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锋:我国最早IT专家的人生风采》吴万哲‖来源:西府新传奇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2 11:22 1

摘要:杨若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1984年我国最早投身IT行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先在国企工作,后入职民营计算机软件企业,研发的多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奖,对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应用做出卓越贡献,被中、省电视、报刊等媒体多次报道。此后又华丽转身,20多年从

《杨若锋:我国最早IT专家的人生风采》

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26)

●原创 吴万哲

杨若锋:我国最早IT专家的人生风采

●文/吴万哲

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勇立时代潮头,成就一番伟业。

杨若锋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1984年我国最早投身IT行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先在国企工作,后入职民营计算机软件企业,研发的多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奖,对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和计算机应用做出卓越贡献,被中、省电视、报刊等媒体多次报道。此后又华丽转身,20多年从事新兴的电子商务,将承载中华文明的文化产品销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他凭借优秀才学、顽强毅力和过人胆识,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令人刮目的成就。

他是贾村镇北湾村5组人。北湾杨氏是当地有名的望族。祖父杨天钧(1919—2007),少小在贾村镇药铺当学徒,后自己开店经营。1954年公私合营成为全民医院职工,1960年经济困难回家务农,80年代落实政策恢复待遇。其为人仗义疏财,睦邻好友,在村上威望很高。祖母齐桃英(1918—1986),桥镇虎家凹大户人家女儿,勤劳善良,持家有方,淑德贤良。

(爷爷奶奶)

父亲杨儒(1940—2011),1960年毕业于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先后在宝鸡市西街小学、龙泉中学、新华路职中等校任教。一生爱岗敬业,工作勤恳。母亲刘秀莲(1942—1970),出生殷实人家,高小文化,曾在宝鸡市51号信箱当学徒工、圆山堡小学任教,后务农。1970年元月10日,在修建北湾清水河水库时因公殉职,年仅28岁,组织隆重召开追悼会,彰显她的献身精神。

(父母亲)

杨若锋生于1963年4月,母亲去世时仅6岁,与爷奶、叔父母一起生活长大。7岁起在北湾小学上学,初中时随父在宝鸡市龙泉中学读书。他从小学习优秀,中学时出类拔萃,连年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学习标兵”等称号。他深知只有学习才能改变命运,当时没有空调,在炎热的夏天打一盆凉水把脚放进去苦读,常常忘记周边的喧嚣和时间的流逝。高二时光荣出席宝鸡市共青团员代表大会。1980年高中毕业,在当时大学录取率极低的情况下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是本村“文革”后第一个大学生。大学4年,他担任副班长、生活委员、校集邮协会会长,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在学好功课同时大量参加社会活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从一个农村孩子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青年。

他1984年大学毕业,被分配陕西重型机器厂,担任计算机中心室主任,成为我国最早投身IT行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1990年下海,入职中外合资西安未来电子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室主任。1993年任中外合资西安新未来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2000年任西安中富企业集团董事、行政总监、电脑公司董事长。2004年自主创业,投身刚刚兴起的电子商务,深耕20多年。

他在大学学的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时老师却交给他一项有关计算机的课题。那时计算机刚兴起,大学没有专门课程,面对全新挑战,他恶补有关知识,日夜奋战,按时完成,受到指导教授好评,被推荐国家专业杂志发表。谁料就是这次“敢吃螃蟹”的“临时研究”却给他带来了终生好运。

陕重厂是个6000多人的大型国企,1984年他被分配该厂在车间当了一名实习生。企业早购进一批电脑却因没有应用软件而成了摆设,领导从档案中发现了他的毕业研究课题,便调到总工程师办公室,不久任命为计算机中心室主任,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那时电脑还是DOS系统,全英文,他英语水平过硬,又大量学习有关书籍,彻夜加班研发,实在困得不行拉两条长凳一并,合合眼爬起又干。在短时间内他开发了财务管理、人事档案、工资管理等多个软件,一经使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领导非常高兴,给他提前转正定级,不久又入党,连年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25岁即评为工程师,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工程师。此后他又负责开发了数十项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国家、省级及厂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荣获陕西省企业科技成果一、三等奖,企业获奖更是无数,中央、省、市电视台、报刊连篇累牍报道。他成为陕西省一名IT新星。

1991年,他感到国企对才能的发挥禁锢,特别是计算机不是本厂主业,又值国家提倡下海,便自己砸掉“铁饭碗”,入职西安未来电子有限公司。

西安未来是纯粹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人事关系简单,机制灵活,以业绩论英雄。公司给他开出了比国企高N倍的工资,并奖励他一套住房,担任了公司软件开发室主任。他的企业管理软件开发技术当时处于全国行业领先地位,又天生对软件开发有着特别的灵感。他带领他的小团队一门心思工作,常常加班到半夜甚至通宵。公司客户遍及全国。他经常出差,一去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为全国各地企业、政府开发了上百种应用软件,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3年中方成立了西安中富企业集团,他担任集团董事和集团下属公司西安新未来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业务立足西安,辐射全国,先后为陕西、新疆、内蒙、辽宁、上海等许多大中型企业和政府部门研发了许多软件,一干就是7年。最令他骄傲的,当时证券市场建立不久,国内还没有成熟的股票交易软件,他带领两名技术人员独立研究,为海通证券研发了交易软件,一经上线,受到业内高度评价,不仅为海通证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为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壮大发展贡献了力量。

2000年他被任命为中富企业集团董事、行政总监兼西安中富电脑公司董事长。集团公司高速扩张,又相继成立多家公司,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

一切似乎皆欣欣向荣,但他却感觉企业摊子铺得太大,自己职务虽然不断晋升,却与他熟悉的专业越来越远,与他喜欢做技术的性格很不适应。他从一片繁花中窥视到潜藏的危机。2004年他又果断辞职。

他是个追赶时代的人。本世纪初电子商务萌芽,他便开始尝试。从中富辞职后,全力投身电子商务,自主创业。

他上中学时开始集邮,上大学后更是狂热爱好,参加了北京市集邮协会,担任了北京钢铁学院集邮协会的会长,不断组织各类活动,还由他发起、牵头精心策划组织了北京众多高校,在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北京市首届大学生集邮展览”,他的藏品曾获个人一等奖。参加工作后又参加了西安市集邮协会,发起成立了陕重厂集邮协会并任会长,组织举办企业集邮展览,参加陕西省、西安市各种邮展并获奖。

于是他利用自己精通电脑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有利条件,以自己爱好收藏为契机,就地取材,将爱好转化为职业,通过美国全球网络交易平台eBay网站销售邮票等文化产品。经过多年实践,慢慢又拓展到工艺品、剪纸、钱币、书画等收藏品的经销。他专做外国人的生意,赚美元、欧元、日元。

他在网上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淘宝等国内电子商务网站还没诞生。他是我国电子商务最早的从业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目前他经销各种文化产品5700多种,客户遍及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向全世界输出了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受到社会赞扬。

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夫人王敏娟,浙江人,西安理工大学毕业。原在同一企业从事技术工作,因他的离开而被企业无情除名,后招聘在一家台资企业任人力资源主管,事业做的风生水起,退休后和他一起从事电商。女儿杨宇荃,自小学习优秀,从陕师大附小、西安铁一中,直到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现和女婿在西安三星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外孙已6岁多。他两代人出了4位科技人才,可谓实业科研报国的典范之家。

他是个感恩心很重的人。他感谢和他一起同甘共苦奋斗的妻子,更感谢他的亲朋。他由于母亲去世早,亲朋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爱,令他永生难忘。小时家穷,奶奶用筷子擀一点面条给他吃;上大学临走时,将仅有的几元钱塞给他。每当过年回家,爷爷总在火车站或村头一站几小时等他们,走时又总是送得很远很远,还不时带老家土特产到西安看他。他孩子降生后,爷爷又到处给他寻找合适保姆。他的第一块手表、用的第一根皮带是小叔乙宝送的。妻子坐月子时,姑姑秀霞毅然抛下家到西安照顾数月。他上大学时,家在北京的堂叔乙乐和婶子每逢周末都要叫他去家里吃住,还带他游览北京,像自己孩子一样照顾。小姨琴莲仅大他两岁,无论有什么忙总是逢事必帮。堂姐杏萍比他早工作,他上大学时常给他寄钱寄物,穿的第一件毛衣就是堂姐亲手织的……

(女儿婚礼现场与亲友合影)

亲恩如山。他工作后经常带家人回老家探望亲人,给予亲友力所能及的帮助。奶奶去世早,没享上他的福,他将爷爷接通到西安,和他们一起游美景吃美食,还陪去北京等地旅游。他精通照相,在八十年代就给亲戚和全族人照相,洗好照片亲自送人。请族人一起聚餐。村上集资建校,一次捐款1000元。村上唱戏也捐款。村人红白喜事,他知道了都表达心意。还给陕师大捐款10000元,资助办学。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他将“读书改变命运,技术成就人生”的命题演绎得淋漓尽致,不愧进取人生的楷模。如今他手持一部手机,在游山玩水中“网上办公”。我赞他是大企业家时,他却笑说“我就是一个个体户,坐家男人,只是很幸运,一辈子基本上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在自由、舒适的“坐家”之中做着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值得点一个大大的赞!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和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

来源:世间风情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