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訸围绕吸附材料及系统的能质调控方法与太阳能空气取水应用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2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
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
全国9万名优秀研究生
12万名本专科学生
荣获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
《人民日报》近日专版刊登了
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
其中研究生100名、本专科生100名
2位交大学子从20万余人中脱颖而出
成为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他们分别是——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9级硕博连读生 山訸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21级本科生 刘彦希
\ | /
★
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获奖学生代表
山訸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硕博连读生
山訸围绕吸附材料及系统的能质调控方法与太阳能空气取水应用开展研究,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Reviews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2篇。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术之星”等荣誉。
凝聚微滴,跨界创新
在博士研究的初期,研究方向的选择总是充满挑战。在导师王如竹教授的鼓励下,山訸将目光投向吸附空气取水技术这一极具潜力的跨学科前沿领域,通过将空气中的微量水分富集并转化为可用水源,解决水源短缺问题。
山訸作会议报告
然而,传统的吸附方法在性能上存在瓶颈,亟需开发高效的新型吸附材料。此外,将这一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也是一大难题。面对这些挑战,山訸意识到自己的学科知识储备远远不足,于是积极探索跨学科知识和技术领域,从基础的化学反应与材料微观设计出发,结合宏观系统设计与热质优化,最终突破了材料和器件性能的瓶颈,成功制备出高性能吸附材料。为确保科研成果能够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山訸远赴祖国西北干旱戈壁地区进行实地测试,当第一滴晶莹剔透的水珠从设备中滴落时,实验室的概念验证真正转化为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
国际视野,协同合作
上海交大的国际化平台为山訸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他所在的实验室本身亦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团队,他与来自斯洛文尼亚的Primož Poredoš博士等国际同仁紧密合作,协力攻关空气取水技术的关键难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克服了语言与文化差异的障碍,更积极利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计划的契机,与相关国家的实验室实现了技术共享与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
山訸(右二)参加亚洲校园海峡能源与环境科技研讨会
山訸开展科研实验
他还参加了上海交通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以及“亚洲校园海峡能源与环境科技研讨会”等会议,与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就能源与环境科技领域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他的研究成果被亚洲新闻频道纪录片《太空食物如何改变地球上的农业》报道,展现了项目在可持续农业中的应用潜力。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山訸深知,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他不仅追求技术突破,更注重让自己的研究服务社会。他曾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带领团队设计的项目荣获大赛特等奖,并在导师团队的支持下,推动技术走向国际市场,赢得了阿联酋客户的认可。
从实验室的深夜灯火,到戈壁滩的炽热阳光,山訸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奉献。他坚信,科技进步离不开全球学术的互通与协作,未来,他选择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学习前沿研究方法与理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
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
获奖学生代表
刘彦希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
她学习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上海市奖学金,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她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完成多项科研项目,成功申请国自然本科生项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期刊Macromolecules发表论文,并在ACS秋季年会进行口头报告;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担任校团委学生科协主席团成员,院学生会创新实践部部长团成员。
扎实科研,精进积累
传承学院“科研报国,与祖国同向同行”的霞光精神,刘彦希立志坚守基础科研领域,成为一名高校科研人。她目标明确,规划清晰,扎实行动,在学校、学院培养及科研导师指导下,刘彦希积极开展科研训练,精进学术成长,开拓科研视野,先后主持上海交通大学PRP项目、䇹政项目,并积极参与课题组科研项目,均取得较好阶段性成果。
刘彦希䇹政科研项目立项答辩
她内驱力强大,努力开阔学术视野,不断挑战科研新高度。在2024年ACS秋季年会Polymer分会场做口头报告,分享主题受到大会主席高度关注。她还入选上海交通大学首期“伯乐计划”。202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本科项目立项,在科研导师颜徐州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她大胆尝试,融合引入新技术方法,推动项目取得关键进展。
乐于实践,主动成长
刘彦希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入学以来,她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训练科学思维,保持竞技状态。2024年,刘彦希以“科研报国,同向同行”为主题,参加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并获得成长赛道全国金奖,展现了交大学子扎实成长和良好风貌。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中,刘彦希作为“聚维科技”创业项目团队成员获得全国金奖。
刘彦希接受央视采访
在校期间,刘彦希积极参加科研型学生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发挥所长践行知行合一。她连续三年参加寒假“筑梦返校宣讲”,向高中学弟学妹宣传交大的优良学风和丰富活动;2023年寒假进行“家庭中的化学”居家生产实践,获评校寒假社会实践优秀项目;2023年暑期参加“争当绿色‘碳’路者,践行科技强国梦”行业实践团,赴甘肃考察交大化院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低碳橡胶沥青路面》的试点应用情况,了解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深刻感悟科研力量,坚定科研报国志向。
精力充沛,全面提升
刘彦希热心服务,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学生组织工作,担任校学生科技协会主席团成员、学院创新实践部部长,组织策划多项科技创新活动,反响良好。多次参与迎新、创业竞赛等大型活动,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获评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作为学业辅导员,助力低年级同学提升学业水平,参与线上支教,开发科普课程。
面向未来,刘彦希将传承“霞光精神”,秉持对化学专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立志投身化学基础研究,致力于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原创性探索,不断锤炼自身的专业能力,借助交大校园沃土,努力成长为服务国家科研需求的骨干力量,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建设,与祖国同向同行!
★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从榜样中汲取成长力量
愿每一位交大人
树牢科技报国志
勇攀科学最高峰
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
继续绽放青春光彩
编辑:南洋通讯社 梁健翔
责任编辑:陈煜阳
主编:金雪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