为“非真人”、“骚扰”或“诈骗”。音视频通话行为:通话时长普遍极短(如秒挂),或者从不主动发起/接听音视频通话请求。设备与IP环境:是否使用模拟器登录;IP地址是否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地理区域、IDC机房,或者为已知的代理IP。互动行为模式:活跃时段异常:经常在深夜或凌晨等非主流用户在线时间段保持高频活跃。回复逻辑混乱:查看用户提供截图聊天信息举报内容,收到对方发送的语音消息后,在未收听或收听时长极短的情况下,就立即回复一些牛头不对马嘴、预设好的文字内容。模板化回复:频繁、大量地使用高度相似或完全相同的快捷短语、模板话术进行回复,缺乏个性化和情感表达。互动模式单一,缺乏上下文理解能力。提现行为(若平台涉及收益提现):聊天收益的来源、频率、金额等提现行为是否符合正常用户逻辑。判断“疑似薅羊毛”行为的常见特征(尤其在有现金激励、补贴或虚拟币赠送机制的产品中):
IP地址集中与异常:大量账户的注册或活跃IP地址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海外地区(例如,历史上某些东南亚国家曾是薅羊毛行为的高发区),或者使用了大量的代理IP。设备关联与批量注册:同一个或少数几个设备ID在短时间内不断注册大量新账户(例如,批量注册男性账户,以利用平台可能针对男性新用户提供的初始赠送虚拟币或体验特权)。利益转移行为:迅速、定向地将通过薅羊毛手段获取的平台利益(如赠送的虚拟币、体验卡等)转移给少数几个“大号”或“小号”(例如,用批量注册的男性小号给自己控制的女性主播账号大量赠送虚拟礼物以实现套现)。五、结语以上便是我近期工作心得,它不是静态,随着更加深入了解,会有更多不一样的体会,届时再更新2.0版本。
风控审核的核心在于紧贴业务前线,深入分析用户行为模式。黑灰产手段不断进化,风控规则必须与时俱进。只有通过数据沉淀、不断优化和灵活调整,才能在攻防对抗中保持优势,为平台保驾护航。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