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落户于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内。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分中心开展了哪些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落户于江北新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内。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分中心开展了哪些工作?发生了哪些变化?
5月8日,由江北新区生命健康办举办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宣传推介活动暨“全媒体调研行”活动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举行。作为年度“高校转化”新机遇主题推介活动的首期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中央、省、市20家长三角主流媒体参与调研采访,共同聚焦江北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突破与新成果。
走进分中心大厅,电子大屏实时播放着高校项目对接、转化、落地等情况,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副主任吴昊介绍了分中心的建设情况以及当前转化项目的进展。
据悉,分中心建立了84亿元规模的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体系包括财政资金、天使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银行信贷等。同时,分中心还打造了一支140余人专兼职技术经理人队伍,目前已接洽全国高校68家,遴选医药成果1123项,入驻项目31个,与各地高校合作建设15个校地共建创新体系。
吴昊表示,分中心专门聚焦高校科研成果不好转、不能转、不敢转等诸多痛点和难点,明确以服务高校早期科研项目建设为主要任务,创建了一系列支撑和助推机制,如实验设备、场地服务,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的服务,概念验证、技术服务解决方案,金融产品支持等。
去年下半年,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南京鼓楼医院博士后王亚峰和团队开始考虑将团队相关的研究成果转化并创办企业,主要想开发免疫学研究一站式解决方案,专注于免疫学相关产品和服务开发。
在与分中心对接后,王亚峰带着成果于去年9月底入驻分中心,注册了英诺思(南京)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高校到落地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不过一两个月,我们就组建好了10人团队”,王亚峰说:“这里的设备配置十分齐全,其中,对我们转化最重要的是流式细胞仪,大大减轻了初创企业负担。”现在,英诺思团队一边为客户提供免疫细胞分离及功能检测等科技服务,一边进行一款免疫分析试剂盒的自主研发。
芩领医药是由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创办院长郭青龙教授创建,研发方向始终聚焦于天然来源创新药物的开发。目前,公司已完成了天然来源创新药物千层纸素由中国药科大学向芩领医药的成果转化,当前该产品已顺利完成Ⅰ期临床,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研究。
南京芩领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中英说:“借助分中心服务转化平台的硬件设备,我们快速推动了多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同时也得到了多家金融机构的助力。”
正是通过完善优质的产业链条,精准成熟的服务体系,分中心能够寻找到更多合作伙伴。而分中心所立足的南京生物医药谷园区具备“学研产用”四位一体、全链贯通的生物医药生态圈,也吸引了众多项目落地,以期为项目转化寻找依托保障。
来自北京大学的李源团队,主要致力于高校转化的新技术为神经与心血管药物研发提供服务。“分中心为我们对接了一系列先进的实验设备与专业技术团队”,星智云开(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CEO李源称:“从硬件、配套技术人员到数据处理软件与算法,分中心都提供了支持,极大提高了研究效率。”
星智云开的主要目标客户是国内外心血管、神经药物管线的生物医药公司和心血管器械公司,而南京生物医药谷聚集了1300余家基因与细胞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检验检测、CXO、医药流通等领域的企业,分中心还为星智云开牵线搭桥,与众多上下游企业建立联系,与潜在客户深度沟通,拓展业务渠道。
吴昊表示:“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不仅是一座连接技术转化的桥梁,更是创新企业的孵化器。我们通过为高校团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支持,助力项目快速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未来,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将持续发挥科技中介作用,进一步加强与高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高校与企业的双向奔赴,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中国南京药谷”的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鸿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