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气温上升,铜陵市民朋友们户外露营、野餐等活动日渐增多。然而,当你徜徉于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被茂密的地方时,请务必留心一个潜在的威胁——隐匿的“小黑点”蜱虫。
随着气温上升,铜陵市民朋友们户外露营、野餐等活动日渐增多。然而,当你徜徉于草丛、灌木丛、森林等植被茂密的地方时,请务必留心一个潜在的威胁——隐匿的“小黑点”蜱虫。
安徽疾控发布提示,随着季节更替,人们户外活动频率增加,遭遇"吸血刺客"蜱虫的风险也随之攀升。蜱虫是一种吸血节肢动物,它们广泛分布于草地、灌丛、农田和林地等自然环境中,同时也会寄生在鼠类、家畜等动物的体表。在安徽地区,蜱虫的活动期为每年3至11月。一旦被蜱虫叮咬,不仅可能引发皮肤炎症、过敏反应,更严重的是,它们还可能传播森林脑炎、莱姆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多种严重疾病。
近日,合肥市民在网络平台发布蜱虫出没区域清单,包河区许小河、星澜湾游园草坪,蜀山区绿洲公园、大蜀山、西扩公园、四季花海、小岭南、依依田园,庐州区大房郢体育公园月见草丛,滨湖新区方兴湖公园、岸上草原,高新区高新明珠产业园附近、北雁湖,新站区少荃湖,北城双凤开发区(已出现被蜱虫咬伤情况),肥东的白马山、浮槎山等地。
蜱虫为何如此危险?它的危害究竟从何而来?
蜱虫俗称为草爬子、狗豆子,是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吸血节肢动物。一般呈红褐色或者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蜱虫体型微小,幼蜱约为黄米或芝麻大小,成蜱吸血后可膨大如绿豆或黄豆粒甚至更大。
蜱虫饱血前后对比照
我国分布着约110余种蜱虫,其中硬蜱科(如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等)危害最大。
长角血蜱
蜱虫能通过叮咬禽畜、野生动物或者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病原体,还能通过“经卵传播”的方式使得蜱虫种群中长期携带病原体。
蜱虫的卵
致命威胁:无声的吸血者
直接危害:
被蜱虫叮咬后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局部反应,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瘙痒或轻微疼痛,还可能导致局部感染;
二是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对蜱虫唾液中的蛋白质过敏,可能出现皮疹、水疱甚至全身性的荨麻疹;
三是蜱虫叮咬时会释放麻醉物质,其唾液中的神经毒素可引发“蜱瘫痪”,严重时会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传播疾病:
蜱虫可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使人和动物患病,对人类健康及畜牧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危害。若蜱虫携带病原体,人体被叮咬后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迄今为止,已发现由蜱虫引发的人类严重疾病达28种以上,例如莱姆病、蜱传斑疹伤寒、Q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其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若未能及时诊断或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科学防护:远离蜱虫三原则
蜱虫防护措施
户外防护:物理与化学屏障相结合
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以做好物理防护;
在裸露的皮肤上喷涂含15%避蚊胺的驱避剂,可有效防护约4小时;
对鞋底、裤腿等易接触地面和草丛的部位喷洒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减少在草地、灌木丛、树林等环境的停留时间,不要直接坐卧草地。
归家检查:细节保安全
及时淋浴,沐浴时要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腋窝、腹股沟、臀部等隐蔽部位;
定期为宠物驱虫,同时仔细检查宠物的体表。
环境治理:源头灭隐患
清理庭院及周边的杂草,保持环境干燥整洁;
填塞禽畜圈舍的缝隙,定期喷施药剂于物体表面,使药物能够长时间附着,达到长效防制病虫害的目的。
紧急处理:正确操作三步走
第一步:不要硬拔,可将风油精滴在蜱虫叮咬处,迫使蜱虫松口后自行退出。
第二步:伤口及时用碘伏、酒精进行消毒,保存虫体(置于酒精中浸泡)备查。
第三步:若出现游走性红斑、皮疹、持续发热、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有蜱虫叮咬史,以便于诊断。
高危人群再提示
儿童、宠物饲养者、户外工作者等人群需重点防护。
在山区、丘陵、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居民,感染蜱传疾病的风险较高。接触野生动物之后,务必彻底清洁接触部位。
编辑:陈淑静 审稿:卢璇洁 肖辉 终审:季学明
来源:铜陵新闻网